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大学语言 College Chinese》文学相关知识(人物)张爱玲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3,文件大小:345.1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张爱玲简介 九二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上海麦根路(今康定东路),取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她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 九二二迁居天津 一九二四开始私塾教育,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 的影响,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 一九二五母亲黄逸梵出洋留学 九二七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 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九二八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三国演义》 九三。改名张爱玲,父母离婚 九三一年秋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 九三二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 九三三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第一篇散文《迟暮》 九三七「国光」刊载小说《牛》《霸王别姬》及《读书报告叁则》《若馨评》 「凤藻」刊载《论卡通画之前途》 中学毕业 938年,在困境中终于长成大姑娘的张爱玲再一次接受了命运的考验。她虽然考取了英国的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 法前往 九三九考进香港大学 九四一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 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辍学开始投入文学创作「二十世纪」杂志刊载《婆媳之间》《秋歌》《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我 的天才梦》获「西风」杂志徵文第十叁名 九四三「紫罗兰」杂志连载中篇小说《沉香屑一第一炉香》《第二炉香》「杂志」月刊刊载《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 人》《倾城之恋》《金锁记》 「万象」月刊刊载《心经》《琉璃瓦》 「天地」月刊刊载《散戏》《封锁》《公寓生活记趣》 「古今」月刊刊载《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 咭识周瘦鹃、柯灵、苏青、胡兰成等三人在当时的上海,张爱玲不仅是个有名的才女,更是著名的时尚中人。她穿的衣服都 由自己亲手设计,这些服装在当时无论是样式还是颜色都显得很大胆,这也成为了当时上海报纸和圈内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张 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却骄傲地宣称自己是

张爱玲简介 一九二○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上海麦根路(今康定东路),取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她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 女。 一九二二迁居天津 一九二四开始私塾教育,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 的影响,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 一九二五母亲黄逸梵出洋留学 一九二七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 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一九二八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三国演义》 一九三○改名张爱玲,父母离婚 一九三一年秋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 一九三二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 一九三三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第一篇散文《迟暮》 一九三七「国光」刊载小说《牛》《霸王别姬》及《读书报告叁则》《若馨评》 「凤藻」刊载《论卡通画之前途》 中学毕业 1938年,在困境中终于长成大姑娘的张爱玲再一次接受了命运的考验。她虽然考取了英国的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 法前往。 一九三九考进香港大学 一九四一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 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 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 辍学开始投入文学创作「二十世纪」杂志刊载《婆媳之间》《秋歌》《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我 的天才梦》获「西风」杂志徵文第十叁名 一九四三「紫罗兰」杂志连载中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杂志」月刊刊载《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 人》《倾城之恋》《金锁记》 「万象」月刊刊载《心经》《琉璃瓦》 「天地」月刊刊载《散戏》《封锁》《公寓生活记趣》 「古今」月刊刊载《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 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胡兰成等三人在当时的上海,张爱玲不仅是个有名的才女,更是著名的时尚中人。她穿的衣服都 由自己亲手设计,这些服装在当时无论是样式还是颜色都显得很大胆,这也成为了当时上海报纸和圈内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张 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却骄傲地宣称自己是

