正在加载图片...
李白第二讲由婚姻与求仕看李白前期的生存方式与艺术精神 (725-742) 李白首次入长安前后的心态与创作(725-742),从开元十二年二十四岁至天宝元四十二岁,是 诗人前期的漫游期与奋斗期 诗人在一阶段主要活动及心态分析 (一)、江东漫游,文化朝圣(李白初游动机考) 开元十二年(724)秋:二十四岁开始离蜀远游,自言:“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 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見鄉人相如誇雲夢 之事,云楚有七澤,遂來觀焉。”(〈上安州裴长史书〉)”先至江陵。有〈大鹏遇希有鸟 赋〉、《渡荆門送别》记其事。遇道家大师司马承桢,称赞他“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 表。”信心大增。此后就一直沿洞庭南下到湘,再回头东下至东吴。游苍梧诗未存,时间可不 长。此行主要目的是到江南感受江左文化,寻访南朝余韵,具有文化朝圣的性质。因为他求学 阶段主要学习的就是南朝文人的作品。他于秋天在荆门东下。春夏至金陵。〈望天山山〉〈金 陵城西月下吟〉、《杨叛儿》、《长干行》。《秋下荆門》说得很明白:“此行不為鱸魚膾, 自愛名山入剡中。”记录这些活动的作品有《金陵酒肆留别》、《征虜亭》、《苏台览古》 《乌栖曲》、(越中览古〉〈准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这些都表明他是南朝文化的崇 拜者。这次漫游也是他的文化之旅。 李白好游,且好以漫游之夸示于人其漫游动机:一是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古人多以此为积累 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李白青年时出游当主要是为此;二是缘于道家情结,道家崇自然,并以 仙境存于绝美之自然之中,“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只爱名山游”。李白漫游有求仙迹之愿望。 如《冬夜於隨州紫陽先生飧霞樓送烟子元演隱仙城山序》:“吾與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氣激道合, 結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雲海,不可奪也,懋行天下,周求名山”三是为了交游,结交名人 寻求出仕出名的机会。 这种漫游对他创作影响甚大。得江山之助,在李白作品中表现相当明显12 李白第二讲 由婚姻与求仕看李白前期的生存方式与艺术精神 (725-742) 李白首次入长安前后的心态与创作(725-742), 从开元十二年二十四岁至天宝元四十二岁,是 诗人前期的漫游期与奋斗期。 一、诗人在一阶段主要活动及心态分析 (一)、江东漫游,文化朝圣(李白初游动机考) 开元十二年(724)秋:二十四岁开始离蜀远游,自言:“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 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逺遊。南窮蒼梧,東渉溟海。見鄉人相如誇雲夢 之事,云楚有七澤,遂來觀焉。”(〈上安州裴长史书〉)”先至江陵。有〈大鹏遇希有鸟 赋〉、《渡荆門送别》记其事。遇道家大师司马承桢,称赞他“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 表。”信心大增。此后就一直沿洞庭南下到湘,再回头东下至东吴。游苍梧诗未存,时间可不 长。此行主要目的是到江南感受江左文化,寻访南朝余韵,具有文化朝圣的性质。因为他求学 阶段主要学习的就是南朝文人的作品。他于秋天在荆门东下。春夏至金陵。〈望天山山〉〈金 陵城西月下吟〉、《杨叛儿》、《长干行》。《秋下荆門》说得很明白:“此行不為鱸魚膾, 自愛名山入剡中。”记录这些活动的作品有《金陵酒肆留别》、《征虜亭》、《苏台览古》、 《乌栖曲》、〈越中览古〉〈准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这些都表明他是南朝文化的崇 拜者。这次漫游也是他的文化之旅。 李白好游,且好以漫游之夸示于人其漫游动机:一是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古人多以此为积累 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李白青年时出游当主要是为此;二是缘于道家情结,道家崇自然,并以 仙境存于绝美之自然之中,“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只爱名山游”。李白漫游有求仙迹之愿望。 如《冬夜於隨州紫陽先生飡霞樓送烟子元演隱仙城山序》:“吾與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氣激道合, 結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雲海,不可奪也,厯行天下,周求名山”三是为了交游,结交名人 寻求出仕出名的机会。 这种漫游对他创作影响甚大。得江山之助,在李白作品中表现相当明显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