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为固药。此类药有敛 汗、止泻、固精、缩尿、止血和止咳功效,适用于气血精津滑脱耗散之证,如自 汗,盗汗、久咳虚喘,久泻脱肛、遗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病症。本类药 味多多酸涩,性温或平,主入肺,脾,肾,大肠经。收敛药分为固表止汗药,敛 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三类。 滑脱证候的病因和病证部位各有不同,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久病或体虚使得 正气不固,脏腑功能衰退,导致滑脱证产生。如气虚自汗;阴虚盗汗:脾肾阳虚 致久泻,久痢;肾虚致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冲任不固致崩漏下血;肺肾虚 损则久咳虚喘。而滑脱不禁者,又可致正气亏虚,产生恶性循环,严重者可危及 生命,故需及时固脱胎换骨,收敛耗散。中医药学理论认为:收涩药味多酸涩, 有收敛固涩功效,《本草纲目》日:“脱则散而不收,用酸涩温平之药,敛其耗 散。”收涩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如下: 1、收敛作用 该类药中植物类药物多含鞣质、有机酸,如五倍子,诃子,石榴皮中的鞣质 含量分别高达84.3%,35.5%,50.2%,矿物类药物如明矾,赤石脂,禹余粮中含 无机盐,这些成分均有收敛作用,与创面,黏膜,溃疡面等部位接触后,可凝固 表层蛋白质,形成较为致密的保护层,减轻创面刺激。鞣质还可使血液中的蛋白 质凝固,堵塞小血管,有助于局部止血。鞣质与腺细胞结合,可减少分泌和渗 出,有助于创面愈合。鞣质可凝固汗腺,消化腺,生殖器官等分泌细胞中的蛋白 质,使细胞功能改变,减少分泌,使黏膜干燥。 2、止泻 诃子,肉豆蔻,金樱子,赤石脂、禹余粮等有较明显的止泻作用,该类药有 收敛作用,可减轻内容物对神经丛的刺激,使肠蠕动减慢,赤石脂,禹余粮等口 服后能吸附于胃肠黏膜起保护作用,还能吸附细菌,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减轻刺 激作用。此外糅质能凝固细菌体内蛋白质而产生抑菌作用。罂粟壳含吗啡,可提 高胃肠平滑肌张力,减少小肠及结肠的蠕动。以上均是收涩药缓泻止痢的作用环 节。 3、抗菌 该类药中所含的鞣及有机酸均有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菌,伤寒 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还有不定期的抗真菌作用。 4、镇咳 收涩药中的五倍子,五味子,罂粟壳,诃子等都有敛肺,止咳功效,临床用 于肺虚久咳。研究表明,五味子及其乙醚提取物无论灌胃给药还是腹腔注射,均 可明显减少由氨水刺激而引起的咳嗽次数。小鼠酚红试验表明,五味子有祛痰作 用。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为固药。此类药有敛 汗、止泻、固精、缩尿、止血和止咳功效,适用于气血精津滑脱耗散之证,如自 汗,盗汗、久咳虚喘,久泻脱肛、遗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病症。本类药 味多多酸涩,性温或平,主入肺,脾,肾,大肠经。收敛药分为固表止汗药,敛 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三类。 滑脱证候的病因和病证部位各有不同,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久病或体虚使得 正气不固,脏腑功能衰退,导致滑脱证产生。如气虚自汗;阴虚盗汗;脾肾阳虚 致久泻,久痢;肾虚致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冲任不固致崩漏下血;肺肾虚 损则久咳虚喘。而滑脱不禁者,又可致正气亏虚,产生恶性循环,严重者可危及 生命,故需及时固脱胎换骨,收敛耗散。 中医药学理论认为:收涩药味多酸涩, 有收敛固涩功效,《本草纲目》曰:“脱则散而不收,用酸涩温平之药,敛其耗 散。”收涩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如下: 1、收敛作用 该类药中植物类药物多含鞣质、有机酸,如五倍子,诃子,石榴皮中的鞣质 含量分别高达84.3%,35.5%,50.2%,矿物类药物如明矾,赤石脂,禹余粮中含 无机盐,这些成分均有收敛作用,与创面,黏膜,溃疡面等部位接触后,可凝固 表层蛋白质,形成较为致密的保护层,减轻创面刺激。鞣质还可使血液中的蛋白 质凝固,堵塞小血管,有助于局部止血。鞣质与腺细胞结合,可减少分泌和渗 出,有助于创面愈合。鞣质可凝固汗腺,消化腺,生殖器官等分泌细胞中的蛋白 质,使细胞功能改变,减少分泌,使黏膜干燥。 2、止泻 诃子,肉豆蔻,金樱子,赤石脂、禹余粮等有较明显的止泻作用,该类药有 收敛作用,可减轻内容物对神经丛的刺激,使肠蠕动减慢,赤石脂,禹余粮等口 服后能吸附于胃肠黏膜起保护作用,还能吸附细菌,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减轻刺 激作用。此外鞣质能凝固细菌体内蛋白质而产生抑菌作用。罂粟壳含吗啡,可提 高胃肠平滑肌张力,减少小肠及结肠的蠕动。以上均是收涩药缓泻止痢的作用环 节。 3、抗菌 该类药中所含的鞣及有机酸均有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菌,伤寒 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还有不定期的抗真菌作用。 4、镇咳 收涩药中的五倍子,五味子,罂粟壳,诃子等都有敛肺,止咳功效,临床用 于肺虚久咳。研究表明,五味子及其乙醚提取物无论灌胃给药还是腹腔注射,均 可明显减少由氨水刺激而引起的咳嗽次数。小鼠酚红试验表明,五味子有祛痰作 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