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 Vol 34 No. 3 塔里木盆地塔中台缘带已获探明油气当量近亿用强,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对形成有效储集层起关键 吨,新增区带资源量13亿t以上,实现了塔里木盆地碳作用。延伸入湖盆中心的分流河道砂岩或层序界面 酸盐岩勘探从勘探大构造油气藏冋勘探大面积岩性地上覆侵蚀河谷充填的分流河道砂体对湖盆中心有机酸 层油气藏的勘探思路的重大转变。 流体具备沟通作用,形成溶蚀程度最高的有效储集体。 次生溶蚀作用形成的大面积分布的有效储集层具有 3创建了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厚砂层薄储集层”的特点成岩作用形成的成岩圈闭 积成藏地质理论 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砂地比大于50%的三角洲前缘带 3.大型坳陷浅水三角洲前缘带砂体大面积分布成因内,储油气层厚度与砂层厚度比值约为30% 3.1.1陆相坳陷型盆地大型浅水三角洲体系的形成机32三角洲前缘带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机理 理和沉积模式 32.1陆相坳陷湖盆平缓古地理环境在湖侵期有利于 陆相坳陷型盆地浅水三角洲体系沉积规模大,分 形成大面积优质烃源岩 布面积可达1万~5万km2,可与海陆交互相三角洲媲 陆相坳陷型湖盆之所以具备大面积成藏的有利条 美,显著区别于陆相断陷型盆地内发育的小型三角洲件首先是其湖侵期发育大面积广覆式烃源岩,如松辽 体系。坳陷型盆地演化过程中,盆外隆起持续抬升,水盆地中浅层、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四川盆地须家河组 系发育物源供给充足盆内稳定沉降,古地形宽缓湖烃源岩面积分别达10万km28万km2和45万km 泊收缩扩张波及范围广水体总体较浅,有利于入湖河具备大面积生烃和成藏的资源基础;二是平缓古地貌 流携带碎屑物长距离进入湖盆腹部,广泛发育大规模、环境下形成的三角洲生、储油层系大面积间互接触,源 各种形态的砂体,形成中国特有的大面积分布的河控储配置关系有利,为三角洲前缘带大面积成藏提供了 型浅水三角洲体系。浅水三角洲沉积相可划分为三角有利的资源基础。 洲平原、内前缘、外前缘和前三角洲4个亚相,其中三3.2.2陆相坳陷浅水湖盆水下分流河道有利于大面积 角洲内前缘亚相展布宽广,大面积砂岩、泥岩互层沉 岩性圈闭的发育 积,是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最有利相带 陆相坳陷型浅水湖盆沉积横向多变,有利于大面 3.1.2大型浅水三角洲前缘带主要储集体以大面积分积岩性圈闭的发育,其成因机制主要是沉积过程中砂 布的分流河道砂岩为主 岩和泥岩在空间的变化和有效组合而形成圈闭。三角 与经典三角洲不同,中国坳陷型盆地大型浅水三洲前缘带是大面积薄互层砂泥岩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 角洲前缘带储集体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为主,河口坝、席部位,形成岩性圈闭的有利条件一是三角洲前缘带纵 状砂不发育。其成因机制主要有两点:一是宽浅湖区向砂泥岩间互、横向砂泥岩交互,前端被湖相泥岩围 相对低可容空间条件有利于浅水三角洲砂体的横向迁限,具备有利于岩性圈闭发育带形成的沉积背景;二是 移与纵向推进,形成呈鸟足状展布的水下分流河道砂浅水三角洲前缘以大面积分布的分流河道砂岩为主 体;二是坳陷型湖泊周期性扩张与收缩,前缘带不同时各分流河道砂体之间被分流间湾泥岩封隔,构成侧向 期形成的分流河道砂体在平面叠置连片。主干分支河封堵;三是沿分流河道砂体的走向方向,被断层或局部 道砂岩叠置区的储集层厚度较大、横向连续分布,如鄂构造封隔或遮挡而形成圈闭。松辽盆地上白垩统中部 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非主干分支河道砂岩叠置区的砂成藏组合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层和下部组合扶杨 岩与泥岩纵向呈薄互层分布,如松辽盆地扶杨油层与油层岩性圈闭主要分布于三角洲前缘带中。 葡萄花油层。 3.2.3小油气柱与中低压力系统有利于三角洲前缘带 3.1.3前缘带有效储集层具有受原始沉积微相和溶蚀 大面积成藏 成岩相两种“相控”特征 大型浅水三角洲具备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大 高能叠加的分流河道微相以及在此基础上叠加的面积成藏和油气富集的有利条件121:一是小油气柱、中 有机酸溶蚀相,是大面积浅水三角洲前缘带砂体内形低压力系统降低了成藏条件要求,是岩性圈闭大面积 成有效储集层的两个主要“相控”因素21。松辽盆地白成藏的基础;二是陆相沉积横向多变保证了大面积发 垩系储集层为典型大面积薄互层砂岩,原始储集空间育岩性圈闭,且在平缓的构造背景下,大面积浅水三角 占主要地位,有利储集层一般分布于砂地比为20%~洲体系形成弥散状广泛分布的岩性圈闭和成岩圈闭 40%的三角洲前缘带内。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三是大型浅水三角洲体系中低孔渗砂岩成藏和保存条 组三角洲前缘带则普遍发育大面积厚层砂岩,成岩作件好,能够形成自生自储油气聚集,并能形成由大规模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塔里木盆地塔中台缘带已获探明油气当量近亿 吨 ,新增区带资源量 13 亿 t 以上 ,实现了塔里木盆地碳 酸盐岩勘探从勘探大构造油气藏向勘探大面积岩性地 层油气藏的勘探思路的重大转变。 