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国小说理论批评史》,其特色是以丰富的资料作为立论的基础,注重突出典范式的理论 批评家的重大贡献。作者对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发端问题、历史基本面貌、重大理论贡 献等问题都作了细致的剖析,还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特色作了理论归结(即主张表 现¨主观激情与再现"客观现实的相互交织与融合)。陈洪的《中国小说理论史》对中 国小说概念之源流变迁的详细考察,对汉魏至漬代后期中国小说理论萌芽的产生与发 展、繁荣、转变、衰微、新变等内在规律的梳理和分析都是比较成功的,一定程度上显 与形态的总结(内容方面:主要由小说本体论与功用论、小说的文章学和小说艺术理论 部分组成;形态方面:缺少鸿篇巨制,多散见于评点、序跋、笔记杂著中,以评点为 最富民族特色、数量最大、内涵最丰,具有理论对具体作品的依附现象,以及概念上 的“借瓶装酒现象),都是从历史现象的总结中自然贯串而出,也是令人信服的。总的来 看,上述通史性质的硏究在历时性勾勒与共时性描述的结合上都做得比较合理,一定程 度上反映出新时期以来小说理论研究中的历史观、历史整合意识等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断代硏究方面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王先霈、周伟民的《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该著填 补了我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无专史的空白,是中国小说批评史研究领域中的一大收获 该著从各种小说序跋、目录学著述、小说文本、评点、笔记杂著、史论、诗文和小说专 题论文等资料中搜集了大量小说理论材料,显示岀穷搜欲尽的材料工夫,而理论发现眼 光也是一大亮点。正如作者在《绪论》中所说:“对于一个理论家,重点评介他在术语革 命和新命题提出方面、从而在小说理论推进方面的贡献,与之有关的前此和其后的情况 也—并交代。"寳该著不仅仅注重历史脉络的叙述,更重视对古代小说理论中常见概念、范 畴的内涵进行辨析,不仅仅从当时理论背景上加以辨析与理解,更注重从现代眼光出发 来体悟其理论精髓,诸如从李卓吾的史传和志人小品的评点中所提炼出的器识论、传神 论、环境论等,既符合其理论原义,也有极强的现代阐发精神。 晚清小说理论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段以及特殊的中西文化碰撞的社会文化背景,成 理论与批评的萌芽》特别值得一提。在上篇,作者对梁启超、狄平子、天僇生、金天翮 等晚清小说理论家们的小说观点作了介绍,并就曲本弹词混入小说等常见错误对中国小 说的体制问题作了分析。在下篇中,作者将清末小说批评的形式梳理为两方面:一是小 说的史的整理;二是古今小说名别的批评。前者以陆亮成的《月月小说发刊词》为代 表,而天僇生的《中国历代小说史论》一文亦足以说明小说体系的进展。作者还对近代 以来有关《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西游记》等小说的评论概况作了细 致的介绍和分析。(8)建国后,前述的小说理论史著作,以及几部主要的批评史著作如 黄海章的《中国文学批评简史》、王运熙等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敏泽的《中国文学 理论批评史》、成复旺等的《中国文学理论史》、张少康等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 史》、黄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通史》近代卷等,都或多或少辟单章(或单节)对晚清 小说理论作了相应的梳理或阐发。专著方面的主要收获是颜廷亮的《晚清小说理论》和 王旭川、马国辉的《中国近代小说思想》。颜著以“小说理论近代化¨的命题为核心 以小说理论近代化"的发展脉络为经,以早期改良主义、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 派三派的理论主张为纬,将晚清小说理论的发展分为初步酝酿、“正式开端”、“逐步深 入”三个时期,对三个不同时期的小说理论的产生背景、基本性质、历史地位等重要问题 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较。作者在该著中试图以“小说理论近代化"的命题来提携晩淸小说理 论的发展历程,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学术尝试。王、马二人的《中国近代小说思想》重在 揭示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历史价值,以理论批评的专题为纬,通过对具体的小说理论批 评热点”、倾向以及新的理论问题的岀现与变化等的硏究,来探讨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形 态与特征;以形态研究为经,通过对近代小说理论的内在结构、运动、外部关系诸方面 的硏究,来确定近代小说理论批评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和独特的历史价值。作者 认为,近代小说理论的形态和发展、嬗变具有强烈的社会背景色彩,它同传统的文学思 想特别是实用理性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吸取西方现代小说理论观念是其最为突出的特 征,而功利性、肤浅性则是其弱点。总的来看,著者的总结也是合乎历史实际的。专文 方面也有收获,如蔡景康《晩清小说理论》一文对晩清小说理论的成就作了三方面的ⅰ 述。(9)陈谦豫《晩清小说理论管窥》-文则就晩清小说理论中有关小说的社会作用以 及小说的艺术特征问题的论述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10) 三、对小说评点的全方位聚焦国小说理论批评史》,其特色是以丰富的资料作为立论的基础,注重突出典范式的理论 批评家的重大贡献。