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简介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 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 考正也。”《诗经》305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 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 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 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 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 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 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 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 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8岁。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 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 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 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 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体例分类《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 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 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 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 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 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 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 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 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 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 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 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思想内容《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 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 ,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
《诗经》 简介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 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编集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 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 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 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 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 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 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 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 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 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 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 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 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 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体例分类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 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①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 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 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 地区的音乐 ,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 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 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 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 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 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 ; 《 国风 》的大部分和《鲁颂》、《商 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 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思想内容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 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 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
《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 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 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 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 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 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 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 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 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 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 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 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 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 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 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 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 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 惨命运 艺术成就及其影响《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 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日颂。”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 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 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 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 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例如《豳风·七月》、《卫 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 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 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 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又如《魏风·硕 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 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 之意。另如《周南·关雎》、《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 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 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在《诗经》中, 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 还有“兴而比也”。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是“兴而比也”。另如《卫风·硕 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这显然又 是“赋而比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 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 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 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 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 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 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 君子于役 》、《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 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 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 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 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 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 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 风·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 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 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 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 惨命运。 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 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 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 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 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 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例如《豳风·七月》、《卫 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 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 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 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又如《魏风·硕 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 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 之意。另如《周南·关雎 》、《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 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 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在《诗经》中, 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 还有“兴而比也”。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是“兴而比也”。另如《卫风·硕 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 , 这显然又 是“ 赋而比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 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 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 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 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 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 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己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 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 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 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 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 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 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 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 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 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 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 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 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 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 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 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 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 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 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 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 《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 