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 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待到山花烂漫时 2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花之君子者也 22.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23.【甲】文用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 等 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 24.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 参考答案: 1.晋代(东晋).陶渊明 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⑤同“邀”邀请⑧惊讶,惊奇 3.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4.(1)咸(皆)(2)延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6.(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2)(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4)(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5)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7.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 美的地方 8.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 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9.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 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 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 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10.“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 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 春来报。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待.到山花烂漫时 21.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莲,花之君子者也。 22.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2 分) 23.【甲】文用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 、 等 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 分) 24.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 分) 参考答案: 一、 1.晋代(东晋).陶渊明 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5 同“邀”邀请 ○6 惊讶,惊奇 3.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4.(1)咸(皆)(2)延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2)(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4)(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5)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7.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 美的地方。 8.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 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9.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 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 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 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10.“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 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