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西方文化中的物理的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征就是生生,它是浑灏流转的历史的洪流, 无时无刻不处在变易中。《易传》进而认为,生活之易的世界是由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两种 因素建构而成的,二者是世界不可分的两个要素、两种特性、两种势能。它们分别有许多 别名如不确定者又称为乾、天、道、象等,确定者则称为坤、地、形、器等。在二者当中,又 以前者较为重要,它是生活之易的推动者,是世界生生之伟力的源泉。下面我们对其进行 简要分析。 《乾·彖》日:“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始,品物流行。”高亨注曰:“大 哉天德之善,万物赖之而有始。”可见天具有“始物”功能,是万物之所为万物的本源与依 据。《坤·彖》:“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孔额达释 曰:“初禀其气谓之始,成形谓之生。”可见地具有“成物”功能,它使万物具有定形、定相。 《易传》借用自然现象,给予生活世界以形象性的阙择。上天“云行雨始’,大地才能使 万物各具其形,各有其性,所以天(乾)为万物的本源初始。但天因变化名端而无定形(天 道无常),自身并不能直接现身面世,而是由具有确定性质的地(坤)“顺承”其能,使物成形 以显天之功用。这个思想反复破强调,如《益·录》:“天施地生,其益无方。”《系辞上》:“乾 知大始,坤作成物。俞颈曰:“知,犹主也。”也就是万物是由天与地、乾与坤共同做成的,但 二者之中又以天、乾更为本源 我们认为,天(乾)可理解为生活世界的本体、本源,是人类生存活动特有的“造物力”、 始物力”,所谓天造物,也就是生活的造物力量造物;而地(坤)则可理解为生活世界的现 象界,是人类生活具有的“成物力”、“凝聚力”。诸物“始”于乾、“成”于坤,均由“天造地设” 而成,由天至地是生活“造物”并“成物”的运作过程 按《易传》思想的主旨,构成生活世界的确定与不确定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不可分离的, 本源性的天、乾与现象性的地、坤是不可分离的,生活世界是天地相感、乾坤交合而构成的 生生之易的洪流。一方面,万物都是无定形的本体显示自身的方式;另一方面,诸物中皆 含本体,万物就是本体的家。中国古人观察诸物的最高境界乃是发现隐匿在物中的生活 本体,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去发现物质性的规律;中国人的最高人生追求是超越诸物,与 生活世界的本体浑然一体,也就是与天合一,从而成为“圣人”(儒家)、“真人”(道家)。这 是中国古典哲学特有的本体与现象不可分离的、合一不二的本体理论,也是人类生活的本 源性状态,是人生之真相。而西方传统文化视野中的世界则是物质的而非生活的世界,它 们的本体与现象界是二分式的,本体是超验的(如理念、上帝、绝对精神等),天堂与现实是 两个分裂的世界,终极与现实、彼岸与此岸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而缺少了中国 人对人生与世界的诗意感受。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二元 文化理论模式,否则,中国文化就成了填充西方理论框架的“死材料”,从而失去自己鲜明 的个性与生灵活泼的灵魂。 《易传》本体理论还认为生活世界最大的特性就是“生生”。《系辞下》日:“天地之大 德曰生。”“天地”在这里指由乾坤相感、天地合一而构成的生活世界,其最大的特点是 生”,“生生之谓易”(《系辞下》),生活就是“变”,就是“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的 “变易”。《系辞上》又曰:“日新之谓盛德。”“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如果生活因某 种原因如严重的“物化”而使“生生”、“变易”的根本特征受到打击,则生活就会窒息、停滞, )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西方文化 中的物理 的世界 , 这个世界最 大的特征 就是 生生 , 它是 浑撅 流转 的历史 的洪 流 , 无 时无刻不处在变易 中 。 《易传 》进 而认 为 , 生 活之 易 的世 界是 由确定性 与不 确定性 两种 因素建构而成的 , 二者是世界不可分的两 个要 素 、 两 种特性 、 两种势能 。 