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小说评点无疑是古代小说批评理论中最为重要、最富于民族特色的一种批评样式,20世 纪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对其进行重点剖析也是合乎情理的。总的来看,其研究态势可以概 括为-“全方位聚焦”,不过细察起来,其话语路径似乎又有迹可寻,大略可分为两端 一是对其含义、萌兴、特点、价值、形态、体系等问题作相对集中的理论上的探讨与开 掘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谭帆关于小说评点的系列论文。如关于小说评点的萌生,谭帆在《小 说评点的萌兴-明万历年间小说评点述略》一文中对小说评点产生的最初动机、小说评 点的控制机制,以及明代万历小说评点从萌芽到逐渐占据了中国小说批评主导地位的发 生发展过程,作了与前人迥异而又极有说服力的剖析。(11)关于小说评点的价值,谭 帆在《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文本价值》一文中对小说评点这种融批评鉴赏、理论建构、 论价值和传播价值三个层面进行了剖析。(12)关于小说评点的形态,他又在《中国古 代小说评点形态论》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小说评点作为一种融理论批评性与商业传播性 为一体的批评体式,具有自身的形态特征,即评点形态的多元化和评点形态的实用性与 通俗性。(13)这些系列论文或从文化学角度,或从形态学的角度,或从价值学角度, 或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小说评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横向梳理或断面剖析,应当说,其观 照角度本身就是对小说理论研究者的一种方法论的启示 小说评点”与小说批评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应该如何进行界定?也易引起争论。例如, 赖力行在《“小说评点非小说批评异议》一文中对刘梦溪《小说批评派红学的崛起与发 展》一文中的小说评点非小说批评"的观点所提出的异议,(14)就涉及到小说评点(或 批评)的义界上的历史还原或现代阐释问题。这种从义界上来认识小说评点性质的探 讨,虽然为数不多,却也值得注意 小说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最富于民族特色的批评样式之一,具有自身的特点。对 小说评点的特点,不少学者发表了看法。如徐克文认为评点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评 论、欣赏的形式和手法之 是中国文章写作里面一个独特的现象,西方没有”。 (15)孙逊在《中国小说批评的独特方式-古典小说评点略述》一文中也发表了类似的 见解。(16)蔡景康在《试论小说评点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古代小说理论的贡献》一文中 则认为,小说评点的特点是“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并且能使小说理论具体化、形象 化和通俗化。(17 在不少学者看来,小说评点在形式上十分零散、随意,缺乏严密的逻辑性、体系性,因 而,小说评点是否具有内在的理论体系这一问题往往不为人所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讲 林岗在《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所作的体系勾勒 就显得尤其可贵。该著对明清之际的小说评点作了系统的爬梳,运用现代美学的观念将 小说评点上升到文化高度作了深入的有独到见解的分析,在“晚明文人文化”的基础上阐释 了小说评点文体的价值,清理出一个有着内在思维理路、大体完整的评点学体系,并将 其分为结构论、文理章法论和修辞论三个核心层次。作者在统-的“文本意识下,对这三 个层次的内涵和意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掘,还运用中西比较硏究的方法,将明清小说评点 所体现出来的美学观念与西方叙事文学的美学观念作了比较分析,并由此而追溯到中西 方哲学宇宙观的差异。可以说,该著不仅注重探求古人的“文心",也注重对其作现代意义 的开掘,体现了作者宽阔的学术视野和灵活的学术方法 些关于小说评点的其它论述也值得注意,如陈年希从小说本质观的唯物主义性质、审 美标准的转向(由“真情到真实")、性格个性化理论的创建等方面总结了明清小说评点 派对中国古典小说美学的贡献;(18)孙逊从塑造典型的辩证法(特犯不犯)、艺术创 作中的白描和传神摹影、语言的个性化(“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等方面总结了 中国古典小说评点的美学观,(19)都不失为条分缕析、切中肯綮之论。陈慧娟在《文 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合流-中国古代评点小说初探》一文中还提出了小说评点学研究中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即评点小说这种由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共同组成的同一审美对 象,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过去研究不多,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作者在文中对 评点小说的独特性所作的美学角度的现代阐发,(20)亦不失为有理有据之论。近年来 还有学者对小说评点的广告意识及其传播功能进行了剖析,如宋莉华的《明清小说评点 的广告意识及其传播功能》一文。(21) 二是结合具体的小说评点大家(如叶昼、李贽、金圣叹、毛宗岗父子、张竹坡、脂砚斋 等)来剖析小说评点这一批评样式,这构成了小说评点学研究中的一道亮丽的学术风 景,也充分显示出小说评点学研究在理论与具体作品的结合中走向深入。其中,金圣叹小说评点无疑是古代小说批评理论中最为重要、最富于民族特色的一种批评样式,20世 纪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对其进行重点剖析也是合乎情理的。