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中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 心。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她后半生的凄凉结局。 九四四「万象」月刊连载长篇小说《连环套》 「杂志」月刊刊载《红玫瑰与白玫瑰》《殷宝滟送花楼会》《论写作》《有女同车》《走!走到楼上 去!》、《说胡萝卜》《诗与胡说》《写什么》《忘不了的画》《等》《年轻的时候》《花凋》《爱》第一本短篇小说集 《传奇》由杂志月刊社出版「天地」杂志刊载《童言无忌》《造人》《打人》、 《私语》《中国人的宗教》《谈跳舞》《道路以目》《烬馀录》《谈女人》「小天地」杂志刊载《散戏》、《炎樱语录》 「苦竹」月刊刊载《谈音乐》《自己的文章》《桂花蒸阿小悲秋》 与胡兰成结婚 九四五「杂志」月刊连载《创世纪》《姑姑语录》《留情》《苏青张爱玲对谈记》《吉利》《浪子与善女人》译作「小天 地」月刊刊载《气短情长及其他》「天地」月刊刊载《卷首玉照及其他》《双声》《我看苏青》自篇《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 抗战胜利 九四七「大家」月刊刊载《华丽缘》《多少恨》 《传奇》增订本由山河图书公司出版 《太太万岁》改篇电影 与胡兰成离婚 九四八上海「亦报」连载《十八春》(後改名《半生缘》)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 九五参加上海第一届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 九五二避居香港 九五四《秧歌》、《赤地之恋》在「今日世界」连载,後在香港出版英文本及中文本 《传奇》改名《张爱玲短篇小说集》,在香港由天风出版社出版 今日世界出版社刊行译作《无头骑士》 九五五秋天离港赴美 拜访胡适 九五六得 EdwardMacDowellColony的写作奖金1956年8月,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结婚 六六香港「星岛晚报」连载长篇小说《怨女》 《怨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九六七赖雅去世 获邀任美国纽约雷德克里芙学校驻校作家 着手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中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 心。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她后半生的凄凉结局。 一九四四「万象」月刊连载长篇小说《连环套》 「杂志」月刊刊载《红玫瑰与白玫瑰》《殷宝滟送花楼会》《论写作》《有女同车》《走!走到楼上 去!》、《说胡萝卜》《诗与胡说》《写什么》《忘不了的画》《等》《年轻的时候》《花凋》《爱》第一本短篇小说集 《传奇》由杂志月刊社出版「天地」杂志刊载《童言无忌》《造人》《打人》、 《私语》《中国人的宗教》《谈跳舞》《道路以目》《烬馀录》《谈女人》「小天地」杂志刊载《散戏》、《炎樱语录》 「苦竹」月刊刊载《谈音乐》《自己的文章》《桂花蒸 阿小悲秋》 与胡兰成结婚 一九四五「杂志」月刊连载《创世纪》《姑姑语录》《留情》《苏青张爱玲对谈记》《吉利》《浪子与善女人》译作「小天 地」月刊刊载《气短情长及其他》「天地」月刊刊载《卷首玉照及其他》《双声》《我看苏青》自篇《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 抗战胜利 一九四七「大家」月刊刊载《华丽缘》《多少恨》 《传奇》增订本由山河图书公司出版 《太太万岁》改篇电影 与胡兰成离婚 一九四八上海「亦报」连载《十八春》(後改名《半生缘》)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 一九五○参加上海第一届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 一九五二避居香港 一九五四《秧歌》、《赤地之恋》在「今日世界」连载,後在香港出版英文本及中文本 《传奇》改名《张爱玲短篇小说集》,在香港由天风出版社出版 今日世界出版社刊行译作《无头骑士》 一九五五秋天离港赴美 拜访胡适 一九五六得EdwardMacDowellColony的写作奖金1956年8月,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结婚。 六六香港「星岛晚报」连载长篇小说《怨女》 《怨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六七赖雅去世 获邀任美国纽约雷德克里芙学校驻校作家 着手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一九六八《秧歌》《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流言》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杂志、香港「星岛晚报」连载《半生缘》社出版 九六九《半生缘》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杂志发表《红楼梦末完》 转入学术研究,任职加州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出版 九七二自「中国研究中心」离职出版 九七三定居洛杉矶 「幼狮文艺」刊载《初评红楼梦》 九七四「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刊载《谈看书》《谈看书後记》 九七五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 「皇冠」杂志刊载《二详红楼梦》 九七六《张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联合报」刊载《叁详红楼梦》《张看自序》 九七七《红楼梦魇》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九七九「中国时报」刊载《色戒》社出版 九八一《海上花列传》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九八三《惘然记》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幼狮文艺」刊载《初评红楼梦》 九八四「联合文学」刊载电影剧本《小儿女》《南北喜相逢》 九八七《馀韵》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八《续集》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九九一《张爱玲全集》典藏版:《秧歌》《赤地之恋》《流言》《怨女》《倾城之恋》《第一炉香》《半生缘》《张看》 《红楼梦魇》《海上花开》《海上花落》《惘然记》《续集》《馀韵》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九九二《爱默森选集》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九九三完成《对照记》 「联合文学」刊载电影剧本《一曲难忘》 九九四《对照记》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九九五九月八日逝世于洛杉矶公寓,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享年七十四岁。 九月十九日林式同遵照张爱玲遗恳,将遗体在洛杉矾惠捷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九月三十日张爱玲的生日,林式与数位文友 将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文学生涯1943-1945抗日战争胜利,张爱玲的小说精致、圆熟,笔触冷静又充满世俗情趣,一个二十多

