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总第174期) 首次从根本大法的高度使土地转让成为现实可能,土地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及其实施情况,可以发现:目前中 承包经营权流转有了其合法地位,农村土地流转也经历国的农村土地制度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探索和完善, 了由“禁止流转一允许流转一放开流转”和从模糊不清到逐步形成了以承包经营权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逐步明确鼓励的一个过程。 开放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步建立,农户与集 2.家庭联产承包制动摇、磨合阶段(1989-1991 体之间采取合同制形式,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使生产 1989-1991年,针对实践中土地承包制“动摇”现象经营的权、责、利相结合,收益与劳动成果直接挂钩,充 和思想上的混乱情形,国家通过政策文件澄清认识,稳定分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虽然土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在此基础上深化农村改革。这与当时地流转还没有解除禁止,但是农户之间已有了自发性 的总体政治氛围和城市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市场化的利流转,平衡了农户之间土地权益问题。90年代以来,中 益刺激使得各种集团对土地产权都有了更强烈的偏好,央颁布实施的农村土地政策多是围绕延长土地承包期 土地制度的震动不可避免。 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许可而展开的。特别是90年 土地使用权流转尝试阶段(1992-1996 代后期,中央更加重视土地对于农民所起的生活保障 1992-1996年,承载着农业向现代化道路前进的艰作用,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更成为促进土地流 巨任务,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在首先稳定承包权的同时,转的重要政策保障。自2000年以来,国家通过立法,政 进入土地规模经营新形势的积极试行和研究阶段,主要就府会议等多种平台再次强化土地承包关系的长久性 是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尝试,这也是市场化推进的结果。这并赋予法律依托,也为农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了明确 个阶段,土地制度发生了一个重要变化,地方政府尤其是有利的政策依据。 基层政府过分使用行政权力(其本质是国家终极产权),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有明显的传统小农经济与自 断加重农民负担(本质是农民产权被不断剥夺)。这表明地然经济的痕迹,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规模化 方基层政府开始超越了国家产权代理人的角色,向土地占经营和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 有者转变。地方政府的土地所有权一旦形成,它将向上侵飞跃,必然要求在承包制的基础上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 占国家终极所有权,向下侵占农民土地使用权 创新,这一创新要继续保持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 4.土地流转合理合法确立实施阶段(1997-2002 性,同时,实现经营权的平稳和适度集中,维护好集体 1997年以后,中国全面开始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所有制。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不同时期的产权 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十次会议通过了修的制度都要适应农业生产的实际水平,否则将会导致生 《土地管理法》。第一次将“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30年”的产经营方式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最终阻碍农村经济 土地政策上升为法律。1998年底,全国80%的村庄展开的发展。未来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在 了土地承包期延长工作,农业建设向现代市场农业转变。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流转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国家意图通过加强农民土地产权来抵消地方政府的各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完善中国本土化的生产经营体 不利行为,也希望通过法律将农民与国家建立一个连接,制,正确把握农业发展方向,科学制定农业政策具有十 绕过产权的中间层,不断深化农民的使用权。此后,全国分重要的意义,从而能够在未来的改革中少走弯路或 相继出现了两田制、反租倒包制、股份制以及“四荒”地拍者不走弯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卖制等制度形式,在这些制度形式下的土地流转已经基 本具备了市场化流转的特点。 [参考文献 5土地流转规范化阶段(2003年至今) 践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M1北京:社 土地流转经历了禁止与解禁阶段之后,从2003年开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93-218. 始进入了规范化阶段。随着土地流转呈现出规模扩大、主 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体多元化的趋势,有些地方强制干预,要求农民放弃承包 社,2001:1-17 B]洪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 地,强行集中土地,用来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针对这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0-96. 阶段流转出现的新问题,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条例。流转制 鹏,王秦俊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历史演进及思考[山 度实行多年,但是流转市场发育始终起色不大,主要原因 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7:703-705. 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够稳定,现在确立土地承包关系 5家庭,张换兆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及制度创新 长久不变,土地产权清晰稳定,这对土地流转市场的健 L农村经济,2011(3:31-35. 康发展意义重大。它预示着国家会进一步完善政策法 广栋,程久苗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 规、完善土地承包权能,给予农民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和实践中国农村观察,20072:70-8 和彻底的土地承包权益,也为农业稳定和谐发展提供 了基本经营制度保障。 