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袁伟时在《编者的话:爱国法治.公民社会》(袁伟时编著:《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 解读》,440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文中认为,中流社会是五四运动的力量源泉。 中流社会的成员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清末民初得益于经济自由方针,在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产阶级。他们有自己的商会等组织,通过办报或者参政等方式,在社 会上日益活跃起来。另一部分是知识分子群体,其中包括大学教授、中学教师、新闻记者和 其他如识阶层。他们有比较稳定和优厚的收人,知识结构较新,因此成为文化更新的推动者。 以及政府与社会运作状况的监察人和批判者。以上两部分人,在五四运动中都是非常活跃的 力量。 四、五四运动的影响 袁伟时在《编者的话:爱国法治,公民社会》(袁伟时编著《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 解读》,438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文中指出,五四运动悬近代中国爱国主义 的新高峰。近代中国有各种各样的爱国主义,自我封闭、仇视一切外来事物,在特殊情况下 也是种爱国情怀。魏源、严复、梁启超等人开创了启蒙与救亡相结合的近代爱国主义思潮。 近代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正视本国弱点,勇于民族自省,学习外来先进事物。五四运动 受到此前爱国主义的影响,并强烈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因此成为近代爱国主义的新高峰。 杨奎松在《“五四”有多重要?》(载《南方都市报》,200904-19)一文中概括指出,对 于五四运动的评价有三类观点:第一,正统观点认为,五四运动的主旨是爱国、反帝,“五 四”的意义主要在于开启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保守主义观点认为,“五四”是 中国激进主义思潮的濫觞,中国近代以来革命不断、罪恶丛生、道德败坏、人性泯灭,都与 激进思潮借“五四”盛行、破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联。第三,自由主义观点认为, “五四”是一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可惜半途天折,因为“救亡压倒了启蒙”。 高力克在《启蒙者与爱国者:五四知识分子的认同问题》(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6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五四是个危机四伏的启蒙时代。其间民国宪政失败的 秩序危机、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意义危机和外患日重的民族危机接踵而至。1915年春夏,日 本提出对华“二十条”,袁世凯背叛民国而登基称帝。此宪政与民族双重危机。在此危机中 的启蒙时代,面临着人权和主权的双重挑战,此即中国现代性特有的“启蒙”与“救亡”问 题。五四知识分子在启蒙思想的框架中处理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他们信奉公民爱国主 义,这种基于民主国家的公民爱国主义,表达了民国初年启蒙知识分子的一种新型的民族主 义理念。 刘再复在《共鉴“五四”一与李泽厚、李欧梵等共论“五四”》[97~103页,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一书中指出,五四运动与此前救亡运动的不同之处,就是思 考的重心从“群”转向“已”,更突出个体。因此,五四运动完成了中国近代第二个重大 意识的觉醒,即人的意识觉醒,特别是个体意识的觉醒。个体意识觉醒的意思是:不是群体 性的“民”才重要,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但五四运动对“人一个体”的发现,并没有使 “人”在中国大地上真正站立起来。因为此时的人缺少可以站立的坚实土壤,没有相应的独 立的经济前提和社会条件。也就是说,五四时期人的意识的觉醒,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不 是经济独立后而提出的人格独立的要求,乃是国家衰败、民族危亡刺激的结果。 杨奎松在《“五四”有多重要?》(载《南方都市报》,2009-04-19)一文中指出,五四运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free vers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