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 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 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 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 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 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 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 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 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 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 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 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 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 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 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 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 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 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 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 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 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 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 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 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 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 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 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 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 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 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 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 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 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 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 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 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 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 《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 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 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 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 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 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 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 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 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 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 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 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 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 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
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 派的传本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 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 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宫廷乐 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 《鲁颂》(4篇),和《商颂》 (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一周王朝直接统治地 而言的。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 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国风·周南国风·召南国风·邶风国风鄘风国风·卫风国风王 风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国风·唐风国风齐风国风秦风国风陈风国风桧 风国风·曹风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 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一一典范的音 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 种尊崇的意味。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正小雅 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辞气不 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 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 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 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 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 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 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 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茱荑"喻美人之
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 一派的传本。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 比、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 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宫廷乐 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 (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 区——而言的。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 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 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 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 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 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 种尊崇的意味。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正小雅, 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辞气不 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 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 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 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 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 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 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 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
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 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 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 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 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 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 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 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 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 开头“鴕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 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 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 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 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 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 《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 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 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杉 天》一诗,开头的“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 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 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 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 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诗经》的作用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 之:咏歌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但是诗与乐舞终将会 分离,因为进入文明时代之后,艺术必然趋向于细化,因此诗歌便 从歌辞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文体。《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 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 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 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 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 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 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 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 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 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
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 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 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 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 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 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 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 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 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 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 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 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 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 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 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 《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 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 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 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 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 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 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 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诗经》的作用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 之;咏歌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但是诗与乐舞终将会 分离,因为进入文明时代之后,艺术必然趋向于细化,因此诗歌便 从歌辞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文体。《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 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 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 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 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 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 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 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 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 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