总的来看,其研究态势可以概 括为---“全方位聚焦”,不过细察起来,其话语路径似乎又有迹可寻,大略可分为两端: 一是对其含义、萌兴、特点、价值、形态、体系等问题作相对集中的理论上的探讨与开 掘。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谭帆关于小说评点的系列论文。如关于小说评点的萌生,谭帆在《小 说评点的萌兴---明万历年间小说评点述略》一文中对小说评点产生的最初动机、小说评 点的控制机制,以及明代万历小说评点从萌芽到逐渐占据了中国小说批评主导地位的发 生发展过程,作了与前人迥异而又极有说服力的剖析。(11)关于小说评点的价值,谭 帆在《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文本价值》一文中对小说评点这种融批评鉴赏、理论建构、 文本增饰和形式修订等为一体的综合活动作了价值学分析,对小说评点的文本价值、理 论价值和传播价值三个层面进行了剖析。(12)关于小说评点的形态,他又在《中国古 代小说评点形态论》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小说评点作为一种融理论批评性与商业传播性 为一体的批评体式,具有自身的形态特征,即评点形态的多元化和评点形态的实用性与 通俗性。(13)这些系列论文或从文化学角度,或从形态学的角度,或从价值学角度, 或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小说评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横向梳理或断面剖析,应当说,其观 照角度本身就是对小说理论研究者的一种方法论的启示。 “小说评点”与小说批评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应该如何进行界定?也易引起争论。例如, 赖力行在《“小说评点非小说批评”异议》一文中对刘梦溪《小说批评派红学的崛起与发 展》一文中的“小说评点非小说批评”的观点所提出的异议,(14)就涉及到小说评点(或 批评)的义界上的历史还原或现代阐释问题。这种从义界上来认识小说评点性质的探 讨,虽然为数不多,却也值得注意。 小说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最富于民族特色的批评样式之一,具有自身的特点。对 小说评点的特点,不少学者发表了看法。如徐克文认为评点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评 论、欣赏的形式和手法之一”,“是中国文章写作里面一个独特的现象,西方没有”。 (15)孙逊在《中国小说批评的独特方式---古典小说评点略述》一文中也发表了类似的 见解。(16)蔡景康在《试论小说评点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古代小说理论的贡献》一文中 则认为,小说评点的特点是“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并且能使小说理论具体化、形象 化和通俗化。(17) 在不少学者看来,小说评点在形式上十分零散、随意,缺乏严密的逻辑性、体系性,因 而,小说评点是否具有内在的理论体系这一问题往往不为人所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讲, 林岗在《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所作的体系勾勒 就显得尤其可贵。该著对明清之际的小说评点作了系统的爬梳,运用现代美学的观念将 小说评点上升到文化高度作了深入的有独到见解的分析,在“晚明文人文化”的基础上阐释 了小说评点文体的价值,清理出一个有着内在思维理路、大体完整的评点学体系,并将 其分为结构论、文理章法论和修辞论三个核心层次。作者在统一的“文本意识”下,对这三 个层次的内涵和意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掘,还运用中西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明清小说评点 所体现出来的美学观念与西方叙事文学的美学观念作了比较分析,并由此而追溯到中西 方哲学宇宙观的差异。可以说,该著不仅注重探求古人的“文心”,也注重对其作现代意义 的开掘,体现了作者宽阔的学术视野和灵活的学术方法。 一些关于小说评点的其它论述也值得注意,如陈年希从小说本质观的唯物主义性质、审 美标准的转向(由“真情”到“真实”)、性格个性化理论的创建等方面总结了明清小说评点 派对中国古典小说美学的贡献;(18)孙逊从塑造典型的辩证法(“特犯不犯”)、艺术创 作中的“白描”和“传神摹影”、语言的个性化(“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等方面总结了 中国古典小说评点的美学观,(19)都不失为条分缕析、切中肯綮之论。陈慧娟在《文 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合流---中国古代评点小说初探》一文中还提出了小说评点学研究中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即评点小说这种由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共同组成的同一审美对 象,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过去研究不多,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作者在文中对 评点小说的独特性所作的美学角度的现代阐发,(20)亦不失为有理有据之论。近年来 还有学者对小说评点的广告意识及其传播功能进行了剖析,如宋莉华的《明清小说评点 的广告意识及其传播功能》一文。(21) 二是结合具体的小说评点大家(如叶昼、李贽、金圣叹、毛宗岗父子、张竹坡、脂砚斋 等)来剖析小说评点这一批评样式,这构成了小说评点学研究中的一道亮丽的学术风 景,也充分显示出小说评点学研究在理论与具体作品的结合中走向深入。其中,金圣叹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