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世界”将会“硬化”,失去其生灵活泼的特性,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故《易传》认为 变”是生活世界的根本法则,“变”高于一切。按《易传》思想主旨,“世界”不是由先在的现 成之物堆积建构而成,更没有结构主义所谓的先验的稳固不变的结构。变易是绝对的,不 变则是相对的,一切现成物都在生活洪流中乍隐乍现,一切定相都是暂时的,而“易”的洪 流则永久不衰。只要世界上还有人类存在,此“易”就会永不停息。 通过以上简要分析,可知《易传》的研究对象是生活世界。从构成方式上看,这个世界 是由天与地两个基本要素建构起来的,其中天为生活世界的非确定性的、本源性的力量, 是世界的“始物力”、“生物力”;地为生活世界的确定性的现象界,是生活的“成物力”、“构 物力”。从天与地的关系来看,二者是不可分离的“一”、“整”,诸物皆天之澄明,天是诸物 的内在魂灵。从根本特性上看,生活世界是生生不息的“变易”,属于大地的确定性的器与 物都是暂时的,生活洪流在不断推陈出新,其变新的源动力就是天。以上三点对《乐记》产 生了极大影响,从而形成了根本不同于《荀子》一系的美学观点 只有真正理解了《易传》关于天与地一体的生活世界的思想,才能拂去缠绕在“礼乐 与天地关孫问题上的神秘面纱,正确解读《乐记》中《易传》一系的美学思想,从而全面、整 体地评价《乐记》的美学价值 在《乐记》中,礼与乐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们与刑、政一样,属于社会体制,其功用是 “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因而礼与乐常常被作者相提并论,“礼乐”一词在《乐记》中共出 现20多次,另外还有众多的分别以“礼”和“乐”为核心组成的对偶句。从《荀子》一系的美 学观点看,礼与乐之不可分离是因为二者同属社会体制,它们在培养人性、规范人心方面 具有不同的作用,如“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乐极和,礼极顺 等。总起来说,乐偏于从情感层面教化人心,礼偏于从理性层面规范人性,二者的目的都 是约束、规范“无哀乐喜怒之常”、“好恶无节”的人性,以便达到“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 正”的目的。 但从《易传》一系的美学思想看,“礼”与“乐”作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是《易传》本体与现 象合一不二的哲学思想在《乐记》中的反映,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按《易传》生活本体理 论,诸物都是天与地的合一,天是本源性的,具有非确定性,地则是现象性的,具有确定性, 也就是说,每物都是非确定性的本体与确定性的现象的合 在《乐记》中,“礼乐”作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规范人的情感与行为的社会体制 属于现象界的形器,而形器是地(坤)顺承本源性的天(乾)之“始”力建构而成。一切形器 都是由天(乾)从生活世界的幽深之处推出又经由地(坤)凝聚建构而成的现成之物,故形 器实际上是无形的天与有形的地的合一,是本体与现象的合一。“礼乐”作为形器,也当然 这样生成,具有同样的特性,其中乐对应于无形的乾、天;礼对应于有形的坤、地,“礼”与 乐”的合一是由世界乾坤相感、天地相合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所以《乐记》才说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这里的“天”“地”既不是客观性自然界(纯粹理性的对象),也不是主观性的人格神(宗教 36 )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世 界 ”将会 “ 硬化 ” , 失 去 其生 灵 活泼 的特性 , 人类 的生存就 会 受 到威 胁 。 故《易 传 》认 为 “ 变 ”是生活世界 的根本法则 , “ 变 ”高于一 切 。 