它们分别有许 多 别名 , 如不 确定者又称为乾 、 天 、 道 、 象等 , 确定者则称为坤 、 地 、 形 、 器 等 。 在二者 当中 , 又 以前者较为重 要 , 它是生活之易 的推动者 , 是世界生生之伟力 的源泉 。 下面我们对其进行 简要分析 。 《乾 · 象 》日 “ 大哉乾 ‘ 元 ’ , 万物资始 , 乃统 天 。 云行雨 始 , 品物 流行 。 ” 高亨注 日 “ 大 哉天德之善 , 万物赖之而有始 。 ” 可见 天具有 “ 始物 ”功 能 , 是 万物之所 为万 物 的本源 与依 据 。 《坤 · 象 》曰 “ 至哉 坤 ‘ 元 ’ , 万 物 资生 , 乃 顺 承 天 。 坤 厚 载物 , 德 合无 疆 。 ” 孔 颖 达 释 日 “ 初察其气谓 之始 , 成形谓之生 。 ”可见地具有 “ 成物 ”功能 , 它使万物具有定形 、 定 相 。 《易传 》借用 自然现象 , 给予生 活世界 以形 象性 的阐释 。 上 天 “ 云行雨始 ” , 大地才能使 万物各具其形 , 各有其性 , 所 以 天 乾 为万 物的本源 、 初始 。 但天 因变化多端而无定形 天 道无 常 , 自身并不 能直接现身面世 , 而是 由具有确定性质 的地 坤 “ 顺 承 ”其能 , 使物成形 以显天 之功用 。 这个思想反 复被强 调 , 如《益 · 象 》 “ 天施地生 , 其益无 方 。 ”《系辞上 》 “ 乾 知大始 , 坤作成物 。 ”俞淡 曰 “ 知 , 犹 主也 。 ”也就是万物是 由天 与地 、 乾与坤共 同做成 的 , 但 二者之 中又 以天 、 乾更 为本 源 。 我们认 为 , 天 乾 可理解 为生活世界 的本体 、 本 源 , 是人类生存 活动特有 的 “ 造物力 ” 、 “ 始物力 ” , 所谓天造物 , 也就是 生活 的造物力 量造 物 而地 坤 则 可理解 为生 活世界 的现 象界 , 是人类生活具有 的 “ 成物力 ” 、“ 凝 聚力 ” 。 诸物 “ 始 ”于乾 、“ 成 ”于坤 , 均 由 “ 天造地设 ” 而成 , 由天至地是生活 “ 造物 ’,并 “ 成物 ” 的运作过程 。 按《易传 》思想 的主 旨 , 构成生 活世界 的确定与不确定的两个基本要 素是不可分离 的 , 本源性的天 、 乾与现象性的地 、 坤是不可分离的 , 生活世界是天地相感 、 乾坤交合而构成的 生生之易的洪流 。 一方面 , 万物都是无定形 的本体显示 自身的方 式 另 一方面 , 诸物 中皆 含本体 , 万物就是本体 的家 。 中国古人 观察诸 物 的最 高境界乃 是 发 现 隐匿 在物 中的生 活 本体 , 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去发现物质性 的规律 中国人 的最 高人生 追 求是超越 诸 物 , 与 生 活世界 的本体浑然一体 , 也就是 与天合一 , 从而 成 为 “ 圣人 ” 儒家 、 “ 真人 ” 道 家 。 这 是 中国古典哲学特有 的本体与现象不 可分离 的 、 合一 不二 的本体理论 , 也是人类生 活 的本 源性状态 , 是人 生之真相 。 而西方传统文化视野中的世界则是物质 的而非生 活 的世界 , 它 们 的本体与现象界是二分式 的 , 本体是超验 的 如理念 、 上帝 、 绝对精神等 , 天堂 与现实是 两个分裂 的世界 , 终极 与现实 、 彼岸与此岸之 间存在 着不 可逾越 的鸿 沟 , 从 而 缺少 了 中国 人对人生 与世界 的诗意感受 。 所 以我们在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时不能简单地套用 西方二元 文化理论模式 , 否则 , 中国文化就成 了填充西方理 论框 架的 “ 死材 料 ” , 从 而失 去 自己 鲜 明 的个性 与生灵 活泼 的灵魂 。 《易传 》本体理论还认为 , 生 活世界最 大 的特性 就是 “ 生 生 ” 。 《系辞下 》曰 “ 天 地 之大 德 曰 生 。 ”“ 天地 ” 在 这 里 指 由乾 坤 相 感 、 天 地 合 一 而 构 成 的 生 活世 界 , 其 最 大 的 特 点 是 “ 生 ” , “ 生生 之谓易 ” 系辞下 , 生活就是 “ 变 ” , 就是 ‘旧 新 , 日 日新 , 又 日新 ” 大学 》的 “ 变易 ” 。 《系辞上 》又 曰 ‘旧 新之谓 盛德 。 ”“ 易不可见 , 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 ” 如果 生活 因某 种原 因如严重 的 “ 物化 ”而使 “ 生生 ” 、“ 变易 ”的根本特征受到打击 , 则 生活就会窒息 、 停滞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