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曾云巢无疑工画草虫,年迈愈精。余尝问其有传传乎?无疑笑曰:“是岂有法可传 哉?某自少时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 于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此与造化生物之机 缄,盖无以异,岂有可传之法哉 这本是答技艺之法,结果先论的是物我为一。金人瑞在《水浒传序一》中曾说到文章有 三种境界曰:“心之所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圣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者,文章 之神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者,文章之化境也。"这里所说的心之所不至”,实 即是“心的物化”;“手亦不至焉”,即是“手亦物化”;两者均至,即达最神之“化境” 根据以上分析,物化不仅与心化并不矛盾,而且恰恰也是动心"的结果。不动 主体精神不可能灌注、融化到客观的事物中去;不动心,任何技艺都不可能臻于神 境。因此,嘞物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心化。它是以硎物化形态表现出来的,实即是在心 化"过程中所达到的一种境界。这正如谢榛所说的:“思入杳冥,则无我无物,诗之造玄矣 哉!”(《四溟诗话》)这也说是说,达到无我无物”的前提是“思”,离开了“思”,离开了 动心,是不可能达到物化的境界的 ①《易经》第三十一卦《咸》述男女之“交感",与重在表述心物关系的感物°或物 感"说无直接关系 ②如《列子·汤问》:“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 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 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楚辞·远游》:“思故 旧以想像兮,长太息而掩涕。”曹植《洛神赋》:“足往神留,遗情想象,顾望怀 愁。”等 ●关闭窗口曾云巢无疑工画草虫,年迈愈精。余尝问其有传传乎?无疑笑曰:“是岂有法可传 哉?某自少时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 于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此与造化生物之机 缄,盖无以异,岂有可传之法哉! 这本是答技艺之法,结果先论的是物我为一。金人瑞在《水浒传序一》中曾说到文章有 三种境界曰:“心之所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圣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者,文章 之神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者,文章之化境也。”这里所说的“心之所不至”,实 即是“心的物化”;“手亦不至焉”,即是“手亦物化”;两者均至,即达最神之“化境”。 根据以上分析,“物化”不仅与“心化”并不矛盾,而且恰恰也是“动心”的结果。不动 心,主体精神不可能灌注、融化到客观的事物中去;不动心,任何技艺都不可能臻于神 境。因此,“物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心化”。它是以“物化”形态表现出来的,实即是在“心 化”过程中所达到的一种境界。这正如谢榛所说的:“思入杳冥,则无我无物,诗之造玄矣 哉!”(《四溟诗话》)这也说是说,达到“无我无物”的前提是“思”,离开了“思”,离开了 动心,是不可能达到物化的境界的。 ①《易经》第三十一卦《咸》述男女之“交感”,与重在表述心物关系的“感物”或“物 感”说无直接关系。 ②如《列子·汤问》:“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 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 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楚辞·远游》:“思故 旧以想像兮,长太息而掩涕。”曹植《洛神赋》:“足往神留,遗情想象,顾望怀 愁。”等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