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古代小说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08-0620浏览次数:1543 第八章古代小说理论研究 本书的第三章第二节曾描述了20世纪古代文论硏究的拋物线话语运动轨迹,实际上,20 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总体状况与这种抛物线话语运动轨迹也是十分吻合的。从 时间段的分布看,20世纪的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大致上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20世纪前半叶属于草创期。早在1897年,邱炜菱就曾作《金圣叹批小说说》一文 对金圣叹的小说评点进行过研究。1903-1904年,《新小说》一、二卷刊载的《小说丛 话》中所录的平子、侠人、定一等人有关小说评点的论述,也涉及到金圣叹的小说评 点、《红楼梦》评论等。如侠人就曾指岀:“评《红楼梦》者十馀家,支离灭裂,无-能 见其真相”,对旧式《红楼梦》评点给予了批评。1904年,王国维撰《红楼梦评论》。该 文在“红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美学史上可谓是石破天惊。这篇专论虽然并非专论 古代小说理论,但它一扫旧式红学评点家零星、随意的评点方式以及索隐派的牵强附 会,以叔本华的悲观论哲学为底里,从美学、伦理学等角度系统地探讨了《红楼梦》的 主题与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旧式小说评点与新的小说研究之间的一个分水岭, 是新旧小说硏究方法之间的一个界碑,具有极重的方法论份量,对整个20世纪的小说理 论研究方法与研究思维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与王国维侧重于从美学、哲学的角度来 进行小说研究不同的是,胡适的《水浒传考证》则开启了20世纪中国小说研究的历史考 辨这一理路。胡适对金圣叹式的小说评点绝无好感,认定此类发掘“微言大义且带“八股 选家气喲的批评毫无意义故而撰《〈水浒传〉考证》以扫荡之,其中既有重建学术规范之 意,而他对金圣叹小说评点中的封建内容的指斥,则又深深烙上了“五四"的特殊时代印 记。与王、胡等人在小说硏究上的首开硏究风气或研究理路有别的是,一些批评史大家 如方孝岳、朱东润等人,则在自己的批评史著述中对金圣叹等古代小说评点家加以介 绍,并将之纳入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观照。这其间,阿英的《晚清小说 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和杨世骥的长文《小说理论与批评的萌芽》对晚清小说理 论所作的梳理;高语罕对《红楼梦》文学观的辨析;隋树森、韩庭棕等人对金圣叹及其 小说评论的硏究等等,也在悄然展开,李贽、冯梦龙等人的小说理论亦开始得到关注。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古代小说理论研究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诸贤的开疆拓土之功, 仍值得铭记。 从建国后到新时期开始,是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徘徊期。这期间,研究的重点主要 有三个 李贽及其《水浒》评点;二、金圣叹及其《水浒》评点;三、晚清小说理 论的硏究。稍可自慰的是晩清小说理论硏究。其中,刘柏青的《晩清的小说理论》、梁 淑安的《近代小说理论初探》、王立兴的《梁启超的小说理论与小说界革命”》等文, (1)尚属学术范围内的正常研究,而有关李贽与金圣叹的研究则明显打上了那一时代政 治斗争的特殊烙印,特别是“文革"中的有关文章成为了儒、法斗争的次文本(参第二章第 三、新时期以来的繁荣期。1979年,教育部委托郭绍虞任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编 写组和云南大学中文系联合召开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术会议及教材编写会议在昆明举 行。这次会议特别提出要加强古代小说理论的硏究,可以看作是古代小说理论硏究走向 繁荣的一个转折。此后,仍有学者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如王先霈在《加强古代小说理论 研究》一文中呼吁将诗论、文论研究同戏剧理论、小说理论硏究结合起来进行,以便使 研究者对古代文论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从而避免某些片面的结论。(2)1984年3月在 武汉召开的“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讨论会”就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对 象、硏究方法、民族特色等重大理论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收获各类论文近百篇,后 由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辑成《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硏究》(华中工学院,1985年) 初步展示了新时期以来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实绩。 