作者对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发端问题、历史基本面貌、重大理论贡 献等问题都作了细致的剖析,还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特色作了理论归结(即主张“表 现”主观激情与“再现”客观现实的相互交织与融合)。陈洪的《中国小说理论史》对中 国“小说”概念之源流变迁的详细考察,对汉魏至清代后期中国小说理论萌芽的产生与发 展、繁荣、转变、衰微、新变等内在规律的梳理和分析都是比较成功的,一定程度上显 示了作者在纷繁历史现象中进行“深度直觉”的理性思考能力。该著对古代小说理论的内容 与形态的总结(内容方面:主要由小说本体论与功用论、小说的文章学和小说艺术理论 三部分组成;形态方面:缺少鸿篇巨制,多散见于评点、序跋、笔记杂著中,以评点为 最富民族特色、数量最大、内涵最丰,具有理论对具体作品的依附现象,以及概念上 的“借瓶装酒”现象),都是从历史现象的总结中自然贯串而出,也是令人信服的。总的来 看,上述通史性质的研究在历时性勾勒与共时性描述的结合上都做得比较合理,一定程 度上反映出新时期以来小说理论研究中的历史观、历史整合意识等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断代研究方面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王先霈、周伟民的《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该著填 补了我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无专史的空白,是中国小说批评史研究领域中的一大收获。 该著从各种小说序跋、目录学著述、小说文本、评点、笔记杂著、史论、诗文和小说专 题论文等资料中搜集了大量小说理论材料,显示出穷搜欲尽的材料工夫,而理论发现眼 光也是一大亮点。正如作者在《绪论》中所说:“对于一个理论家,重点评介他在术语革 命和新命题提出方面、从而在小说理论推进方面的贡献,与之有关的前此和其后的情况 也一并交代。”该著不仅仅注重历史脉络的叙述,更重视对古代小说理论中常见概念、范 畴的内涵进行辨析,不仅仅从当时理论背景上加以辨析与理解,更注重从现代眼光出发 来体悟其理论精髓,诸如从李卓吾的史传和志人小品的评点中所提炼出的器识论、传神 论、环境论等,既符合其理论原义,也有极强的现代阐发精神。 晚清小说理论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段以及特殊的中西文化碰撞的社会文化背景,成 了学者们驻足较多的一个学术领域。四十年代杨世骥的具有断代史论性质的长文《小说 理论与批评的萌芽》特别值得一提。在上篇,作者对梁启超、狄平子、天僇生、金天翮 等晚清小说理论家们的小说观点作了介绍,并就曲本弹词混入小说等常见错误对中国小 说的体制问题作了分析。在下篇中,作者将清末小说批评的形式梳理为两方面:一是小 说的史的整理;二是古今小说名别的批评。前者以陆亮成的《月月小说发刊词》为代 表,而天僇生的《中国历代小说史论》一文“亦足以说明小说体系的进展”。作者还对近代 以来有关《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西游记》等小说的评论概况作了细 致的介绍和分析。(8)建国后,前述的小说理论史著作,以及几部主要的批评史著作如 黄海章的《中国文学批评简史》、王运熙等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敏泽的《中国文学 理论批评史》、成复旺等的《中国文学理论史》、张少康等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 史》、黄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通史》“近代卷”等,都或多或少辟单章(或单节)对晚清 小说理论作了相应的梳理或阐发。专著方面的主要收获是颜廷亮的《晚清小说理论》和 王旭川、马国辉的《中国近代小说思想》。颜著以“小说理论近代化”的命题为核心, 以“小说理论近代化”的发展脉络为经,以早期改良主义、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 派三派的理论主张为纬,将晚清小说理论的发展分为“初步酝酿”、“正式开端”、“逐步深 入”三个时期,对三个不同时期的小说理论的产生背景、基本性质、历史地位等重要问题 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较。作者在该著中试图以“小说理论近代化”的命题来提携晚清小说理 论的发展历程,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学术尝试。王、马二人的《中国近代小说思想》重在 揭示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历史价值,以理论批评的专题为纬,通过对具体的小说理论批 评“热点”、倾向以及新的理论问题的出现与变化等的研究,来探讨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形 态与特征;以形态研究为经,通过对近代小说理论的内在结构、运动、外部关系诸方面 的研究,来确定近代小说理论批评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和独特的历史价值。作者 认为,近代小说理论的形态和发展、嬗变具有强烈的社会背景色彩,它同传统的文学思 想特别是实用理性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吸取西方现代小说理论观念是其最为突出的特 征,而功利性、肤浅性则是其弱点。总的来看,著者的总结也是合乎历史实际的。专文 方面也有收获,如蔡景康《晚清小说理论》一文对晚清小说理论的成就作了三方面的阐 述。(9)陈谦豫《晚清小说理论管窥》一文则就晚清小说理论中有关小说的社会作用以 及小说的艺术特征问题的论述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10) 三、对小说评点的全方位聚焦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