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病重:而肥力充足的棉田,特别是氮、磷、钾合理配合的棉田发病较轻。以苜蓿作基肥可促 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从而明显减轻病害发生。铺膜栽培由于具有保温提墒保湿 的作用,有利黄萎病菌的生长、繁殖和侵染,故与不铺膜棉田相比黄萎病发生早而重,其中 宽膜植棉的病情又明显重于窄膜 缩节胺化控对棉花黄萎病有较显著抑制作用。 病害控制 采取加强植物检疫,种植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植物检疫,保护无病区应严格禁止落叶型病区黄萎病随调种传入无病区和普通 黄萎病区。 2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抗病育种工作者一直把培育抗黄 萎病的高产优质品种作为重要方向,各地都相继育成一批适于当地种植的抗耐黄萎病的优良 品种。如20世纪70年代育成耐黄萎病品种辽棉5号,20世纪80年代育成兼抗枯黄萎病的 中棉所12号,20世纪90年代育成兼抗枯、黄萎病的豫棉19号等,这些品种的推广,对减 轻当地黄萎病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育出一批抗黄萎病性能较好的抗源品种,如川 737、川2802、86-6、BD18、淮910等,为进一步培育抗病品种打下基础。90年代以后,我 国棉花抗病育种的主攻方向是选育兼抗枯黄萎病的优质高产品种,但在抗黄萎育种中仍存在 不少问题:高抗黄萎病的陆地棉抗源缺乏,品种抗性水平急待提高。近20年来我国对现存 4000多份棉花种质资源进行抗黄萎病鉴定,髙抗黄萎病的均为海岛棉或野生棉,不能直接 利用。∞0年代育成的抗黄萎病抗源川737、川2802、BD18等,对黄萎病也只能达到抗或高 耐水平。抗源(特别是高抗抗源)缺乏是当前抗黄萎病育种取得较大进展的主要障碍。目前 生产上推广的一些抗病品种一般达不到高抗水平,有些只能达到耐病的水平,且抗性遗传基 础狭窄,基本上都由少数几个抗源及其后代相互杂交选出,急待开发和创造新的抗源,采用 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多种育种方法,提高其抗病性。应制定一套统一的、规范的抗黄萎病鉴 定方法。如各省都要确定1~2个条件较好的单位,在发病均匀的病圃或重病田内统一进行鉴 定,在一定范围内要设统一的感病对照,把以病指划分抗性反应型,改用相对抗病指数或抗 病效果来划分,更好反映其抗病的真实性、合理性和一致性。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及强致 病性落叶型菌系的分布等也应进一步开展调查和研究,以便为抗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 依据。 3药剂防治在棉花开花期连续2次喷施40mgkg的缩节胺对抑制黄萎病有明显效果, 新疆棉区在棉花生长期采取全程化控对黄萎病有一定效果。在2~5叶期喷施1.5%的尿素也 有减轻发病的作用。 4消灭病点对个别零星病区特别是落叶型黄萎病的零星病区,除拔除病株烧毁外,可 采取氯化苦土壤薰蒸,方法是:拔除病株后,在病株周围1m2土壤内打孔25个,孔距和孔 深均为20cm,每孔注入药液5ml,立即盖土踏实并盖上塑料薄膜或在土表泼水,防止挥发, 提高药效。10~15天后翻土,使残留药气挥发干净后再行播种。这一工作应力求做到及时发 现,及时消灭,扑灭一点,保护一片。 5.轮作倒茬、加强栽培管理:参照棉枯萎病进行。病重;而肥力充足的棉田,特别是氮、磷、钾合理配合的棉田发病较轻。以苜蓿作基肥可促 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从而明显减轻病害发生。铺膜栽培由于具有保温提墒保湿 的作用,有利黄萎病菌的生长、繁殖和侵染,故与不铺膜棉田相比黄萎病发生早而重,其中 宽膜植棉的病情又明显重于窄膜。 缩节胺化控对棉花黄萎病有较显著抑制作用。 病害控制 采取加强植物检疫,种植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植物检疫,保护无病区应严格禁止落叶型病区黄萎病随调种传入无病区和普通 黄萎病区。 2.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自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我国抗病育种工作者一直把培育抗黄 萎病的高产优质品种作为重要方向,各地都相继育成一批适于当地种植的抗耐黄萎病的优良 品种。如 20 世纪 70 年代育成耐黄萎病品种辽棉 5 号,20 世纪 80 年代育成兼抗枯黄萎病的 中棉所 12 号,20 世纪 90 年代育成兼抗枯、黄萎病的豫棉 19 号等,这些品种的推广,对减 轻当地黄萎病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育出一批抗黄萎病性能较好的抗源品种,如川 737、川 2802、86-6、BD18、淮 910 等,为进一步培育抗病品种打下基础。90 年代以后,我 国棉花抗病育种的主攻方向是选育兼抗枯黄萎病的优质高产品种,但在抗黄萎育种中仍存在 不少问题:高抗黄萎病的陆地棉抗源缺乏,品种抗性水平急待提高。近 20 年来我国对现存 4000 多份棉花种质资源进行抗黄萎病鉴定,高抗黄萎病的均为海岛棉或野生棉,不能直接 利用。90 年代育成的抗黄萎病抗源川 737、川 2802、BD18 等,对黄萎病也只能达到抗或高 耐水平。抗源(特别是高抗抗源)缺乏是当前抗黄萎病育种取得较大进展的主要障碍。目前 生产上推广的一些抗病品种一般达不到高抗水平,有些只能达到耐病的水平,且抗性遗传基 础狭窄,基本上都由少数几个抗源及其后代相互杂交选出,急待开发和创造新的抗源,采用 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多种育种方法,提高其抗病性。应制定一套统一的、规范的抗黄萎病鉴 定方法。如各省都要确定 1~2 个条件较好的单位,在发病均匀的病圃或重病田内统一进行鉴 定,在一定范围内要设统一的感病对照,把以病指划分抗性反应型,改用相对抗病指数或抗 病效果来划分,更好反映其抗病的真实性、合理性和一致性。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及强致 病性落叶型菌系的分布等也应进一步开展调查和研究,以便为抗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 依据。 3.药剂防治 在棉花开花期连续 2 次喷施 40mg/kg 的缩节胺对抑制黄萎病有明显效果, 新疆棉区在棉花生长期采取全程化控对黄萎病有一定效果。在 2~5 叶期喷施 1.5%的尿素也 有减轻发病的作用。 4.消灭病点 对个别零星病区特别是落叶型黄萎病的零星病区,除拔除病株烧毁外,可 采取氯化苦土壤薰蒸,方法是:拔除病株后,在病株周围 1m2 土壤内打孔 25 个,孔距和孔 深均为 20cm,每孔注入药液 5ml,立即盖土踏实并盖上塑料薄膜或在土表泼水,防止挥发, 提高药效。10~15 天后翻土,使残留药气挥发干净后再行播种。这一工作应力求做到及时发 现,及时消灭,扑灭一点,保护一片。 5.轮作倒茬、加强栽培管理:参照棉枯萎病进行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