新时期以来的古代小说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古代小说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 2008-06-20 浏览次数: 1543 第八章 古代小说理论研究 本书的第三章第二节曾描述了20世纪古代文论研究的抛物线话语运动轨迹,实际上,20 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总体状况与这种抛物线话语运动轨迹也是十分吻合的。从 时间段的分布看,20世纪的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大致上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20世纪前半叶属于草创期。早在1897年,邱炜萲就曾作《金圣叹批小说说》一文, 对金圣叹的小说评点进行过研究。1903--1904年,《新小说》一、二卷刊载的《小说丛 话》中所录的平子、侠人、定一等人有关小说评点的论述,也涉及到金圣叹的小说评 点、《红楼梦》评论等。如侠人就曾指出:“评《红楼梦》者十馀家,支离灭裂,无一能 见其真相”,对旧式《红楼梦》评点给予了批评。1904年,王国维撰《红楼梦评论》。该 文在“红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美学史上可谓是石破天惊。这篇专论虽然并非专论 古代小说理论,但它一扫旧式红学评点家零星、随意的评点方式以及索隐派的牵强附 会,以叔本华的悲观论哲学为底里,从美学、伦理学等角度系统地探讨了《红楼梦》的 主题与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旧式小说评点与新的小说研究之间的一个分水岭, 是新旧小说研究方法之间的一个界碑,具有极重的方法论份量,对整个20世纪的小说理 论研究方法与研究思维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与王国维侧重于从美学、哲学的角度来 进行小说研究不同的是,胡适的《水浒传考证》则开启了20世纪中国小说研究的历史考 辨这一理路。胡适对金圣叹式的小说评点绝无好感,认定此类发掘“微言大义”且带“八股 选家气”的批评毫无意义,故而撰《〈水浒传〉考证》以扫荡之,其中既有重建学术规范之 意,而他对金圣叹小说评点中的封建内容的指斥,则又深深烙上了“五四”的特殊时代印 记。与王、胡等人在小说研究上的首开研究风气或研究理路有别的是,一些批评史大家 如方孝岳、朱东润等人,则在自己的批评史著述中对金圣叹等古代小说评点家加以介 绍,并将之纳入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观照。这其间,阿英的《晚清小说 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和杨世骥的长文《小说理论与批评的萌芽》对晚清小说理 论所作的梳理;高语罕对《红楼梦》文学观的辨析;隋树森、韩庭棕等人对金圣叹及其 小说评论的研究等等,也在悄然展开,李贽、冯梦龙等人的小说理论亦开始得到关注。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古代小说理论研究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诸贤的开疆拓土之功, 仍值得铭记。 二、从建国后到新时期开始,是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徘徊期。这期间,研究的重点主要 有三个:一、李贽及其《水浒》评点;二、金圣叹及其《水浒》评点;三、晚清小说理 论的研究。稍可自慰的是晚清小说理论研究。其中,刘柏青的《晚清的小说理论》、梁 淑安的《近代小说理论初探》、王立兴的《梁启超的小说理论与“小说界革命”》等文, (1)尚属学术范围内的正常研究,而有关李贽与金圣叹的研究则明显打上了那一时代政 治斗争的特殊烙印,特别是“文革”中的有关文章成为了儒、法斗争的次文本(参第二章第 三节相关论述)。 三、新时期以来的繁荣期。1979年,教育部委托郭绍虞任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编 写组和云南大学中文系联合召开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术会议及教材编写会议在昆明举 行。这次会议特别提出要加强古代小说理论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古代小说理论研究走向 繁荣的一个转折。此后,仍有学者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如王先霈在《加强古代小说理论 研究》一文中呼吁将诗论、文论研究同戏剧理论、小说理论研究结合起来进行,以便使 研究者对古代文论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从而避免某些片面的结论。(2)1984年3月在 武汉召开的“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讨论会”就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对 象、研究方法、民族特色等重大理论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收获各类论文近百篇,后 由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辑成《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华中工学院,1985年), 初步展示了新时期以来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实绩。 新时期以来的古代小说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