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初是从对具体的小说评点的辑录开始的。俞平伯的《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上海文艺联 合出版社,1954年)算是小说批评中较早的资料性专书。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正 重印了张友鹤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该本收录见存《聊斋志异》的稿本、抄 本、评注本、刻本等14种本子,所录的大量评语对小说评点研究极有帮助。1981年,北 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水浒传会评本》,该本汇辑了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 传》、容与堂刻本、袁无涯刻本、芥子园刻本、醉耕堂刻本、双峰堂刻本等六个本子的 评语,成为《水浒传》评点硏究取资之渊薮。同年,天津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由刘操南 辑录的清代陈其泰的《桐花凤阁评〈红楼梦〉》。这些会评、会注、会校、辑录都初步 体现出小说理论材料整理方面的意识。后出的李汉秋的《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4年)、朱一玄的《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和 《红楼梦脂评校录》(齐鲁书社,1986年)、陈庆浩的《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 (增订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冯其庸等的《重评〈石头记)汇校》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等可说是这一方面的继续 对古代小说理论资料作全面的、有意识的整理工作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的 1981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曾祖荫等人的《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这是国内第 部清理中国古代小说序跋资料的专著。编选者不仅对其选文中的小说理论部分内容作 了恰当的阐释与说明,还注意梳理中国小说理论发展的传承和脉络。该著在编选过程中 所体现出的理论发掘眼光和历史框架意识不仅为其后出的《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奠定 了理论基础,对后学也颇有提示之功,其首出之功和披沙捡金的材料功夫更为学界好 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都作了相应的报道与评介。次年,黄 霖、韩同文选注的《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岀版,该著全面、系统地发掘和整理了中国 历代小说理论资料,(7)收录从汉代到五四以前的小说论著两百多篇(节),范围涉 及到文、史、哲等多方面,举凡专论、序、跋、笔记、回评、眉批、夹批等都有入选 编选者在该著中体现岀了深厚的历史意识和敏锐的理论眼光,不仅以资料编选的形式架 构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有助于后学了解中国小说理论演变的概 况,更以理论家的眼光于选录各篇之中提摄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具有一定价值或某 种代表性的主张或观点加以阐发,良多创见。该著在编排体例上的前紧后松”(以明清为 界)的原则也十分符合小说理论发展的实际状况。该著出版后,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反 响,《文汇报》、《大公报》、《文学评论》等刊物或杂志都有专文加以介绍或评介。 此外,孙逊等人的《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黄清 泉等人的《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华中师大出版社,1989年)、朱一玄的《明清小 说资料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丁锡根的《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华书局 1996年)等著,也为小说理论的资料整理工作贡献良多。 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作系统的整理与研究,从历时性的角度全面展示中国人的小说研究 历程,在古代小说理论研究领域中无疑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加之中国人对历史意识的 重视,因此,小说理论通史或断代史的硏究或撰写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但这- 领域对著者的历史意识、通观整合眼光和文献材料工夫要求极高,加之各种时代原因, 致使这种系统的整理研究迟至20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起步 198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黄霖的《古小说论概观》。该著言简意赅、论述精当 上编从纵的方面勾勒了小说理论发展的历史轮廓,介绍了历代有代表性的小说理论家及 其主要观点;下编从横的方面介绍了古代小说理论对小说的性质、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的关系、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节结构和语言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其中,上篇可以看作 是一部简要的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陈谦豫的《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其特点是重心 突出,注重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史中有代表性的理论大家的分析与阐述,可以看作 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大家的群雕像”或理论集体传记"。该著的历史分期硏究以及对理论 家理论个性的把握都颇有见地,徐中玉曾在序言中称赞该著“实是古代文论研究深化的 种具体表现。"由方正耀著作、郭豫适审订的《中国小说批评史略》,最大特点是历时性 描述和共时性剖析的结合。在纵向上,该著以时代为序,以历代主要的小说批评理论为 中心,深入剖析了它们的理论意义、历史价值及其承上启下的发展关系。在横向上,作 者将中国小说批评史分为萌芽(先秦至宋元)、形成(明代)、发展(清代)、繁荣 (晚清)四期,剖析了幻奇理论、实录理论、虚实理论、写实理论、典型论等众多小说 理论形态。作者在结束语中所总结的中国小说批评历史发展的三个特点(即先疏后密、 先简后繁、先散后聚)则体现出了极强的理论整合能力和历史通观意识。刘良明的《中初是从对具体的小说评点的辑录开始的。