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但是李侃如的这一建议,还是在美国学术界和政策圈产生了一系列后续效应。一些学者表示,台北需要 国际空间的问题,应该跟北京谈判协商。也有学者建议北京允许台湾加入不以国家为成员的国际组织,甚 至还可通过其在国际间政府组织的影响力,修改会员标准规定,使台湾可以作为非政府成员加入。美国总 统克林顿于1998年夏天访华期间,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到,中国的“重新统一”应当通过和平的方式 来实现,美国“鼓励两岸对话”,以实现这一目标。例克林顿的这一说法虽然偏离了美方对台湾问题“和平 解决”的既定表述,但也透露了美国官方,至少是克林顿个人对两岸和平统一不持异议的心迹。1999年美国 政府官员对“中程协议”的表态,进一步反映了美方对两岸举行和平对话的期盼。美国国务院东亚事务助 理国务卿陆士达(S tanley Roth)于1999年3月首度表示,在两岸对话寻求和平解决歧异的漫长过程中,可 考虑签订若干“中程协议”,持续推动对话。o与此相呼应,“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张戴佑0ay1 Johnson)于同年4月提出,美方认为,“以两岸人民的创意,可以达成一些中程协议,也许是针对一些两岸 分歧的议题采取建立互信的措施”。针对台北刻意将多重事务性协商作为“中程协议”优先考虑范围的 说法,“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卜睿哲于1999年6月强调,两岸必须有“创意”,以解除紧张并寻求合作的可 能。卜睿哲认为“中程协议”“非最终解决、非全面、非一套到底”,但必须是“可达成的、有意义的、可 减低两岸紧张的”,意味着美国官方所谓的“中程协议”,既不是一揽子的单一协议,但也不以复数的事务 性协议为限。美国助理国务卿陆士达随即对“中程协议”的含义作了解释,指出光是“技术性议题”无 助于增加两岸互信,“降低紧张关系”,进一步否定了台北将“中程协议”与“事务性协商”划等号的刻意 诠释。I美国助理国务卿帮办谢淑丽(Susan Shirk)则于同年提出“一国三制”的模式,以有别于香港的方 式,解决台湾问题。 美台间在两岸和谈问题上的分歧,从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台北在公开背离“一 个中国”原则后,摆出随时可以进行两岸政治谈判的姿态。美国则重申其台湾问题上的政策系以“和平解决”、 “鼓励对话”和“一个中国”为三大支柱(pr)。1在台北通过单方面的政治宣示,改变两岸政治对话 的语境后,克林顿政府仍然主张两岸无条件进行政治对话和谈判,实际上已经不构成对台北的任何“促谈” 压力,其政策甚至有向台湾方面倾斜的意味。 三、布什政府对两岸和谈的政策调整 布什上台之初,试图改变克林顿政府后期重中国、轻日本的亚洲战略,将台湾视为美国的准盟友,加 强美台军事交流。“9.11”后布什政府重新将中国视为战略合作者,但在对待两岸和谈的问题上,比起卸 任前夕的克林顿政府,更为消极无为。克林顿后期曾经一度在两岸和谈问题上强势推销“中程协议”,而布 什政府始终只是笼统地表示,美国希望两岸无条件进行官方的政治接触,这对于公开否认“九二共识”的 陈水扁当局,同样不构成任何压力。只是鉴于台北对中国政府“一个中国”原则和美国“一个中国”政策 的正面挑战,布什在其任内,加大了反对台北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力度。同时出于对民进党当局既不兑现军 售清单,又不断制造两岸紧张局势的不满,美国对台湾不同政党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从原先 对蓝、绿两大阵营不偏不倚,甚至对国民党还有所猜忌,改变为希望国民党重新执政。2006年春天马英九 访美期间受到高规格的接待,美国政界和学界绝大部分人士,包括保守派,都对马英九表示了强烈的偏好。 与此相反,民进党“总统”候选人在2007年夏天访问美国期间,却因为民进党的“入联公投”问题,受到 美方的诸多质疑和批评。从2007年8月以来,美国一方面通过延缓实施对台军售的一些项目,限定陈 水扁过境美国的地点(阿拉斯加)和时间(50分钟之内),有意对陈施加压力,影响台湾中间选民的投票意 ·3· C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3· 但是李侃如的这一建议,还是在美国学术界和政策圈产生了一系列后续效应。