一九六八《秧歌》《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流言》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杂志、香港「星岛晚报」连载《半生缘》社出版 一九六九《半生缘》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杂志发表《红楼梦末完》 转入学术研究,任职加州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出版 一九七二自「中国研究中心」离职出版 一九七三定居洛杉矶 「幼狮文艺」刊载《初评红楼梦》 一九七四「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刊载《谈看书》《谈看书後记》 一九七五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 「皇冠」杂志刊载《二详红楼梦》 一九七六《张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联合报」刊载《叁详红楼梦》《张看自序》 一九七七《红楼梦魇》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七九「中国时报」刊载《色·戒》社出版 一九八一《海上花列传》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三《惘然记》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幼狮文艺」刊载《初评红楼梦》 一九八四「联合文学」刊载电影剧本《小儿女》《南北喜相逢》 一九八七《馀韵》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八《续集》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一《张爱玲全集》典藏版;《秧歌》《赤地之恋》《流言》《怨女》《倾城之恋》《第一炉香》《半生缘》《张看》 《红楼梦魇》《海上花开》《海上花落》《惘然记》《续集》《馀韵》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一九九二《爱默森选集》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一九九三完成《对照记》 「联合文学」刊载电影剧本《一曲难忘》 一九九四《对照记》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一九九五九月八日逝世于洛杉矶公寓,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享年七十四岁。 九月十九日林式同遵照张爱玲遗愿,将遗体在洛杉矶惠捷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九月三十日张爱玲的生日,林式与数位文友 将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文学生涯1943-1945抗日战争胜利,张爱玲的小说精致、圆熟,笔触冷静又充满世俗情趣,一个二十多

岁的女孩儿能有这样的才情,使得上海文坛受到了不小的震动。张爱玲小说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 与现代趣味的统一”。1945-1952去香港前,1952-六十年代到美定居前,定居美国到逝世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 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 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笔名梁京,现代文学史 上重要作家,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1920年生于上海,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杉矶,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 节日—“中秋节 主要作 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 之恋》。 诗歌《雨》。《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 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 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 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 《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 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 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 个大的不幸。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得远走它乡!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 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 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 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 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有保持超脱的,张 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 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 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现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其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 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五十年代初她辗转经香港至美国,在此期间曾经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因其中涉及对 大陆当时社会状态的描写而被视为是反动作品。其后作品寥寥,唯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尚可一观 张爱玲也曾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南北一家亲》等六个剧本,之后也曾从事翻译与考证工作。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 妇有深交,她的作品即是透过宋淇介绍给夏志清先生,肯定张爱玲不世出的才情,而享誉国际。张爱玲遗产的继承人是宋淇夫 妇,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经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卒于洛杉矶一公寓内,享年七十五岁

岁的女孩儿能有这样的才情,使得上海文坛受到了不小的震动。 张爱玲小说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 与现代趣味的统一"。1945-1952去香港前,1952-六十年代到美定居前,定居美国到逝世.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 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 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笔名梁京,现代文学史 上重要作家,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1920年生于上海,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杉矶,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 节日——“中秋节”。 主要作品 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 之恋》。 诗歌《雨》。《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 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 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 此!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 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 《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 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 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 个大的不幸。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得远走它乡!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 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 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 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 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有保持超脱的,张 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 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 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现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其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 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五十年代初她辗转经香港至美国,在此期间曾经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因其中涉及对 大陆当时社会状态的描写而被视为是反动作品。其后作品寥寥,唯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尚可一观。 张爱玲也曾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南北一家亲》等六个剧本,之后也曾从事翻译与考证工作。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 妇有深交,她的作品即是透过宋淇介绍给夏志清先生,肯定张爱玲不世出的才情,而享誉国际。张爱玲遗产的继承人是宋淇夫 妇,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经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卒于洛杉矶一公寓内,享年七十五岁

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这位沉没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又浮上水面来,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 永恒的,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化成玻璃灵柩,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 璃墙望回去,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 后娘的监管中成长(详见《私语》)。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 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 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 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间慢慢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一天天间激 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 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 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 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张爱玲的这两篇文章是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 志上的。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 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却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己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 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 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娄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 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奷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 少少拜胡兰成所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 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同年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 作品年表 、小说 《不幸的她》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凤藻》总第十二期,1932年,为作者处女作,(华东师大陈子善考证)。 《牛》,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创刊号,1936年 《霸王别姬》,《国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炉香》,上海《紫罗兰》杂志,1943年5月,收入《传奇》 《沉香屑第二炉香》,《紫罗兰》,1943年6月,收入《传奇》。 《茉莉香片》,上海《杂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传奇》。 《心经》,上海《万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传奇》。 《傾城之恋》,《杂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传奇》

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这位沉没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又浮上水面来,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 永恒的,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化成玻璃灵柩,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 璃墙望回去,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 后娘的监管中成长(详见《私语》)。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 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 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 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间慢慢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一天天间激 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 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 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 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张爱玲的这两篇文章是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 志上的。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 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却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 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 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 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 少少拜胡兰成所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 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同年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 世。 作品年表 一、小说 《不幸的她》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凤藻》总第十二期,1932年,为作者处女作,(华东师大陈子善考证)。 《牛》,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创刊号,1936年。 《霸王别姬》,《国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炉香》,上海《紫罗兰》杂志,1943年5月,收入《传奇》。 《沉香屑第二炉香》,《紫罗兰》,1943年6月,收入《传奇》。 《茉莉香片》,上海《杂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传奇》。 《心经》,上海《万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传奇》。 《倾城之恋》,《杂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传奇》