俞平伯的《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上海文艺联 合出版社,1954年)算是小说批评中较早的资料性专书。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正 重印了张友鹤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该本收录见存《聊斋志异》的稿本、抄 本、评注本、刻本等14种本子,所录的大量评语对小说评点研究极有帮助。1981年,北 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水浒传会评本》,该本汇辑了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 传》、容与堂刻本、袁无涯刻本、芥子园刻本、醉耕堂刻本、双峰堂刻本等六个本子的 评语,成为《水浒传》评点研究取资之渊薮。同年,天津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由刘操南 辑录的清代陈其泰的《桐花凤阁评〈红楼梦〉》。这些会评、会注、会校、辑录都初步 体现出小说理论材料整理方面的意识。后出的李汉秋的《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4年)、朱一玄的《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和 《红楼梦脂评校录》(齐鲁书社,1986年)、陈庆浩的《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 (增订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冯其庸等的《重评〈石头记〉汇校》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等可说是这一方面的继续。 对古代小说理论资料作全面的、有意识的整理工作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的。 1981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曾祖荫等人的《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这是国内第 一部清理中国古代小说序跋资料的专著。编选者不仅对其选文中的小说理论部分内容作 了恰当的阐释与说明,还注意梳理中国小说理论发展的传承和脉络。该著在编选过程中 所体现出的理论发掘眼光和历史框架意识不仅为其后出的《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奠定 了理论基础,对后学也颇有提示之功,其首出之功和披沙捡金的材料功夫更为学界好 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都作了相应的报道与评介。次年,黄 霖、韩同文选注的《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出版,该著全面、系统地发掘和整理了中国 历代小说理论资料,(7)收录从汉代到“五四”以前的小说论著两百多篇(节),范围涉 及到文、史、哲等多方面,举凡专论、序、跋、笔记、回评、眉批、夹批等都有入选。 编选者在该著中体现出了深厚的历史意识和敏锐的理论眼光,不仅以资料编选的形式架 构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有助于后学了解中国小说理论演变的概 况,更以理论家的眼光于选录各篇之中提摄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具有一定价值或某 种代表性的主张或观点加以阐发,良多创见。该著在编排体例上的“前紧后松”(以明清为 界)的原则也十分符合小说理论发展的实际状况。该著出版后,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反 响,《文汇报》、《大公报》、《文学评论》等刊物或杂志都有专文加以介绍或评介。 此外,孙逊等人的《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黄清 泉等人的《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华中师大出版社,1989年)、朱一玄的《明清小 说资料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丁锡根的《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华书局, 1996年)等著,也为小说理论的资料整理工作贡献良多。 二、史的研究 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作系统的整理与研究,从历时性的角度全面展示中国人的小说研究 历程,在古代小说理论研究领域中无疑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加之中国人对历史意识的 重视,因此,小说理论通史或断代史的研究或撰写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但这一 领域对著者的历史意识、通观整合眼光和文献材料工夫要求极高,加之各种时代原因, 致使这种系统的整理研究迟至20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起步。 198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黄霖的《古小说论概观》。该著言简意赅、论述精当。 上编从纵的方面勾勒了小说理论发展的历史轮廓,介绍了历代有代表性的小说理论家及 其主要观点;下编从横的方面介绍了古代小说理论对小说的性质、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的关系、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节结构和语言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其中,上篇可以看作 是一部简要的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陈谦豫的《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其特点是重心 突出,注重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史中有代表性的理论大家的分析与阐述,可以看作 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大家的“群雕像” 或“理论集体传记”。该著的历史分期研究以及对理论 家理论个性的把握都颇有见地,徐中玉曾在序言中称赞该著“实是古代文论研究深化的一 种具体表现。”由方正耀著作、郭豫适审订的《中国小说批评史略》,最大特点是历时性 描述和共时性剖析的结合。在纵向上,该著以时代为序,以历代主要的小说批评理论为 中心,深入剖析了它们的理论意义、历史价值及其承上启下的发展关系。在横向上,作 者将中国小说批评史分为萌芽(先秦至宋元)、形成(明代)、发展(清代)、繁荣 (晚清)四期,剖析了幻奇理论、实录理论、虚实理论、写实理论、典型论等众多小说 理论形态。作者在结束语中所总结的中国小说批评历史发展的三个特点(即先疏后密、 先简后繁、先散后聚)则体现出了极强的理论整合能力和历史通观意识。刘良明的《中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