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在资料的整理方面,前此以辑录某一具体小说评点为主的整理方式得到了改善,出 现了《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等贯穿古代小说理论发展历 史而又嘉惠后学的力作 二、小说理论通史与断代史的硏究全面展开。黄霖的《古小说论概观》、陈谦豫的《中 国小说理论批评史》、刘良明的《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方正耀的《中国小说批评史 略》、陈洪的《中国小说理论史》、王先霈等的《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颜廷亮的 《晩凊小说理论》等一批著作,或开拓,或深化,写法上固然机杼各岀,对小说理论精 髓的阐发或历史规律的梳理也是各擅胜场,其间所展示岀来的对古代小说理论之历史现 象的通观整合能力的总体提高则又是有目共睹的。 三、硏究范围大大拓展。新时期以前的古代小说理论硏究,主要集中在金圣叹、李贽、 梁启超、王国维等人。新时期以来,上述重要人物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如关于 金圣叹,从新时期到世纪末,就收获专文近二百篇。其它如叶昼、冯梦龙、张竹坡、脂 砚斋、毛宗岗等小说评点大家也开始得到了重视。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萌芽及早期形 态的硏究,过去属薄弱环节,八十年代以后也开始有专文论及,如毕桂发的《略论先秦 两汉时期的小说理论》、马成生的《略说唐代小说家的小说观》、王开富的《唐宋小说 理论述略》等专文,(3)都作了很有益的尝试。一些以前不太为人所注意的小说理论如 天花藏主人等才子佳人小说流派的理论主张,以及与小说理论相关的如司马迁的史传文 学理论等,也都有学者论及 四、专题硏究收获颇丰。郭豫适的《红楼梦硏究小史稿》、张国光的《〈水浒〉与金圣 叹硏究》、叶朗的《中国小说美学》、孙逊的《红楼梦脂评初探》、刘欣中的《金圣叹 小说理论》、陈洪的《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发微》、郭瑞的《金圣叹小说理论与戏曲理 论》、马成生的《明清作家论小说艺术》、吴土余的《中国小说思维的文化机制》、林 岗的《明凊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硏究》、宁宗一等的《中国小说学》等著作,或作学术史 清理,或作专题剖析,或作体系勾沉,或作横向的理论阐释,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新时期 以来古代小说理论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五、小说理论的概念、范畴与体系的硏究得到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以前,小说理论的概 念、范畴的硏究十分薄弱,涉及稍多的也只是金圣叹小说评点中的一些概念如那 辗”、別眼”、“灵手、格物`、“相题、“摔题"等。从新时期开始,这-情况得到很大的改 观,不仅小说理论史、文学批评史等著作中给予了相关的阐发,不少专文也给予了关 神论、“性格寳论等概念、命题或范畴,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掘。此外,一些文学辞典如 王庆生主编的《文艺创作知识辞典》(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赵则诚等的《中国 古代文学理论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等,还对弄引法、“不写之写"、“草蛇 灰线法”、善避善犯"、“幻中有真”、“事贗理真、“以文运事、“因文生事等概念作了现代 阐释,对后学也颇有帮助。新时期以前,古代小说理论体系的硏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新时期以后,宁宗一等的《中国小说学》、杨义的《中国叙事学》等著,虽然立论的角 度或剖析的方法有所不同,但都在体系的探索上作了有益的尝试 六、对占代小说理论内在的本质、特征或规律所作的横向的、共时性的硏究较之以前有 明显提高。新时期以前,古代小说理论硏究多是对某一家、一派、一人或一个时期作零 敲碎打式的硏究,缺乏具有理论整合眼光的硏究。新时期开始后,这-研究状况得到明 显的改进,如古代小说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古代小说理论的批评特色、发展线索、理论 价值等重大问题都有专文论述 七、比较硏究开始起步。古代小说理论的比较硏究起步较晩,总的来看是相当薄弱的 但从八十年代开始,也逐步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例如,刘道恩提出开展比较小说学研 究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比较小说的材料十分丰富,可惜长期没有进行深入硏究,应当 使之体系化、科学化,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问,并尽早建立起一门完整的比较小说 学”,还可以建立其分支如“比较水浒学"、“比较红学、“比较三国学"等等。(4)谭志图从 情感重要性的有关论述、人物典型理论的差异等方面对中西方小说理论进行了比较研 究。(5)漆瑷等人则从影响硏究和比较硏究的角度剖析了中国小说理论在朝鲜李朝时期 的接受情况。(6 以下就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硏究的一些主要情况作一个大致的梳理。 、资料的整理 古代小说理论资料多散见于序、跋、回评、眉批、夹批等,有严密逻辑性或体系性的专 论不多,这对整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进入20世纪后,小说理论的资料整理工作最一、在资料的整理方面,前此以辑录某一具体小说评点为主的整理方式得到了改善,出 现了《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等贯穿古代小说理论发展历 史而又嘉惠后学的力作。 