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 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 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 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 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 《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 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 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 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 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 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 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 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 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 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 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 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 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 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 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 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 一派的传本 诗经中还出现了歌颂教师的篇目,极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歌颂 教师的诗歌。(《菁菁者莪》)其中的“君子”即是指教师。虽然今人 多认为是爱情诗,但证据不足。比如说,《诗序》中就提到了“菁菁 者莪,乐育人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从这里就很 明显能看出这首诗歌真正的方向 《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天文地理, 政治经济,祭祀典礼,战争徭役,定都建国,燕飨欢聚,狩猎耕 耘,采摘渔牧,君王贵族,将军大夫,君子淑女,农夫商贾,思妇 弃妇,游子隐逸,初恋思慕,闺怨春情,幽期密会,洞房花烛,迎 亲送葬,怀人悼亡,草木鱼虫,飞禽走兽,莺啼马鸣,风萧雨晦 波光山影,火山地震,祈祷祝愿,占卦圆梦等等,其信息量之大, 文献价值之高,令人惊叹。可以说,一部《诗经》立体地再现了生 存环境、事态人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映,其 内容在世界古代诗歌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远比印度的《吠陀》与 基督教《圣经》中的诗篇要广泛得多。它的主题已不限于宗教性 的,或仅仅表达一种虔诚的感情,它也不像荷马史诗只谈论战争与 冒险,它歌唱的是人的生活,人的感情,用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诗 说:“卑俗的山歌俚曲,/现今日常熟悉的事情,/天然的悲苦和伤 /过去有过,以后还会有。”(选自《孤独的割麦女》)在如此自
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 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 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 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 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 《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 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 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 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 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 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 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 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 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 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 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 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 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 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 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 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 一派的传本。 诗经中还出现了歌颂教师的篇目,极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歌颂 教师的诗歌。(《菁菁者莪》)其中的“君子”即是指教师。虽然今人 多认为是爱情诗,但证据不足。比如说,《诗序》中就提到了“菁菁 者莪,乐育人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从这里就很 明显能看出这首诗歌真正的方向。 《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天文地理, 政治经济,祭祀典礼,战争徭役,定都建国,燕飨欢聚,狩猎耕 耘,采摘渔牧,君王贵族,将军大夫,君子淑女,农夫商贾,思妇 弃妇,游子隐逸,初恋思慕,闺怨春情,幽期密会,洞房花烛,迎 亲送葬,怀人悼亡,草木鱼虫,飞禽走兽,莺啼马鸣,风萧雨晦, 波光山影,火山地震,祈祷祝愿,占卦圆梦等等,其信息量之大, 文献价值之高,令人惊叹。可以说,一部《诗经》立体地再现了生 存环境、事态人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映,其 内容在世界古代诗歌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远比印度的《吠陀》与 基督教《圣经》中的诗篇要广泛得多。它的主题已不限于宗教性 的,或仅仅表达一种虔诚的感情,它也不像荷马史诗只谈论战争与 冒险,它歌唱的是人的生活,人的感情,用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诗 说:“卑俗的山歌俚曲,/现今日常熟悉的事情,/天然的悲苦和伤 逝,/过去有过,以后还会有。”(选自《孤独的割麦女》)在如此自
然,如此朴素,如此亲切地表现普通人民的心声和感情方面,很少 有别的诗集堪与《诗经》相提并论。 《诗经》目录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 风桧风曹风豳风 雅鹿鸣之什南有嘉鱼之什鸿雁之什节南山之什谷风之什甫 田之什鱼藻之什文王之什生民之什荡之什 颂周颂清庙之什周颂·臣工之什周颂·闵予小子之什鲁颂·駉 之什商颂 《诗经》的编撰 但是,究竟由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 的说法 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 说法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 于: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 合翻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 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但 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一,《史记》言孔子删诗,在 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 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己为三百篇。二,《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 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 《诗经》相同,其时孔子虚龄只有八岁,可见当时《诗经》已定 型。三,周代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如《左 传定公四年》载,吴攻楚,楚败几亡,楚将申包胥到秦国朝廷请求 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为感动,赋《诗经·无衣》,表示决 心相救,恢复楚国。如果当时《诗经》没有统一的篇目,赋《诗》 言志就无法进行。那么,究竟由谁来编纂《诗经》的呢? 说王者采诗。《诗经》中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 下至春秋秦穆公时,绵延五个世纪。创作的地点,几乎包括了整个 黄河流域,加上长江、汉水一带,纵橫上千里。怎样把众多的诗歌 集中起来呢?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王者采诗”的说法。《汉书·食货志》 曰:“孟春之月(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 诗。"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 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都说由天子指派官吏坐 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 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
然,如此朴素,如此亲切地表现普通人民的心声和感情方面,很少 有别的诗集堪与《诗经》相提并论。 《诗经》目录 风 周南 召南 邶风 鄘风 卫风 王风 郑风 齐风 魏风 唐风 秦风 陈 风 桧风 曹风 豳风 雅 鹿鸣之什 南有嘉鱼之什 鸿雁之什 节南山之什 谷风之什 甫 田之什 鱼藻之什 文王之什 生民之什 荡之什 颂 周颂·清庙之什 周颂·臣工之什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 鲁颂·駉 之什 商颂 《诗经》的编撰 但是,究竟由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 的说法。 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 说法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 于;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 合翻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 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 但 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一,《史记》言孔子删诗,在 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 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二,《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 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 《诗经》相同,其时孔子虚龄只有八岁,可见当时《诗经》已定 型。三,周代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如《左 传·定公四年》载,吴攻楚,楚败几亡,楚将申包胥到秦国朝廷请求 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为感动,赋《诗经·无衣》,表示决 心相救,恢复楚国。如果当时《诗经》没有统一的篇目,赋《诗》 言志就无法进行。那么,究竟由谁来编纂《诗经》的呢? 一说王者采诗。《诗经》中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 下至春秋秦穆公时,绵延五个世纪。创作的地点,几乎包括了整个 黄河流域,加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上千里。怎样把众多的诗歌 集中起来呢?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王者采诗”的说法。《汉书·食货志》 曰:“孟春之月(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 诗。”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 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都说由天子指派官吏坐 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 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
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 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他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 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 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 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 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 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诗、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 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诗 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 作《诗三百》。各国的乐工和太师们是搜集-整理《诗经》的功臣 但是要取得编纂整体的统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师莫属。《国语·鲁语 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正考父是宋国的 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今本《诗经》的《商颂》只有 五篇,很可能是太师在十二篇基础上删定的。由此看来,《诗经》 应当是周王朝的太师编定的 《诗经》的特色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 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 筑。"①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 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 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 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 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并且,由于中国—一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 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 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29页。 具体地说,《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 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 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 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 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 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 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 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 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 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不存在诸神和英雄们
