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台析化喾期京考题(2小时,闭卷) (2003年) 选择题(单项选择,共15分) 1.将pH=10与pH=3.0的两种强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的pH值为 (A)20 (B)1.3; (C)0.3 (D)2.3。 2.用EDIA直接滴定含有色金属离子的溶液,终点所呈现的颜色是: (A)游离指示剂的颜色; (B)EDIA金属离子配合物(MY)的颜色 (C)指示剂-金属离子配合物(MIn)的颜色 (D)上述A与B的混合颜色。 3.标定HCl溶液可以选择的基准物是: (A) NaOH (B)Na2CO3 (C)Na2SO3 D)Na2S20 4.以下物质必须采用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的是: (A)K2Cr2O7 (B)Na2S2O3(C)Zn(D)H2C2O42H20 5.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物质水溶液,pH最高的是 (A)NaCl(B)NaHCO3 (C) Na2CO3(D)NH4CI 6.已知H3PO的pKa1=2.12,Ka2=720,!Ka3=12.36,调节磷酸盐溶液的pH至60时, 此时其各有关存在形式浓度间的关系是: (A)[HPO4]>[H2PO4]>[PO4(B)(HPO4]>[PO4]>[H2PO4 (C)[H2PO4]>[HPO4P [H3( D)[H3 PO4 >[H2PO4]>[HPO4] 7.在分光光度计中,光电转换装置接收和测定的是: (A)入射光的强度(B)透射光的强度C)吸收光的强度(D)散射光 的强度。 8.在符合朗伯一比耳定律的范围内,有色物的浓度、最大吸收波长、吸光度三者 的关系是: (A)增加、增加、增加 (B)减小、不变、减小 (C)减小、增加、增加 (D)增加、不变、减小 9.已知E(Ag+Ag)=080V,AgCl的K甲为18×10,则E°(AgC/Ag)为 (A)1.37v(B)0.51VC)0.23V(D)061V 10.当两电对的电子转移数均为1时,为使反应完全程度达到999%,两电对的条 件电位至少相差: (A)0.09V (B)0.18V (C)0.27V (D)0.36V 11.某矿样0.5kg,缩分系数K=02,粉碎到全部样品通过20号筛(d=0.83mm)后,分析化学期末考题(2 小时,闭卷) (2003 年) 一、 选择题(单项选择,共 15 分) 1. 将 pH=1.0 与 pH=3.0 的两种强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的 pH 值为: (A)2.0; (B)1.3; (C)0.3; (D)2.3。 2. 用 EDTA 直接滴定含有色金属离子的溶液,终点所呈现的颜色是: (A)游离指示剂的颜色; (B)EDTA-金属离子配合物(MY)的颜色; (C)指示剂-金属离子配合物(MIn)的颜色; (D)上述A与B的混合颜色。 3. 标定 HCl 溶液可以选择的基准物是: (A) NaOH (B) Na2CO3 (C) Na2SO3 (D) Na2S2O3 4. 以下物质必须采用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的是: (A) K2Cr2O7 (B) Na2S2O3 (C) Zn (D)H2C2O4·2H2O 5.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物质水溶液,pH 最高的是:: (A) NaCl (B) NaHCO3 (C) Na2CO3 (D) NH4Cl 6. 已知H3PO4的pKa1 =2.12, pKa2 =7.20, pKa3 =12.36, 调节磷酸盐溶液的pH至6.0时, 此时其各有关存在形式浓度间的关系是: (A) [HPO4 2-] > [H2PO4 - ] > [PO4 3-] (B) [HPO4 2-] > [PO4 3-] > [H2PO4 - ] (C) [H2PO4 - ] > [HPO4 2-]> [H3PO4] (D) [H3PO4] > [H2PO4 - ] >[HPO4 2-] 7. 在分光光度计中,光电转换装置接收和测定的是: (A)入射光的强度 (B)透射光的强度 (C)吸收光的强度 (D)散射光 的强度。 8. 在符合朗伯—比耳定律的范围内,有色物的浓度、最大吸收波长、吸光度三者 的关系是: (A)增加、增加、增加 (B)减小、不变、减小 (C)减小、增加、增加 (D)增加、不变、减小 9. 已知 /Ag)(Ag 0.80V ,AgCl的K 0 = + E sp为 1.8×10-10,则Eo (AgCl/Ag)为: (A) 1.37V (B) 0.51V (C) 0.23V (D) 0.61V 10. 当两电对的电子转移数均为 1 时,为使反应完全程度达到 99.9%,两电对的条 件电位至少相差: (A) 0.09V (B) 0.18V (C) 0.27V (D) 0.36V 11. 某矿样 0.5kg,缩分系数 K=0.2,粉碎到全部样品通过 20 号筛(d=0.83mm)后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