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 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 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 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 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 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 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 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 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 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 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 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 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 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 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 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 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 惨命运 艺术成就及其影响《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 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日颂。”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 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 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 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 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例如《豳风·七月》、《卫 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 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 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 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又如《魏风·硕 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 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 之意。另如《周南·关雎》、《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 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 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在《诗经》中, 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 还有“兴而比也”。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是“兴而比也”。另如《卫风·硕 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这显然又 是“赋而比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 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 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 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 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 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 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 君子于役 》、《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 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 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 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 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 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 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 风·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 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 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 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 惨命运。 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 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 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 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 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 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例如《豳风·七月》、《卫 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 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 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 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又如《魏风·硕 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 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 之意。另如《周南·关雎 》、《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 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 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在《诗经》中, 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 还有“兴而比也”。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是“兴而比也”。另如《卫风·硕 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 , 这显然又 是“ 赋而比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 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