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 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他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 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 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 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 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 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诗、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 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诗。 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 作《诗三百》。各国的乐工和太师们是搜集-整理《诗经》的功臣, 但是要取得编纂整体的统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师莫属。《国语·鲁语 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正考父是宋国的 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今本《诗经》的《商颂》只有 五篇,很可能是太师在十二篇基础上删定的。由此看来,《诗经》 应当是周王朝的太师编定的。 《诗经》的特色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 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 筑。”①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 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 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 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 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 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 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29页。 具体地说,《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 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 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 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 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 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 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 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 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 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不存在诸神和英雄们
的特异形象和特异经历(这正是荷马史诗的基本素材),有的是关 于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后来的中国诗歌乃 至其他文学样式,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 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总是文学的中心素材。 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 政治与道德色彩。无论是主要产生于社会上层的大、小《雅》,还 是主要产生于民间的《国风》,都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密切联系时 事政治,批判统治者的举措失当和道德败坏。其意义虽主要在于要 求维护合理合度的统治,给予人民以较为宽松、可以维持生存的条 件,但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当然是有价值的。 关心社会政治与道德,敢于对统治阶层中的腐败现象提出批 判,应该说是《诗经》的优秀之处。但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 看。正像我们在前一节中举例分析的那样,这一种批评完全是站在 社会公认原则的立场上的,在根本上起着维护现有秩序的稳定的作 用,而不能不抑制个人的欲望与自由。就以《相鼠》一诗来说,它 可能是批评统治者荒淫无度的生活,也可能是批评对“礼仪”的具有进 步意义的破坏行为。不管作者的原意如何,诗对于这两种现象都是 适用的 要说《诗经》这一特点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要说明:《诗经 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后世经过曲解而被强化了。本来不是直接反 映政治与道德问题的诗,包括众多的爱情诗,在汉代的《毛诗序》 中,也一律被解释为对政治、道德或“美”(赞颂)或“刺”(批评)的 作品。因而,一部《诗经》,变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 后代诗人继承《诗经》关注社会政治与道德的特色,同样应该 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提倡这一特色,可以纠正文学过分趋向 游戏和唯美倾向,发扬文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不适当地 过分强调这一点,也必然妨害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抑制情感的自由 表达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 制因而显得平和。看起来,像《巷伯》批评“谗人”,《相鼠》批评无 礼仪者,态度是很激烈的。但这种例子不仅很少,而且并不能说是 纯粹的“个人感情”,因为作者是在维护社会原则,背倚集体力量对少 数“坏人"提出斥责。像《雨无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 所批评的对象是多数人,则己显得畏惧不安。至于表现个人的失 意、从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乃至男女爱情,一般没有强烈的悲愤 和强烈的欢乐。由此带来必然的结果是:《诗经》的抒情较常见的 是忧伤的感情。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国后代的诗歌,也是以抒 情——抒忧伤之情较为普遍。 克制的感情,尤其忧伤的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它不像强烈的 悲愤和强烈的欢乐喷涌而出,一泄无余,而是委婉曲折,波澜起
的特异形象和特异经历(这正是荷马史诗的基本素材),有的是关 于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后来的中国诗歌乃 至其他文学样式,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 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总是文学的中心素材。 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 政治与道德色彩。无论是主要产生于社会上层的大、小《雅》,还 是主要产生于民间的《国风》,都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密切联系时 事政治,批判统治者的举措失当和道德败坏。其意义虽主要在于要 求维护合理合度的统治,给予人民以较为宽松、可以维持生存的条 件,但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当然是有价值的。 关心社会政治与道德,敢于对统治阶层中的腐败现象提出批 判,应该说是《诗经》的优秀之处。但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 看。正像我们在前一节中举例分析的那样,这一种批评完全是站在 社会公认原则的立场上的,在根本上起着维护现有秩序的稳定的作 用,而不能不抑制个人的欲望与自由。就以《相鼠》一诗来说,它 可能是批评统治者荒淫无度的生活,也可能是批评对“礼仪”的具有进 步意义的破坏行为。不管作者的原意如何,诗对于这两种现象都是 适用的。 要说《诗经》这一特点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要说明:《诗经》 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后世经过曲解而被强化了。本来不是直接反 映政治与道德问题的诗,包括众多的爱情诗,在汉代的《毛诗序》 中,也一律被解释为对政治、道德或“美”(赞颂)或“刺”(批评)的 作品。因而,一部《诗经》,变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 后代诗人继承《诗经》关注社会政治与道德的特色,同样应该 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提倡这一特色,可以纠正文学过分趋向 游戏和唯美倾向,发扬文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不适当地 过分强调这一点,也必然妨害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抑制情感的自由 表达。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 制因而显得平和。看起来,像《巷伯》批评“谗人”,《相鼠》批评无 礼仪者,态度是很激烈的。但这种例子不仅很少,而且并不能说是 纯粹的“个人感情”,因为作者是在维护社会原则,背倚集体力量对少 数“坏人”提出斥责。像《雨无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 所批评的对象是多数人,则已显得畏惧不安。至于表现个人的失 意、从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乃至男女爱情,一般没有强烈的悲愤 和强烈的欢乐。由此带来必然的结果是:《诗经》的抒情较常见的 是忧伤的感情。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国后代的诗歌,也是以抒 情——抒忧伤之情较为普遍。 克制的感情,尤其忧伤的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它不像强烈的 悲愤和强烈的欢乐喷涌而出,一泄无余,而是委婉曲折,波澜起
伏。由此,形成了《诗经》在抒情表现方面显得细致、隽永的特 点。这一特点,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的诗歌。 另外需要说到,尽管《诗经》的抒情一般比较平和,却依然是 真挚而动人的,而且也并非没有明朗欢快、天趣盎然之作。后代儒 家把《诗经》中的所有作品都说成是因政治和道德目的而作的,并 不能抹杀那些抒情之作——尤其是爱情诗对人们的感染力。因此 在封建专制时代,当文学道德化倾向、说教倾向变得过度严重时 诗人们也会打出《诗经》的权威旗号,要求给感情以应有的、至少 是适度的承认。明代诗人何景明的《明月篇序》就是一例。汤显祖 的《牡丹亭》中,深闺小姐杜丽娘诵读《关雎》而产生对于爱情的 渴望,又是一例。以上主要从内容、思想倾向、抒情特点等诸方面 论述了《诗经》的几个重要特色。这些特色对中国后代文学的影响 都很深远。下面再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简略介绍一下《诗 经》的特色,这些方面的影响,情况各有不同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 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 《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 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 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在辞赋、颂 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 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 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 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 典型的例子,如《周南·芣芑》 采采芣芑,薄言采之。采采芣芑,薄言有之。 采采芣芑,薄言掇之。采采芣芑,薄言捋之。 采采芣芑,薄言袺之。采采芣芑,薄言禵之, 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六个动词,不但写出采摘的过程, 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韵律,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气氛,似乎有一种合 唱、轮唱的味道。清人方玉润说:“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 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忽断忽续。”(《〈诗 经〉原始》)这么说也许多了一些想象,但叠徽章重句的美感,确 是很动人的。四言诗衰微后,这种形式也被捐弃,只能偶一见之 倒是在现代歌曲中,又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 相通之理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 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 词性质,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
伏。由此,形成了《诗经》在抒情表现方面显得细致、隽永的特 点。这一特点,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的诗歌。 另外需要说到,尽管《诗经》的抒情一般比较平和,却依然是 真挚而动人的,而且也并非没有明朗欢快、天趣盎然之作。后代儒 家把《诗经》中的所有作品都说成是因政治和道德目的而作的,并 不能抹杀那些抒情之作——尤其是爱情诗对人们的感染力。因此, 在封建专制时代,当文学道德化倾向、说教倾向变得过度严重时, 诗人们也会打出《诗经》的权威旗号,要求给感情以应有的、至少 是适度的承认。明代诗人何景明的《明月篇序》就是一例。汤显祖 的《牡丹亭》中,深闺小姐杜丽娘诵读《关雎》而产生对于爱情的 渴望,又是一例。 以上主要从内容、思想倾向、抒情特点等诸方面 论述了《诗经》的几个重要特色。这些特色对中国后代文学的影响 都很深远。下面再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简略介绍一下《诗 经》的特色,这些方面的影响,情况各有不同。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 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 《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 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 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在辞赋、颂、 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 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 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 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 典型的例子,如《周南·芣芑》: 采采芣芑,薄言采之。采采芣芑,薄言有之。 采采芣芑,薄言掇之。采采芣芑,薄言捋之。 采采芣芑,薄言袺之。采采芣芑,薄言襭之。 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六个动词,不但写出采摘的过程, 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韵律,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气氛,似乎有一种合 唱、轮唱的味道。清人方玉润说:“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 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忽断忽续。”(《〈诗 经〉原始》)这么说也许多了一些想象,但叠徽章重句的美感,确 是很动人的。四言诗衰微后,这种形式也被捐弃,只能偶一见之。 倒是在现代歌曲中,又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 相通之理。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 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 词性质,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