二、小说理论通史与断代史的研究全面展开。黄霖的《古小说论概观》、陈谦豫的《中 国小说理论批评史》、刘良明的《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方正耀的《中国小说批评史 略》、陈洪的《中国小说理论史》、王先霈等的《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颜廷亮的 《晚清小说理论》等一批著作,或开拓,或深化,写法上固然机杼各出,对小说理论精 髓的阐发或历史规律的梳理也是各擅胜场,其间所展示出来的对古代小说理论之历史现 象的通观整合能力的总体提高则又是有目共睹的。 三、研究范围大大拓展。新时期以前的古代小说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金圣叹、李贽、 梁启超、王国维等人。新时期以来,上述重要人物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如关于 金圣叹,从新时期到世纪末,就收获专文近二百篇。其它如叶昼、冯梦龙、张竹坡、脂 砚斋、毛宗岗等小说评点大家也开始得到了重视。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萌芽及早期形 态的研究,过去属薄弱环节,八十年代以后也开始有专文论及,如毕桂发的《略论先秦 两汉时期的小说理论》、马成生的《略说唐代小说家的小说观》、王开富的《唐宋小说 理论述略》等专文,(3)都作了很有益的尝试。一些以前不太为人所注意的小说理论如 天花藏主人等才子佳人小说流派的理论主张,以及与小说理论相关的如司马迁的史传文 学理论等,也都有学者论及。 四、专题研究收获颇丰。郭豫适的《红楼梦研究小史稿》、张国光的《〈水浒〉与金圣 叹研究》、叶朗的《中国小说美学》、孙逊的《红楼梦脂评初探》、刘欣中的《金圣叹 小说理论》、陈洪的《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发微》、郭瑞的《金圣叹小说理论与戏曲理 论》、马成生的《明清作家论小说艺术》、吴士余的《中国小说思维的文化机制》、林 岗的《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宁宗一等的《中国小说学》等著作,或作学术史 清理,或作专题剖析,或作体系勾沉,或作横向的理论阐释,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新时期 以来古代小说理论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五、小说理论的概念、范畴与体系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以前,小说理论的概 念、范畴的研究十分薄弱,涉及稍多的也只是金圣叹小说评点中的一些概念如“那 辗”、“别眼”、“灵手”、“格物”、“相题”、“捽题”等。从新时期开始,这一情况得到很大的改 观,不仅小说理论史、文学批评史等著作中给予了相关的阐发,不少专文也给予了关 注,诸如“泄愤”说、“以淫制淫”说、“动心说”、“格物”论、“忠恕”论、“因缘生法”论、“传 神”论、“性格”论等概念、命题或范畴,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掘。此外,一些文学辞典如 王庆生主编的《文艺创作知识辞典》(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赵则诚等的《中国 古代文学理论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等,还对“弄引法”、“不写之写”、“草蛇 灰线法”、“善避善犯”、“幻中有真”、“事贋理真”、“以文运事”、“因文生事”等概念作了现代 阐释,对后学也颇有帮助。新时期以前,古代小说理论体系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新时期以后,宁宗一等的《中国小说学》、杨义的《中国叙事学》等著,虽然立论的角 度或剖析的方法有所不同,但都在体系的探索上作了有益的尝试。 六、对古代小说理论内在的本质、特征或规律所作的横向的、共时性的研究较之以前有 明显提高。新时期以前,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多是对某一家、一派、一人或一个时期作零 敲碎打式的研究,缺乏具有理论整合眼光的研究。新时期开始后,这一研究状况得到明 显的改进,如古代小说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古代小说理论的批评特色、发展线索、理论 价值等重大问题都有专文论述。 七、比较研究开始起步。古代小说理论的比较研究起步较晚,总的来看是相当薄弱的, 但从八十年代开始,也逐步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例如,刘道恩提出开展比较小说学研 究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比较小说的材料十分丰富,可惜长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应当 使之体系化、科学化,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问,并尽早建立起一门完整的“比较小说 学”,还可以建立其分支如“比较水浒学”、“比较红学”、“比较三国学”等等。(4)谭志图从 情感重要性的有关论述、人物典型理论的差异等方面对中西方小说理论进行了比较研 究。(5)漆瑷等人则从影响研究和比较研究的角度剖析了中国小说理论在朝鲜李朝时期 的接受情况。(6) 以下就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一些主要情况作一个大致的梳理。 一、资料的整理 古代小说理论资料多散见于序、跋、回评、眉批、夹批等,有严密逻辑性或体系性的专 论不多,这对整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进入20世纪后,小说理论的资料整理工作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