《琉璃瓦》,《万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金锁记》,《杂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传奇》。 《封锁》,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连环套》,《万象》7-10期,1944年1—6月,收入《张看》。 《年青的时候》,《杂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入《传奇》。 《花凋》,《杂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入《传奇》。 《红玫瑰与白玫瑰》,《杂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收入《传奇》 《殷宝滟送花楼会》,《杂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记》。 《等》,《杂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留情》,《杂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入《传奇》。 《创世纪》,《杂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收入《张看》 《鸿鸾禧》,发表刊物及年月不详,收入《传奇》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收入《惘然记》,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小艾》,上海《亦报》,1950年连载,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十八春》,上海《亦报》连载,1951年出单行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恋》,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遗事》,台北《文学》杂志,1957年,收入《惘然记》 《怨女》,香港《星岛晚报》连载,1966年,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968年。 《半生缘》,1968年,先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后改名为《惘然记》,收入《惘然记》。 《相见欢》,收入《惘然记》。 《色戒》,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979年,收入《惘然记》 《浮花浪蕊》,收入《惘然记》,1983年 (以上三篇约作于1950年,发表时间晚。) 、散文 《迟暮》,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6年刊 书评四篇,《国光》第1、6期,1936-1937年

《琉璃瓦》,《万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金锁记》,《杂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传奇》。 《封锁》,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连环套》,《万象》7—10期,1944年1—6月,收入《张看》。 《年青的时候》,《杂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入《传奇》。 《花凋》,《杂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入《传奇》。 《红玫瑰与白玫瑰》,《杂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收入《传奇》。 《殷宝滟送花楼会》,《杂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记》。 《等》,《杂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留情》,《杂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入《传奇》。 《创世纪》,《杂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收入《张看》。 《鸿鸾禧》,发表刊物及年月不详,收入《传奇》。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收入《惘然记》,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小艾》,上海《亦报》,1950年连载,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十八春》,上海《亦报》连载,1951年出单行 本。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恋》,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遗事》,台北《文学》杂志,1957年,收入《惘然记》。 《怨女》,香港《星岛晚报》连载,1966年,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968年。 《半生缘》,1968年,先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后改名为《惘然记》,收入《惘然记》。 《相见欢》,收入《惘然记》。 《色·戒》,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979年,收入《惘然记》。 《浮花浪蕊》,收入《惘然记》,1983年。 (以上三篇约作于1950年,发表时间晚。) 二、散文 《迟暮》,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6年刊。 书评四篇,《国光》第1、6期,1936—1937年

《论卡通画之前途》,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心愿》,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天才梦》,西风出版社征文,1939年,收入《张看》。 《到底是上海人》,《杂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戏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记》,《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 言》 《公寓生活记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杂志》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烬余录》,《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谈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小品三则》(包括《走!走到楼上去》、《有女同车》、《爱》),《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论写作》,《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张看》 《童言无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说胡萝卜》,《杂志》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私语》,《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中国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年8-10月 《诗与胡说》,《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写什么》,《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传奇〉再版序》,1944年9月。 《炎樱语录》,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散戏》,《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 《忘不了的画》,《杂志》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谈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谈音乐》,《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自己的文章》,《苫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

《论卡通画之前途》,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心愿》,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天才梦》,西风出版社征文,1939年,收入《张看》。 《到底是上海人》,《杂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戏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记》,《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 言》。 《公寓生活记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杂志》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烬余录》,《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谈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小品三则》(包括《走!走到楼上去》、《有女同车》、《爱》),《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论写作》,《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张看》。 《童言无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说胡萝卜》,《杂志》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私语》,《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中国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年8—10月。 《诗与胡说》,《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写什么》,《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传奇〉再版序》,1944年9月。 《炎樱语录》,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散戏》,《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 《忘不了的画》,《杂志》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谈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谈音乐》,《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

《夜营的喇叭》《借银灯》《银宫就学记》《存稿》《雨伞下》《谈画》(以上均收入《流言》中,发表刊物及年月不详) 《气短情长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 《双声》,《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吉利》,《杂志》第15卷1期,1945年4月 《我看苏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 《姑姑语录》,《杂志》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张看》。 《中国的日夜》,收入《传奇》增订本,1947年 《华丽缘》,上海《大家》月刊创刊号,1947年4月,收入《惘然记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收入《传奇》增订本 《〈太太万岁〉题记》,上海《大公报、戏剧与电影》1947年12月3日。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自序》,1954年7月 《〈爱默森文选〉译者序》1964年 《忆胡适之》,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后记》,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红楼梦魇〉自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 《〈张看〉自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5月。 《〈惘然记〉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1983年10月1日、2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海上花〉的几个问题》(英译本序),1984年1月3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表姨细姨及其他》,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 《谈吃与画饼充饥》,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 《"嗄?"?》,1989年9月25日台北《联合报》副 《草炉饼》,1990年2月9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电影剧本 《未了情》,1947年 《太太万岁》1947年 《情场如戏场》(改编),1956年摄制,收入《惘然记》

