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力量。如今的他们在想些什么?最近,我们对北京、天津、重庆、沈阳四个城市的中学生(男 38名,女57名)做了一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试图从其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情感:丰富细腻的自我封闭 一些小问题首先引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如果你的朋友提议做一件你认为不妥的事,你 的态度会是什么?回答“不去做,也劝他不做”或“不去做,但不反对他做”的分别占48%和 37%,答“情愿去做”的只有4%。如果你周围的人都赞成或反对一件事,你的态度是什么?答 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占总人数的92%。乍一看,现在的中学生显出一种冷静,而和其他一 些小故事联系起来,你就会发现他们是保持着自己的个性,这种努力显现出前几代人从未有 过的执著。北京80中为同学制作校服,征求上来的学生意见让老师大吃一惊:“我们要穿黑 色中山装”,理由是“因为现在没人穿了”。北京日坛中学的学生徐昊曾对我们说:“你要有概 括中学生特色的想法你就错了。每个人的爱好、处事方法都迥然不同,谁也没法了解谁,谁 也没法改变谁。”于是,对个性的追求成了中学生的主流,这种内心独立性的增加使人感到 他们心态中的多层次与少秩序。比如,问卷中问到选择朋友的标准,大部分答案的比例不相 上下:性格相似占23%,兴趣相同占29%,对自己有帮助占27%。而要求朋友与自己“看法 致”的则明显少于其他各项,仅占15%回答“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35%的人选择了“被 欺骗”’,31%的人选择了“被轻视”。而在“最大的苦恼”这一题下,选择最多的则是“没有知心 朋友”。有了委屈先向谁诉说?半数人选择“朋友”,42%的人“自己独自忍受”,一位男生还在 卷上批了一句:“没有值得诉说的人!”在对家长最大的希望中,76%的人要求家长给予自己 “感情上的理解”。一方面承认自己不要求别人与自己一致,另一方面又要求别人的理解,这 便是中学生们忍受的矛盾与痛苦,也是他们最大的心灵特征 选择:多样化的缤纷世界 学生的个性与独立性为什么没有支点我们设计了两道题:“你对家长的最大希望”和“做 一个好老师的标准”。这两道题可以选择不惟一的答案。其中要求最多的是“理解”。谁是“不 理解”这条鸿沟的挖掘者呢?调查表明:63%的被调査者写课外作业的时间是每天1小时以上, 而半数以上的人课外活动时间每天却在1小时以下,甚至没有。他们课外活动的最主要形式 是“和朋友出去玩(又是朋友!)体育活动”和“看电视”,甚至仅是“做做家务”。去年暑假,上 海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开辟的“中学生热线电话”接到了579人次的电话,比例最大的是倾诉 学习、考试、升学的问题(138人次)。有学生把升学称做“走向痛苦的深渊”。一位高二男生 说:“学校逼,家长压,弄得我昏头转向,情绪紧张,精神振作不起来,如果学习成绩不好 不知怎么做人。”一位高二女生这么形容她的家:“妈妈老是板着脸,爸爸又是一声不吭,家 里好像是一个冰窖,父母与我交谈的惟一内容就是学习,好像除了学习以外,我什么也不该 去想,不该去做。”为了让学生更加专心学习,一些父母师长的做法则更过分:私拆信件、 偷看日记、没收撕毁课外书籍、禁止与异性交往。在问卷上,有的学生希望家长对自己不闻 不问,认为“这样更好些”。另一位高三学生则表示:“中学是我所经历的最讨厌的人生阶段。 既然学校与家庭无法满足他们,他们只好自己去扒开帷幕,以他们特有的热情去观察世界, 迎接世界。问卷上,55%的人认为业余爱好“十分重要”,32%的人认为“比较重要”:28%的 人喜欢读“有关人生”的书籍,25%的人爱读“内容好奇”的书。有47%的人最关心的新闻是“有 关政治”的,26%的人承认,对自己产生最大影响的是社会事件。他们看的课外书籍和从事 的课外活动也很丰富,问卷上各个选项的百分比比较平均。一位中学老师告诉我们,他听说 学生爱看琼瑶的书,便也找来几本琼瑶的书看,等他看完琼瑶,学生中又流行起弗洛伊德 当这位老师开始和学生讨论弗洛伊德时,学生们得意地说:“弗洛伊德早过时了,我们现在 正研宄老庄呢。”这位老师叹道:“我永远也赶不上他们。” 成长:一厢情愿的努力追求 有人评价这群世纪末的中学生没有责任感和道德观,追求享受,是“垮掉的一代”。