三、启示 通过阐述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历史演 进,在梳理其发展进程之后,清晰地呈现出不同阶段中国 【责任编辑李菁】 C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6 期 ( 总第 174 期 ) 首次从根本大法的高度使土地转让成为现实可能,土地 承包经营权流转有了其合法地位,农村土地流转也经历 了由“禁止流转一允许流转一放开流转”和从模糊不清到 逐步明确鼓励的一个过程。 2.家庭联产承包制动摇、磨合阶段(1989—1991) 1989—1991 年,针对实践中土地承包制“动摇”现象 和思想上的混乱情形,国家通过政策文件澄清认识,稳定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在此基础上深化农村改革。这与当时 的总体政治氛围和城市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市场化的利 益刺激使得各种集团对土地产权都有了更强烈的偏好, 土地制度的震动不可避免。 3.土地使用权流转尝试阶段(1992—1996) 1992—1996 年,承载着农业向现代化道路前进的艰 巨任务,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在首先稳定承包权的同时, 进入土地规模经营新形势的积极试行和研究阶段,主要就 是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尝试,这也是市场化推进的结果。这 个阶段,土地制度发生了一个重要变化,地方政府尤其是 基层政府过分使用行政权力(其本质是国家终极产权),不 断加重农民负担(本质是农民产权被不断剥夺)。这表明地 方基层政府开始超越了国家产权代理人的角色,向土地占 有者转变。地方政府的土地所有权一旦形成,它将向上侵 占国家终极所有权,向下侵占农民土地使用权。 4.土地流转合理合法确立实施阶段(1997- 2002) 1997 年以后,中国全面开始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 1998 年 8 月 29 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十次会议通过了修的 《土地管理法》。第一次将“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 30 年”的 土地政策上升为法律。1998 年底,全国 80%的村庄展开 了土地承包期延长工作,农业建设向现代市场农业转变。 国家意图通过加强农民土地产权来抵消地方政府的各种 不利行为,也希望通过法律将农民与国家建立一个连接, 绕过产权的中间层,不断深化农民的使用权。此后,全国 相继出现了两田制、反租倒包制、股份制以及“四荒”地拍 卖制等制度形式,在这些制度形式下的土地流转已经基 本具备了市场化流转的特点。 5.土地流转规范化阶段(2003 年至今) 土地流转经历了禁止与解禁阶段之后,从 2003 年开 始进入了规范化阶段。随着土地流转呈现出规模扩大、主 体多元化的趋势,有些地方强制干预,要求农民放弃承包 地,强行集中土地,用来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针对这一 阶段流转出现的新问题,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条例。流转制 度实行多年,但是流转市场发育始终起色不大,主要原因 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够稳定,现在确立土地承包关系 长久不变,土地产权清晰稳定,这对土地流转市场的健 康发展意义重大。它预示着国家会进一步完善政策法 规、完善土地承包权能,给予农民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和彻底的土地承包权益,也为农业稳定和谐发展提供 了基本经营制度保障。 三、启示 通过阐述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历史演 进,在梳理其发展进程之后,清晰地呈现出不同阶段中国 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及其实施情况,可以发现:目前中 国的农村土地制度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探索和完善, 逐步形成了以承包经营权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开放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步建立,农户与集 体之间采取合同制形式,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使生产 经营的权、责、利相结合,收益与劳动成果直接挂钩,充 分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虽然土 地流转还没有解除禁止,但是农户之间已有了自发性 流转,平衡了农户之间土地权益问题。90 年代以来,中 央颁布实施的农村土地政策多是围绕延长土地承包期 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许可而展开的。特别是 90 年 代后期,中央更加重视土地对于农民所起的生活保障 作用,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更成为促进土地流 转的重要政策保障。自 2000 年以来,国家通过立法,政 府会议等多种平台再次强化土地承包关系的长久性, 并赋予法律依托,也为农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了明确 有利的政策依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有明显的传统小农经济与自 然经济的痕迹,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规模化 经营和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 飞跃,必然要求在承包制的基础上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 创新,这一创新要继续保持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 性,同时,实现经营权的平稳和适度集中,维护好集体 所有制。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不同时期的产权 制度都要适应农业生产的实际水平,否则将会导致生 产经营方式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最终阻碍农村经济 的发展。未来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在 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流转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完善中国本土化的生产经营体 制,正确把握农业发展方向,科学制定农业政策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从而能够在未来的改革中少走弯路或 者不走弯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M].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93- 218. [2]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社,2001:1- 17. [3]廖洪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0- 96. [4]李鹏,王秦俊.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历史演进及思考[J].山 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7):703- 705. [5]王家庭,张换兆.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及制度创新 [J]. 农村经济,2011(3):31- 35. [6]刘广栋,程久苗.1949 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 和实践[J].中国农村观察,2007(2):70- 80. 【责任编辑 李 菁】 ·67·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