《夜营的喇叭》《借银灯》《银宫就学记》《存稿》《雨伞下》《谈画》(以上均收入《流言》中,发表刊物及年月不详) 《气短情长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 《双声》,《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吉利》,《杂志》第15卷1期,1945年4月。 《我看苏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 《姑姑语录》,《杂志》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张看》。 《中国的日夜》,收入《传奇》增订本,1947年。 《华丽缘》,上海《大家》月刊创刊号,1947年4月,收入《惘然记》。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收入《传奇》增订本。 《〈太太万岁〉题记》,上海《大公报、戏剧与电影》1947年12月3日。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自序》,1954年7月。 《〈爱默森文选〉译者序》1964年。 《忆胡适之》,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后记》,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红楼梦魇〉自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 《〈张看〉自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5月。 《〈惘然记〉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1983年10月1日、2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海上花〉的几个问题》(英译本序),1984年1月3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表姨细姨及其他》,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 《谈吃与画饼充饥》,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 《“嗄?”?》,1989年9月25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草炉饼》,1990年2月9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三、电影剧本 《未了情》,1947年。 《太太万岁》1947年。 《情场如戏场》(改编),1956年摄制,收入《惘然记》

四学术论著 《红楼梦魇》,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海上花列传〉评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1981年。 五译文 《海上花列传》(汉译英)。《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与人合译,英译汉) 她的小说《色·戒》被著名导演李安拍成电影。《色·戒》的创作灵感来自王尔德的《薇拉》(era)。王尔德是张爱玲 直崇尚己久的偶像,她的个性与作风将王尔德模仿得淋漓尽致,简直是一个翻版 张爱玲的爱情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 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19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的一座庭院的草坪上,有一个躺在藤椅上翻读杂志的中年男人。当他看到一篇小说时,才刚读了 个开头,就不由得坐直了身子,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这个男人就是胡兰成,他读的小说就是张爱玲的《封锁》。 胡兰成是浙江嵊县人,生于1906年。从小家贫,吃过很多苦,赤手空拳拼天下。他原有个发妻玉凤,在玉凤过世之时,胡 兰成借贷以葬妻魂,却四处碰壁。对此,胡兰成后来回忆说:“我对于怎样天崩地裂的灾难,与人世的割恩难爱,要我流一滴眼 泪,总也不能了。我是幼年时的啼哭,都已还给了母亲,成年的号泣,都己还给了玉凤,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之仁!”就是这个 生活在社会底层只身闯世界的文人,在挣扎中淡漠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价值观。所以在汪精卫为组织伪政府而四处拉拢人才 时,他们看上了胡兰成。而胡兰成也不顾是非黑白地应允,成了民族的罪人。 此时的胡兰成,己在汪伪政府中任职,正在南京养病。当他收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第十一期,读到《封锁》的时候 喜不自胜。文人与文人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使他对作者张爱玲充满了好奇。于是他立即写了一封信给苏青,对张爱玲的小说大 加赞许,并表示极愿与作者相识。苏青回信说,作者是位女性,才分颇高。这更是让胡兰成对张爱玲念念不忘。不久,他又收到 了苏青寄来的《天地》第十二期,上面不仅有张爱玲的文章还有她的照片。他越发想结识张爱玲了。胡兰成回到上海之后就去找 苏青,要以一个热心读者的身份去拜见张爱玲。苏青婉言谢绝了,因为张爱玲从不轻易见人。但胡兰成执意见,向苏青索要地 址。苏青迟疑了一下才写给他——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号公寓6楼65室。胡兰成如获至宝。虽然此时,他是个有妻室的人,而 且,是他的第二次婚姻。 胡兰成第二天就兴冲冲地去了张爱玲家,她住的赫德路与他所在的大西路美丽园本来就隔得不远。可张爱玲果真不见生客」 胡兰成却不死心,从门缝里递进去一张字条,写了自己的拜访原因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并乞爱玲小姐方便的时候可以见 面。第二天,张爱玲打了电话给胡兰成,说要去看他,不久就到了。张爱玲拒绝他的到访,又自己亲自去见他,主意变得好快 其实早前,胡兰成因开罪汪精卫而被关押,张爱玲曾经陪苏青去周佛海家说过情。因此,她是知道他的。于是,就这样见面了。 真正见了面,胡兰成只说与他所想的全不对。他一是觉得张爱玲个子之高,二是觉得她坐在那里,幼稚可怜相,不象个作 家,倒象个未成熟的女学生。但他两人一谈就是五个小时。从品评时下流行作品,到问起张爱玲每月写稿的收入。对一个初次见 面的小姐问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失礼的,但“因为相知,所以懂得",两人已有了知交之感,所以张爱玲倒未觉得胡兰成的话很唐 突。胡兰成送张爱玲到弄堂口,并肩走着,他忽然说:“你的身裁这样高,这怎么可以?·只这一句话,就忽地把两人的距离拉近 了。“这怎么以"的潜台词是从两个人般配与否的角度去比较的,前提是已经把两人作为男女放在一起看待了。张爱玲很诧异,几 乎要起反感了,但,真的是非常好。 次日,胡兰成去回访张爱玲。她房里竟是华贵到使他不安,胡兰成形容说,三国时刘备进孙夫人的房间,就有这样的兵气。 那天,张爱玲穿了一件宝蓝绸袄裤,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多年后,胡兰成对这些细节都有着清晰的回忆。此后,他每天都去看