一些学者表示,台北需要 国际空间的问题,应该跟北京谈判协商。也有学者建议北京允许台湾加入不以国家为成员的国际组织,甚 至还可通过其在国际间政府组织的影响力,修改会员标准规定,使台湾可以作为非政府成员加入。[8]美国总 统克林顿于 1998 年夏天访华期间,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到,中国的“重新统一”应当通过和平的方式 来实现,美国“鼓励两岸对话”,以实现这一目标。[9]克林顿的这一说法虽然偏离了美方对台湾问题“和平 解决”的既定表述, 但也透露了美国官方,至少是克林顿个人对两岸和平统一不持异议的心迹。1999 年美国 政府官员对“中程协议”的表态,进一步反映了美方对两岸举行和平对话的期盼。美国国务院东亚事务助 理国务卿陆士达(Stanley Roth)于 1999 年 3 月首度表示,在两岸对话寻求和平解决歧异的漫长过程中,可 考虑签订若干“中程协议”,持续推动对话。[10]与此相呼应,“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张戴佑 (Darryl Johnson)于同年 4 月提出,美方认为,“以两岸人民的创意,可以达成一些中程协议,也许是针对一些两岸 分歧的议题采取建立互信的措施”。 [11]针对台北刻意将多重事务性协商作为 “中程协议”优先考虑范围的 说法,“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卜睿哲于 1999 年 6 月强调,两岸必须有“创意”,以解除紧张并寻求合作的可 能。卜睿哲认为“中程协议”“非最终解决、非全面、非一套到底”,但必须是“可达成的、有意义的、可 减低两岸紧张的”,意味着美国官方所谓的“中程协议”,既不是一揽子的单一协议,但也不以复数的事务 性协议为限。[12]美国助理国务卿陆士达随即对“中程协议”的含义作了解释,指出光是“技术性议题”无 助于增加两岸互信,“降低紧张关系”,进一步否定了台北将“中程协议”与“事务性协商”划等号的刻意 诠释。[13]美国助理国务卿帮办谢淑丽(Susan Shirk)则于同年提出“一国三制”的模式,以有别于香港的方 式,解决台湾问题。 美台间在两岸和谈问题上的分歧, 从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 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台北在公开背离“一 个中国”原则后, 摆出随时可以进行两岸政治谈判的姿态。美国则重申其台湾问题上的政策系以“和平解决”、 “鼓励对话”和“一个中国”为三大支柱(pillar)。[14]在台北通过单方面的政治宣示,改变两岸政治对话 的语境后,克林顿政府仍然主张两岸无条件进行政治对话和谈判,实际上已经不构成对台北的任何“促谈” 压力,其政策甚至有向台湾方面倾斜的意味。 三、布什政府对两岸和谈的政策调整 布什上台之初, 试图改变克林顿政府后期重中国、轻日本的亚洲战略,将台湾视为美国的准盟友,加 强美台军事交流。“9·11”后布什政府重新将中国视为战略合作者,但在对待两岸和谈的问题上,比起卸 任前夕的克林顿政府,更为消极无为。克林顿后期曾经一度在两岸和谈问题上强势推销“中程协议”,而布 什政府始终只是笼统地表示,美国希望两岸无条件进行官方的政治接触,这对于公开否认“九二共识”的 陈水扁当局,同样不构成任何压力。只是鉴于台北对中国政府“一个中国”原则和美国“一个中国”政策 的正面挑战,布什在其任内,加大了反对台北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力度。同时出于对民进党当局既不兑现军 售清单,又不断制造两岸紧张局势的不满,美国对台湾不同政党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从原先 对蓝、绿两大阵营不偏不倚,甚至对国民党还有所猜忌,改变为希望国民党重新执政。2006 年春天马英九 访美期间受到高规格的接待, 美国政界和学界绝大部分人士, 包括保守派, 都对马英九表示了强烈的偏好。 与此相反, 民进党 “总统”候选人在 2007 年夏天访问美国期间, 却因为民进党的 “入联公投”问题, 受到 美方的诸多质疑和批评。[15]从 2007 年 8 月以来, 美国一方面通过延缓实施对台军售的一些项目,限定陈 水扁过境美国的地点(阿拉斯加)和时间(50 分钟之内), 有意对陈施加压力, 影响台湾中间选民的投票意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