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一、美国学术界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相关研究 美国学术界对构建两岸和平关系框架的研究,以李侃如(K enneth L ieberthal)的“中程协议”较具代表 性。1998年新年伊始,密歇根大学教授李侃如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举办的一场闭门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 出,海峡两岸可通过对话协商,签署一项“台湾不寻求独立,大陆不使用武力,维持现状五十年不变”的 中程协议。在这一协议终止时,双方可以就台湾的最终地位(finalstatue),亦即两岸的永久性关系(perm anent relationsh ip)问题进行谈判。这一中程协议没有任何既定的统“独”导向。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何汉理 (H amy H arding)随后建议两岸通过对话协商,签署“临时协议”(M odus V ivendi)。何汉理认为该协议并 不是简单冻结两岸现状,而是使其动态发展具有可预测性。这一“临时协议”应包括:一、一套相互的保 证,即只要台湾不宣布“独立”,大陆就不以武力相向,反之亦然:二、扩大台海两岸的经济文化关系,包 括直接通商、通航:三、在台湾不片面宣布“独立”的情况下,提升台湾的国际社会角色:四、两岸军方 建立互信。何汉理认为,这一“临时协议”可以避免北京强制台湾接受统一,但又不排除中国统一这个“最 终选项”。在这一框架下,台湾应考虑未来统一的可能性,但不必在现在就决定。与李侃如的中程协议不 同,何汉理的临时协议带有较明显的统一取向。 此外,美国的一些政策专家对于两岸对话所可能导致的统一结果,也持开放态度。美国著名外交政策专 家唐耐心(N ancy BemkopfTucker)认为,美国应该对中国统一的可能前景,采取开放立场。如果海峡双方 选择和平统一,美国将不持异议。美国助理国务卿帮办柯庆生在出任该职务前,也曾撰文指出,如果海峡 双方选择和平统一,美国可能无力予以阻止。前“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卜睿哲尔ichard Bush)在2005年出 版的《解开困结:开创台海和平》(Unty血g the K not:M ak血g Peace血the Taiv an Staid一书中,认为如果海 峡两岸能够解开政治困结,可以避免因政治纷争而导致战争。美国虽然不愿意扮演正式的调停人(any fom al ole as m ediator),但可以积极推动两岸的信息沟通,将一方的意见转达给另一方,从而减轻双方的错误认 知。他提议双方接受某种类型的邦联形式来满足各方的最低目标,北京将得到某种形式的统一,台北也将在 某种国家联盟内保持其所宣称的主权地位。们曾担任美国驻华大使和“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的李 洁明(Jam es L illey),也认为台北不该片面寻求“独立”,而应该与北京共商共处之道。在他看来,中国历 史上不乏多国并存于华夏的例子,而欧盟模式也为不同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两岸完全可以寻求双方均可接受的共存方案。上述观点反映了美国学术界和政策圈对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框架的一些想法。在布什政府任内,除了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继续推动美中(包括台湾)学者圆桌会议, 讨论两岸的政治谈判前景外,美国大西洋理事会也从2004年夏天开始,在华府郊外举行类似性质的系列对 话会,探讨构建两岸关系和平稳定框架的可行性,但目前尚未见到对这一课题的系统研究成果。 二、克林顿政府执政晚期对两岸和谈的政策取向 李侃如首倡两岸签署“中程协议”后,在美国学术界和政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李侃如在1998年 初只是以学者身份提出有关“中程协议”的建议,但因其提出此议不久,即上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太 事务资深主任一职,外界纷纷揣测其建议是否蕴含白宫政策转向的意涵。不管如何,李侃如的这一建议, 当年并未得到两岸官方人士或学者的正面回应。中国大陆希望两岸逐渐走向统一,难以接受“五十年不变” 的硬性规定。台湾则不愿在“中程协议”的框架下,放弃“独立”诉求。 ·2。 C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2· 一、美国学术界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相关研究 美国学术界对构建两岸和平关系框架的研究,以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的“中程协议”较具代表 性。1998 年新年伊始,密歇根大学教授李侃如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举办的一场闭门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 出,海峡两岸可通过对话协商,签署一项“台湾不寻求独立,大陆不使用武力,维持现状五十年不变”的 中程协议。在这一协议终止时,双方可以就台湾的最终地位(final statue),亦即两岸的永久性关系(permanent relationship)问题进行谈判。这一中程协议没有任何既定的统“独”导向。[1]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何汉理 (Harry Harding)随后建议两岸通过对话协商,签署“临时协议”(Modus Vivendi)。何汉理认为该协议并 不是简单冻结两岸现状,而是使其动态发展具有可预测性。这一“临时协议”应包括:一、一套相互的保 证,即只要台湾不宣布“独立”,大陆就不以武力相向,反之亦然;二、扩大台海两岸的经济文化关系,包 括直接通商、通航;三、在台湾不片面宣布“独立”的情况下,提升台湾的国际社会角色;四、两岸军方 建立互信。何汉理认为,这一“临时协议”可以避免北京强制台湾接受统一,但又不排除中国统一这个“最 终选项”。在这一框架下,台湾应考虑未来统一的可能性,但不必在现在就决定。[2]与李侃如的中程协议不 同,何汉理的临时协议带有较明显的统一取向。 此外,美国的一些政策专家对于两岸对话所可能导致的统一结果,也持开放态度。美国著名外交政策专 家唐耐心(Nancy Bernkopf Tucker)认为,美国应该对中国统一的可能前景,采取开放立场。如果海峡双方 选择和平统一,美国将不持异议。[3]美国助理国务卿帮办柯庆生在出任该职务前,也曾撰文指出,如果海峡 双方选择和平统一,美国可能无力予以阻止。[4]前“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在 2005 年出 版的《解开困结:开创台海和平》 (Untying the Knot: Making Peace in the Taiwan Strait) 一书中,认为如果海 峡两岸能够解开政治困结,可以避免因政治纷争而导致战争。美国虽然不愿意扮演正式的调停人(any formal role as mediator),但可以积极推动两岸的信息沟通,将一方的意见转达给另一方,从而减轻双方的错误认 知。他提议双方接受某种类型的邦联形式来满足各方的最低目标,北京将得到某种形式的统一,台北也将在 某种国家联盟内保持其所宣称的主权地位。[5]曾担任美国驻华大使和“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的李 洁明(James Lilley),也认为台北不该片面寻求“独立”,而应该与北京共商共处之道。在他看来,中国历 史上不乏多国并存于华夏的例子,而欧盟模式也为不同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两岸完全可以寻求双方均可接受的共存方案。[6]上述观点反映了美国学术界和政策圈对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框架的一些想法。在布什政府任内, 除了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继续推动美中(包括台湾)学者圆桌会议, 讨论两岸的政治谈判前景外,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也从 2004 年夏天开始,在华府郊外举行类似性质的系列对 话会,探讨构建两岸关系和平稳定框架的可行性,但目前尚未见到对这一课题的系统研究成果。 二、克林顿政府执政晚期对两岸和谈的政策取向 李侃如首倡两岸签署“中程协议”后,在美国学术界和政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李侃如在 1998 年 初只是以学者身份提出有关“中程协议”的建议,但因其提出此议不久,即上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太 事务资深主任一职,外界纷纷揣测其建议是否蕴含白宫政策转向的意涵。[7]不管如何,李侃如的这一建议, 当年并未得到两岸官方人士或学者的正面回应。中国大陆希望两岸逐渐走向统一,难以接受“五十年不变” 的硬性规定。台湾则不愿在“中程协议”的框架下,放弃“独立”诉求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