四学术论著 《红楼梦魇》,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海上花列传〉评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1981年。 五译文 《海上花列传》(汉译英)。《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与人合译,英译汉)。 她的小说《色·戒》被著名导演李安拍成电影。 《色·戒》的创作灵感来自王尔德的《薇拉》(Vera)。王尔德是张爱玲一 直崇尚已久的偶像,她的个性与作风将王尔德模仿得淋漓尽致,简直是一个翻版。 张爱玲的爱情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 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194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的一座庭院的草坪上,有一个躺在藤椅上翻读杂志的中年男人。当他看到一篇小说时,才刚读了 个开头,就不由得坐直了身子,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这个男人就是胡兰成,他读的小说就是张爱玲的《封锁》。 胡兰成是浙江嵊县人,生于1906年。从小家贫,吃过很多苦,赤手空拳拼天下。他原有个发妻玉凤,在玉凤过世之时,胡 兰成借贷以葬妻魂,却四处碰壁。对此,胡兰成后来回忆说:“我对于怎样天崩地裂的灾难,与人世的割恩难爱,要我流一滴眼 泪,总也不能了。我是幼年时的啼哭,都已还给了母亲,成年的号泣,都已还给了玉凤,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之仁!”就是这个 生活在社会底层只身闯世界的文人,在挣扎中淡漠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价值观。所以在汪精卫为组织伪政府而四处拉拢人才 时,他们看上了胡兰成。而胡兰成也不顾是非黑白地应允,成了民族的罪人。 此时的胡兰成,已在汪伪政府中任职,正在南京养病。当他收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第十一期,读到《封锁》的时候, 喜不自胜。文人与文人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使他对作者张爱玲充满了好奇。于是他立即写了一封信给苏青,对张爱玲的小说大 加赞许,并表示极愿与作者相识。苏青回信说,作者是位女性,才分颇高。这更是让胡兰成对张爱玲念念不忘。不久,他又收到 了苏青寄来的《天地》第十二期,上面不仅有张爱玲的文章还有她的照片。他越发想结识张爱玲了。胡兰成回到上海之后就去找 苏青,要以一个热心读者的身份去拜见张爱玲。苏青婉言谢绝了,因为张爱玲从不轻易见人。但胡兰成执意见,向苏青索要地 址。苏青迟疑了一下才写给他——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号公寓6楼65室。胡兰成如获至宝。虽然此时,他是个有妻室的人,而 且,是他的第二次婚姻。 胡兰成第二天就兴冲冲地去了张爱玲家,她住的赫德路与他所在的大西路美丽园本来就隔得不远。可张爱玲果真不见生客。 胡兰成却不死心,从门缝里递进去一张字条,写了自己的拜访原因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并乞爱玲小姐方便的时候可以见一 面。第二天,张爱玲打了电话给胡兰成,说要去看他,不久就到了。张爱玲拒绝他的到访,又自己亲自去见他,主意变得好快。 其实早前,胡兰成因开罪汪精卫而被关押,张爱玲曾经陪苏青去周佛海家说过情。因此,她是知道他的。于是,就这样见面了。 真正见了面,胡兰成只说与他所想的全不对。他一是觉得张爱玲个子之高,二是觉得她坐在那里,幼稚可怜相,不象个作 家,倒象个未成熟的女学生。但他两人一谈就是五个小时。从品评时下流行作品,到问起张爱玲每月写稿的收入。对一个初次见 面的小姐问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失礼的,但“因为相知,所以懂得”,两人已有了知交之感,所以张爱玲倒未觉得胡兰成的话很唐 突。胡兰成送张爱玲到弄堂口,并肩走着,他忽然说:“你的身裁这样高,这怎么可以?”只这一句话,就忽地把两人的距离拉近 了。“这怎么以”的潜台词是从两个人般配与否的角度去比较的,前提是已经把两人作为男女放在一起看待了。张爱玲很诧异,几 乎要起反感了,但,真的是非常好。 次日,胡兰成去回访张爱玲。她房里竟是华贵到使他不安,胡兰成形容说,三国时刘备进孙夫人的房间,就有这样的兵气。 那天,张爱玲穿了一件宝蓝绸袄裤,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多年后,胡兰成对这些细节都有着清晰的回忆。此后,他每天都去看