按《易传 》思想 主 旨 , “ 世界 ”不是 由先在 的现 成之物堆积建构 而成 , 更 没有结构主义所谓 的先验 的稳 固不 变的结构 。 变易是绝 对 的 , 不 变则 是相对 的 , 一 切现成物 都在生活洪 流 中乍 隐乍现 , 一切定 相 都是 暂 时 的 , 而 “ 易 ” 的洪 流则永久不衰 。 只要 世界上还有人类存在 , 此 “ 易 ”就会永不停息 。 通 过 以上 简要分析 , 可知《易传 》的研究对 象是 生 活世界 。 从构成方式上看 , 这个世 界 是 由天 与地两个基本要 素建构起来 的 , 其 中天 为生 活世 界 的非 确定性 的 、 本 源性 的力 量 , 是世界 的 “ 始物力 ” 、 ‘ 性物力 ” 地 为生活世界 的确 定 性 的现 象界 , 是 生 活 的 “ 成 物 力 ” 、 “ 构 物力 ” 。 从 天 与地 的关 系来看 , 二者是不可 分离 的 “ 一 ” 、 “ 整 ” , 诸 物 皆天 之 澄 明 , 天 是 诸 物 的内在魂灵 。 从根本特性上看 , 生活世 界是生生不息 的 “ 变易 ” , 属 于大地 的确定性 的器 与 物都是暂时 的 , 生 活洪 流在不 断推 陈 出新 , 其变新 的源动力就是 天 。 以上三点对《乐记 》产 生 了极 大影 响 , 从而形 成 了根本不 同于《荀子 》一 系的美学观点 。 只有真正理解 了《易传 》关 于天与地一体 的生 活世 界 的思 想 , 才 能拂 去 缠 绕在 “ 礼乐 ” 与天 地关系 问题上 的神秘 面纱 , 正 确解读《乐 记 》中《易传 》一 系 的美 学 思 想 , 从 而 全面 、 整 体地评价《乐记 》的美 学价值 。 在《乐 记 》中 , 礼与乐 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 它们 与刑 、 政 一样 , 属 于社 会体制 , 其功 用 是 “ 所 以 同民心 而 出治道也 ” , 因而礼 与乐 常常被作者相提并论 , “ 礼乐 ”一词 在《乐记 》中共 出 现 多次 , 另外还有 众多 的分别 以 “ 礼 ”和 “ 乐 ”为核心 组成的对偶句 。 从《荀子 》一 系的美 学观点看 , 礼 与乐之不 可分离是 因为二者 同属 社 会体制 , 它们在培养人 性 、 规 范人心 方 面 具有不 同的作用 , 如 “ 礼节 民心 , 乐 和 民声 ” , “ 乐 至则无怨 , 礼至则 不争 ” , “ 乐极 和 , 礼极顺 ” 等 。 总起来说 , 乐偏 于从情感层 面教化人心 , 礼偏 于从 理性 层 面规 范人 性 , 二 者 的 目的 都 是 约束 、 规 范 “ 无哀乐 喜怒 之 常 ” 、 “ 好恶无节 ” 的人性 , 以便 达 到 “ 教 民平好 恶 , 而 反 人 道 之 正 ”的 目的 。 但从《易传 》一 系 的美学思 想看 , “ 礼 ” 与 “ 乐 ”作 为密不可 分 的整 体 , 是《易传 》本体与现 象合一 不 二 的哲学思 想在《乐记 》中的反 映 , 具有 特殊 的美学意 义 。 按《易 传 》生 活本 体理 论 , 诸物都是天与地 的合 一 , 天是本 源性 的 , 具有非确定性 , 地则 是现象性 的 , 具有确定性 , 也就是说 , 每物都是非确 定性的本体与确定性 的现象 的合一 。 在《乐 记 》中 , “ 礼乐 ”作为不 可分割 的有机 整 体 , 是规 范 人 的情感 与行 为的社 会体制 , 属 于现象界 的形器 , 而形器是地 坤 顺 承本源性 的天 乾 之 “ 始 ”力 建 构而成 。 一切形 器 都是 由天 乾 从生活世界 的幽深 之处推 出又 经 由地 坤 凝 聚 建构 而成 的现成 之 物 , 故形 器实 际上是无形 的天 与有形 的地 的合一 , 是本体与现象 的合一 。 “ 礼乐 ”作为形 器 , 也 当然 这样生成 , 具有 同样 的特性 , 其 中 , 乐对应 于无 形 的乾 、 天 礼对 应 于有形 的坤 、 地 , “ 礼 ”与 “ 乐 ” 的合一是 由世界 乾坤相感 、 天地相 合的基本 特性所决定 的 , 所 以《乐记 》才说 乐 由天作 , 礼 以 地制 。 这 里 的 “ 天 ” 、 “ 地 ”既不是客观性 自然界 纯粹理性 的对 象 , 也 不 是 主观性 的人 格神 宗 教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