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长现象,人均产出的增幅开始超越人口增长。特别是在19-20世纪,世界经济整体上实现了 高速增长。全球人均收入从650美元增加到5145美元,增加8倍,世界产值增加了40倍, 出口量增加了540倍。国家间的竞争也随之出现全新的局面。因为在固定人口和领土的前提 下,通过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也可以不断积聚财富。善于提高经济效率,适应世界市场的 国家所聚集和使用的资源,远远超过领土扩张所得。追求绝对获益第一次成为国家的现实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正是在从前现代向现代过渡的时期出现的,它体现了各国适应新竞 赛形式的努力。在其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国际体系,遵循完全不同以往的竞争规则。第一,参 加竞争的应当是民族国家,各国承诺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最低限度是不以消灭对手为目的。 而在此之前,竞争者主要是王朝和帝国,掠夺、兼并、征服是可以接受的竞赛方式。第二 民族国家享有不可分割、不可让渡的绝对主权。主权对内以公民权利和财产权为基础,对外 以国际法律和条约体系为保障。它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国家间展开绝对获益竟争的基石 如瑞士国际法学者瓦特尔阐述的,主权原则出现后,即便在战争状态下,经济权益也可能得 到维护。“一个主权者同另一个主权者进行战争,至少不是同非武装的人进行战争。战胜者 夺取国家的财产、公共的财产,而(战败国的)个人仍保持自己的财产。”第三,作为主权 原则的延伸,国家的领土和边界基本固定,认定公民身份有了严格的程序。只有得到相关国 家认可,才能作出调整。扩张领土、掠夺人口从经济上说没有必要,从政治上说代价高昂。 以绝对获益为核心的规则不仅为各国政府接受,也很快得到各国国民的认同。能否保 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成为评价执政能力的关键,这是现代经济形成前所没有的观念。以经济 史学家理查德·托尼的话说,只是在最近的400年,人们才习惯了迅速的经济变化,并且以 持续的经济进步作为理想。在传统社会里,经济繁荣的标准是静止的:轻徭薄役,五谷丰 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众视之为盛世,心满意足,而不会渴望不断、迅速地积累财富 现代经济出现改变了数千年延续的模式,高速增长的观念日益流行。政府必须保证生产不断 扩大,国民福利不断提高。 不过在绝对获益观念流行的同时,相对获益并没有被淡忘,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它 比前现代时期更为普通人所重视,因为市场力量扩大了国家间的贫富差距。美国经济史学者 戴维·兰德斯指出,18世纪中期最富和最穷国家的人均收入之比大约是5:1,欧洲与东亚或 南亚(中国或印度)的人均收入之比约为1.5:1或2:1。到了20世纪末,最富有的工业国 家(如瑞士)和最贫穷的非工业国(如莫桑比克)相比,人均收入之比是400:1。以国家总 体实力而论,1820年的十个经济大国中间,中国、英国、法国、印度名列前茅,美国第九 普鲁士第十。到20世纪80年代,美、日、徳居三甲,英国勉强保住前十名的位置,中国和 印度已经落后。‘国家间的竞争已经不是淘汰赛,但落后的痛苦要远远大于以往。 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使公众随时能感受到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异,促使他们对政府提出更 多的要求。不仅要实现绝对获益,而且要实现相对获益;不仅要持续增长,而且要赶超其他 国家。结果,在现代国际体系中,因落后而消亡的国家极为罕见;但因为不能达到国民的期 望值,而失败垮台的政府则层出不穷。在世界经济整体增长的同时,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日益 激烈,要分出上下高低 转引自李家善,《国际法学史新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127页。 澳)海茵茨·沃尔夫冈·阿恩特著,唐宇华、吴良健译,《经济发展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第12页 °(美)戴维·兰德斯著,门洪华等译,《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引言第4页 OECD研究报告“现代资本主义的整个时期”,安格斯·麦迪逊执笔长现象,人均产出的增幅开始超越人口增长。