张爱玲。一天,他向张爱玲提起刊登在《天地》上的照片,张爱玲便取出来送给他,还在后面题上几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 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但很快,他们恋爱了。他们谈情说爱的方式似乎是他们最初相识的延续。胡兰成在南 京办公,一个月回一次上海,一住八、九天。每次回上海,他不回美丽园自己的家,而是径直赶到赫德路,先去看张爱玲。两人 每天在一起,喁喁私语无尽时。但当时世人并不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只觉得胡兰成的政治身份是汉奸,又有妻室,年纪大到几 乎可以做张爱玲的父亲。世人都觉得这样的爱情似乎有些不可思议,都是为张爱玲惋惜的。她却不觉得 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仅仅这一个“懂 得”,也许就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其实细细分析来,张爱玲本身就不是一个世俗之人,她不以尘世的价值观去品评 个人。她没有什么政治观念,只是把胡兰成当作一个懂她的男人,而不是汪伪政府的汉奸:对于胡兰成的妻室,她也不在乎 因她似乎并不想到天长地久的事。她在一封信中对胡兰成说:“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也许她只在乎胡 兰成当下对她的爱,其他的,她都不愿多想。胡兰成的年龄比她大出很多,但这也许又成了她爱他的原因。 张爱玲从小缺乏父爱,便容易对大龄男性产生特别的感情,所以,年龄问题也不是障碍。于是,她倾尽自己的全部去爱他 了,就这样在世人诧异的眼光中相爱了。爱得那样的超凡脱俗 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他们就这样结婚 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因为胡兰成怕日后时局变动,自己的身份会拖累张爱玲。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张爱玲的 好友炎樱为证。“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出自张爱玲之手,后两句出由胡兰 成所撰。就这样,他们的感情有了一个踏实安稳的关系—一夫妻 这一段时间,也是张爱玲创作生涯中的黄金时间。胡兰成对她的写作是有帮助的,两人会一起讨论一些文学话题。而张爱玲 的散文《爱》,在开头就说,这是一个真的故事。的确是真的故事,是胡兰成的庶母的故事。也许他是给她的创作提供灵感的 吧。但,这样的时间,并不长 时间已经接近了44年年底,时局明显地在变动。日军在中国的势力已经江河日下。而胡兰成作为汪伪政府的官员,也有了 危机感。有一个傍晚,两人在张爱玲家的阳台上看上海的暮色。胡兰成对她说了当下的时局,恐自己将来有难。张爱玲虽对政治 不敏感,但此刻,她知道,这个国,这一次是真真连到她的家了。汉乐府中有“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的 子。而张爱玲此刻是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两句诗的含义。胡兰成说“将来日本战败,我大概还是能逃脱这一劫的,就是开始一两年 恐怕要隐姓埋名躲藏起来,我们不好再在一起的。张爱玲笑道:“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或叫张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 就是这样真实的期盼!但两人果真是要分别了!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湖北接编《大楚报》,开始了与张爱玲的长期分 离。那是一个时常有警报和空袭的时期。有一天,胡兰成在路上遇到了轰炸,人群一片慌乱,他跪倒在铁轨上,以为自己快要炸 死了,绝望中,他只喊出两个字:爱玲!这个时候,他还是全心爱着张爱玲的吧 但胡兰成毕竟是个毫无责任感的人,来武汉不久,他便与汉阳医院一个17岁的护士周训德如胶似漆。他不向小周隐瞒张爱 玲,但又向她表明要娶她——只有做妾了。但小周的生母是妾,她的反应是,不能娘是妾,女儿也是妾。于是胡兰成又进行了 次婚礼,似乎全然忘了张爱玲的存在。而张爱玲对此一无所知。她给他写信来,还向他诉说她生活中的一切琐碎的小事。她竟还 是那样投入地爱他 1945年3月,胡兰成从武汉回到上海。在张爱玲处住了一个多月。此时,他才将小周的事情告诉了张爱玲。她是震动的,因 为她把自己对胡兰成的爱看作是那样坚贞不可动摇的,但又怎么会冒出来一个小周?此时,张爱玲的心已被刺伤了,但她仍是爱 他的。于是她只有默默承受。两个人在一起,胡兰成倒是再也不提小周了。也许他就是这样一个只看见眼前的人。 可惜,5月,胡兰成又回到了武汉。一见到小周,就有回家的感觉——他又忘了张爱玲了