3 创建了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 积成藏地质理论 3. 1 大型坳陷浅水三角洲前缘带砂体大面积分布成因 3. 1. 1 陆相坳陷型盆地大型浅水三角洲体系的形成机 理和沉积模式 陆相坳陷型盆地浅水三角洲体系沉积规模大 ,分 布面积可达 1 万~5 万 km 2 ,可与海陆交互相三角洲媲 美 ,显著区别于陆相断陷型盆地内发育的小型三角洲 体系。坳陷型盆地演化过程中 ,盆外隆起持续抬升 ,水 系发育 ,物源供给充足 ;盆内稳定沉降 ,古地形宽缓 ,湖 泊收缩扩张波及范围广 ,水体总体较浅 ,有利于入湖河 流携带碎屑物长距离进入湖盆腹部 ,广泛发育大规模、 各种形态的砂体 ,形成中国特有的大面积分布的河控 型浅水三角洲体系。浅水三角洲沉积相可划分为三角 洲平原、内前缘、外前缘和前三角洲 4 个亚相 ,其中三 角洲内前缘亚相展布宽广 ,大面积砂岩、泥岩互层沉 积 ,是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最有利相带。 3. 1. 2 大型浅水三角洲前缘带主要储集体以大面积分 布的分流河道砂岩为主 与经典三角洲不同 ,中国坳陷型盆地大型浅水三 角洲前缘带储集体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为主 ,河口坝、席 状砂不发育。其成因机制主要有两点 :一是宽浅湖区 相对低可容空间条件有利于浅水三角洲砂体的横向迁 移与纵向推进 ,形成呈鸟足状展布的水下分流河道砂 体 ;二是坳陷型湖泊周期性扩张与收缩 ,前缘带不同时 期形成的分流河道砂体在平面叠置连片。主干分支河 道砂岩叠置区的储集层厚度较大、横向连续分布 ,如鄂 尔多斯盆地延长组 ;非主干分支河道砂岩叠置区的砂 岩与泥岩纵向呈薄互层分布 ,如松辽盆地扶杨油层与 葡萄花油层。 3. 1. 3 前缘带有效储集层具有受原始沉积微相和溶蚀 成岩相两种“相控”特征 高能叠加的分流河道微相以及在此基础上叠加的 有机酸溶蚀相 ,是大面积浅水三角洲前缘带砂体内形 成有效储集层的两个主要“相控”因素[22 ] 。松辽盆地白 垩系储集层为典型大面积薄互层砂岩 ,原始储集空间 占主要地位 ,有利储集层一般分布于砂地比为 20 %~ 40 %的三角洲前缘带内。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 组三角洲前缘带则普遍发育大面积厚层砂岩 ,成岩作 用强 ,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对形成有效储集层起关键 作用[20 ] 。延伸入湖盆中心的分流河道砂岩或层序界面 上覆侵蚀河谷充填的分流河道砂体对湖盆中心有机酸 流体具备沟通作用 ,形成溶蚀程度最高的有效储集体。 次生溶蚀作用形成的大面积分布的有效储集层具有 “厚砂层薄储集层”的特点 ,成岩作用形成的成岩圈闭 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砂地比大于 50 %的三角洲前缘带 内 ,储油气层厚度与砂层厚度比值约为 30 %。 3. 2 三角洲前缘带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机理 3. 2. 1 陆相坳陷湖盆平缓古地理环境在湖侵期有利于 形成大面积优质烃源岩 陆相坳陷型湖盆之所以具备大面积成藏的有利条 件 ,首先是其湖侵期发育大面积广覆式烃源岩 ,如松辽 盆地中浅层、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四川盆地须家河组 烃源岩面积分别达 10 万 km 2 、8 万 km 2和 4. 5 万 km 2 , 具备大面积生烃和成藏的资源基础 ;二是平缓古地貌 环境下形成的三角洲生、储油层系大面积间互接触 ,源 储配置关系有利 ,为三角洲前缘带大面积成藏提供了 有利的资源基础。 3. 2. 2 陆相坳陷浅水湖盆水下分流河道有利于大面积 岩性圈闭的发育 陆相坳陷型浅水湖盆沉积横向多变 ,有利于大面 积岩性圈闭的发育 ,其成因机制主要是沉积过程中砂 岩和泥岩在空间的变化和有效组合而形成圈闭。三角 洲前缘带是大面积薄互层砂泥岩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 部位 ,形成岩性圈闭的有利条件一是三角洲前缘带纵 向砂泥岩间互、横向砂泥岩交互 ,前端被湖相泥岩围 限 ,具备有利于岩性圈闭发育带形成的沉积背景 ;二是 浅水三角洲前缘以大面积分布的分流河道砂岩为主 , 各分流河道砂体之间被分流间湾泥岩封隔 ,构成侧向 封堵 ;三是沿分流河道砂体的走向方向 ,被断层或局部 构造封隔或遮挡而形成圈闭。松辽盆地上白垩统中部 成藏组合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层和下部组合扶杨 油层岩性圈闭主要分布于三角洲前缘带中。 3. 2. 3 小油气柱与中低压力系统有利于三角洲前缘带 大面积成藏 大型浅水三角洲具备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大 面积成藏和油气富集的有利条件[23 ] :一是小油气柱、中 低压力系统降低了成藏条件要求 ,是岩性圈闭大面积 成藏的基础 ;二是陆相沉积横向多变保证了大面积发 育岩性圈闭 ,且在平缓的构造背景下 ,大面积浅水三角 洲体系形成弥散状广泛分布的岩性圈闭和成岩圈闭 ; 三是大型浅水三角洲体系中低孔渗砂岩成藏和保存条 件好 ,能够形成自生自储油气聚集 ,并能形成由大规模 662 石油勘探与开发 ·油气勘探 Vol. 34 No. 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