特别是在 19-20 世纪,世界经济整体上实现了 高速增长。全球人均收入从 650 美元增加到 5145 美元,增加 8 倍,世界产值增加了 40 倍, 出口量增加了 540 倍。国家间的竞争也随之出现全新的局面。因为在固定人口和领土的前提 下,通过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也可以不断积聚财富。善于提高经济效率,适应世界市场的 国家所聚集和使用的资源,远远超过领土扩张所得。追求绝对获益第一次成为国家的现实选 择。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正是在从前现代向现代过渡的时期出现的,它体现了各国适应新竞 赛形式的努力。在其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国际体系,遵循完全不同以往的竞争规则。第一,参 加竞争的应当是民族国家,各国承诺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最低限度是不以消灭对手为目的。 而在此之前,竞争者主要是王朝和帝国,掠夺、兼并、征服是可以接受的竞赛方式。第二, 民族国家享有不可分割、不可让渡的绝对主权。主权对内以公民权利和财产权为基础,对外 以国际法律和条约体系为保障。它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国家间展开绝对获益竞争的基石。 如瑞士国际法学者瓦特尔阐述的,主权原则出现后,即便在战争状态下,经济权益也可能得 到维护。“一个主权者同另一个主权者进行战争,至少不是同非武装的人进行战争。战胜者 夺取国家的财产、公共的财产,而(战败国的)个人仍保持自己的财产。”3 第三,作为主权 原则的延伸,国家的领土和边界基本固定,认定公民身份有了严格的程序。只有得到相关国 家认可,才能作出调整。扩张领土、掠夺人口从经济上说没有必要,从政治上说代价高昂。 以绝对获益为核心的规则不仅为各国政府接受,也很快得到各国国民的认同。能否保 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成为评价执政能力的关键,这是现代经济形成前所没有的观念。以经济 史学家理查德·托尼的话说,只是在最近的 400 年,人们才习惯了迅速的经济变化,并且以 持续的经济进步作为理想。4 在传统社会里,经济繁荣的标准是静止的:轻徭薄役,五谷丰 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众视之为盛世,心满意足,而不会渴望不断、迅速地积累财富。 现代经济出现改变了数千年延续的模式,高速增长的观念日益流行。政府必须保证生产不断 扩大,国民福利不断提高。 不过在绝对获益观念流行的同时,相对获益并没有被淡忘,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它 比前现代时期更为普通人所重视,因为市场力量扩大了国家间的贫富差距。美国经济史学者 戴维·兰德斯指出,18 世纪中期最富和最穷国家的人均收入之比大约是 5:1,欧洲与东亚或 南亚(中国或印度)的人均收入之比约为 1.5:1 或 2:1。到了 20 世纪末,最富有的工业国 家(如瑞士)和最贫穷的非工业国(如莫桑比克)相比,人均收入之比是 400:1。5 以国家总 体实力而论,1820 年的十个经济大国中间,中国、英国、法国、印度名列前茅,美国第九, 普鲁士第十。到 20 世纪 80 年代,美、日、徳居三甲,英国勉强保住前十名的位置,中国和 印度已经落后。6 国家间的竞争已经不是淘汰赛,但落后的痛苦要远远大于以往。 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使公众随时能感受到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异,促使他们对政府提出更 多的要求。不仅要实现绝对获益,而且要实现相对获益;不仅要持续增长,而且要赶超其他 国家。结果,在现代国际体系中,因落后而消亡的国家极为罕见;但因为不能达到国民的期 望值,而失败垮台的政府则层出不穷。在世界经济整体增长的同时,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日益 激烈,要分出上下高低。 3 转引自李家善,《国际法学史新论》,法律出版社,1987 年版,第 127 页。 4 (澳)海茵茨·沃尔夫冈·阿恩特著,唐宇华、吴良健译,《经济发展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 第 12 页。 5 (美)戴维·兰德斯著,门洪华等译,《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 年版,引言第 4 页。 6 OECD 研究报告“现代资本主义的整个时期”,安格斯·麦迪逊执笔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