张爱玲。一天,他向张爱玲提起刊登在《天地》上的照片,张爱玲便取出来送给他,还在后面题上几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 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但很快,他们恋爱了。他们谈情说爱的方式似乎是他们最初相识的延续。胡兰成在南 京办公,一个月回一次上海,一住八、九天。每次回上海,他不回美丽园自己的家,而是径直赶到赫德路,先去看张爱玲。两人 每天在一起,喁喁私语无尽时。但当时世人并不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只觉得胡兰成的政治身份是汉奸,又有妻室,年纪大到几 乎可以做张爱玲的父亲。世人都觉得这样的爱情似乎有些不可思议,都是为张爱玲惋惜的。她却不觉得. 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仅仅这一个“懂 得”,也许就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其实细细分析来,张爱玲本身就不是一个世俗之人,她不以尘世的价值观去品评 一个人。她没有什么政治观念,只是把胡兰成当作一个懂她的男人,而不是汪伪政府的汉奸;对于胡兰成的妻室,她也不在乎, 因她似乎并不想到天长地久的事。她在一封信中对胡兰成说:“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也许她只在乎胡 兰成当下对她的爱,其他的,她都不愿多想。胡兰成的年龄比她大出很多,但这也许又成了她爱他的原因。 张爱玲从小缺乏父爱,便容易对大龄男性产生特别的感情,所以,年龄问题也不是障碍。于是,她倾尽自己的全部去爱他 了,就这样在世人诧异的眼光中相爱了。爱得那样的超凡脱俗。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他们就这样结婚 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因为胡兰成怕日后时局变动,自己的身份会拖累张爱玲。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张爱玲的 好友炎樱为证。“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出自张爱玲之手,后两句出由胡兰 成所撰。就这样,他们的感情有了一个踏实安稳的关系——夫妻。 这一段时间,也是张爱玲创作生涯中的黄金时间。胡兰成对她的写作是有帮助的,两人会一起讨论一些文学话题。而张爱玲 的散文《爱》,在开头就说,这是一个真的故事。的确是真的故事,是胡兰成的庶母的故事。也许他是给她的创作提供灵感的 吧。但,这样的时间,并不长。 时间已经接近了44年年底,时局明显地在变动。日军在中国的势力已经江河日下。而胡兰成作为汪伪政府的官员,也有了 危机感。有一个傍晚,两人在张爱玲家的阳台上看上海的暮色。胡兰成对她说了当下的时局,恐自己将来有难。张爱玲虽对政治 不敏感,但此刻,她知道,这个国,这一次是真真连到她的家了。汉乐府中有“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的句 子。而张爱玲此刻是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两句诗的含义。胡兰成说“将来日本战败,我大概还是能逃脱这一劫的,就是开始一两年 恐怕要隐姓埋名躲藏起来,我们不好再在一起的。”张爱玲笑道:“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或叫张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 你。” 就是这样真实的期盼!但两人果真是要分别了! 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湖北接编《大楚报》,开始了与张爱玲的长期分 离。那是一个时常有警报和空袭的时期。有一天,胡兰成在路上遇到了轰炸,人群一片慌乱,他跪倒在铁轨上,以为自己快要炸 死了,绝望中,他只喊出两个字:爱玲!这个时候,他还是全心爱着张爱玲的吧。 但胡兰成毕竟是个毫无责任感的人,来武汉不久,他便与汉阳医院一个17岁的护士周训德如胶似漆。他不向小周隐瞒张爱 玲,但又向她表明要娶她——只有做妾了。但小周的生母是妾,她的反应是,不能娘是妾,女儿也是妾。于是胡兰成又进行了一 次婚礼,似乎全然忘了张爱玲的存在。而张爱玲对此一无所知。她给他写信来,还向他诉说她生活中的一切琐碎的小事。她竟还 是那样投入地爱他。 1945年3月,胡兰成从武汉回到上海。在张爱玲处住了一个多月。此时,他才将小周的事情告诉了张爱玲。她是震动的,因 为她把自己对胡兰成的爱看作是那样坚贞不可动摇的,但又怎么会冒出来一个小周?此时,张爱玲的心已被刺伤了,但她仍是爱 他的。于是她只有默默承受。两个人在一起,胡兰成倒是再也不提小周了。也许他就是这样一个只看见眼前的人。 可惜,5月,胡兰成又回到了武汉。一见到小周,就有回家的感觉——他又忘了张爱玲了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