看看力量。如今的他们在想些什么?最近,我们对北京、天津、重庆、沈阳四个城市的中学生(男 38 名,女 57 名)做了一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试图从其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情感:丰富细腻的自我封闭 一些小问题首先引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如果你的朋友提议做一件你认为不妥的事,你 的态度会是什么? 回答“不去做,也劝他不做”或“不去做,但不反对他做”的分别占 48%和 37%,答“情愿去做”的只有 4%。如果你周围的人都赞成或反对一件事,你的态度是什么?答 “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占总人数的 92%。乍一看,现在的中学生显出一种冷静,而和其他一 些小故事联系起来,你就会发现他们是保持着自己的个性,这种努力显现出前几代人从未有 过的执著。北京 80 中为同学制作校服,征求上来的学生意见让老师大吃一惊:“我们要穿黑 色中山装”,理由是“因为现在没人穿了”。北京日坛中学的学生徐昊曾对我们说:“你要有概 括中学生特色的想法你就错了。每个人的爱好、处事方法都迥然不同,谁也没法了解谁,谁 也没法改变谁。” 于是,对个性的追求成了中学生的主流,这种内心独立性的增加使人感到 他们心态中的多层次与少秩序。比如,问卷中问到选择朋友的标准,大部分答案的比例不相 上下:性格相似占 23%,兴趣相同占 29%,对自己有帮助占 27%。而要求朋友与自己“看法 一致”的则明显少于其他各项,仅占 15%。回答“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35%的人选择了“被 欺骗”,31%的人选择了“被轻视”。而在“最大的苦恼”这一题下,选择最多的则是“没有知心 朋友”。有了委屈先向谁诉说?半数人选择“朋友”,42%的人“自己独自忍受”,一位男生还在 卷上批了一句:“没有值得诉说的人!” 在对家长最大的希望中,76%的人要求家长给予自己 “感情上的理解”。一方面承认自己不要求别人与自己一致,另一方面又要求别人的理解,这 便是中学生们忍受的矛盾与痛苦,也是他们最大的心灵特征。 选择:多样化的缤纷世界 学生的个性与独立性为什么没有支点?我们设计了两道题:“你对家长的最大希望”和“做 一个好老师的标准”。这两道题可以选择不惟一的答案。其中要求最多的是“理解”。谁是“不 理解”这条鸿沟的挖掘者呢?调查表明:63%的被调查者写课外作业的时间是每天1小时以上, 而半数以上的人课外活动时间每天却在 1 小时以下,甚至没有。他们课外活动的最主要形式 是“和朋友出去玩(又是朋友!)”“体育活动”和“看电视”,甚至仅是“做做家务”。去年暑假,上 海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开辟的“中学生热线电话”接到了 579 人次的电话,比例最大的是倾诉 学习、考试、升学的问题(138 人次)。有学生把升学称做“走向痛苦的深渊”。一位高二男生 说:“学校逼,家长压,弄得我昏头转向,情绪紧张,精神振作不起来,如果学习成绩不好, 不知怎么做人。”一位高二女生这么形容她的家:“妈妈老是板着脸,爸爸又是一声不吭,家 里好像是一个冰窖,父母与我交谈的惟一内容就是学习,好像除了学习以外,我什么也不该 去想,不该去做。”为了让学生更加专心学习,一些父母师长的做法则更过分:私拆信件、 偷看日记、没收撕毁课外书籍、禁止与异性交往。在问卷上,有的学生希望家长对自己不闻 不问,认为“这样更好些”。另一位高三学生则表示:“中学是我所经历的最讨厌的人生阶段。” 既然学校与家庭无法满足他们,他们只好自己去扒开帷幕,以他们特有的热情去观察世界, 迎接世界。问卷上,55%的人认为业余爱好“十分重要”,32%的人认为“比较重要”;28%的 人喜欢读“有关人生”的书籍,25%的人爱读“内容好奇”的书。有 47%的人最关心的新闻是“有 关政治”的,26%的人承认,对自己产生最大影响的是社会事件。他们看的课外书籍和从事 的课外活动也很丰富,问卷上各个选项的百分比比较平均。一位中学老师告诉我们,他听说 学生爱看琼瑶的书,便也找来几本琼瑶的书看,等他看完琼瑶,学生中又流行起弗洛伊德。 当这位老师开始和学生讨论弗洛伊德时,学生们得意地说:“弗洛伊德早过时了,我们现在 正研究老庄呢。”这位老师叹道:“我永远也赶不上他们。” 成长:一厢情愿的努力追求 有人评价这群世纪末的中学生没有责任感和道德观,追求享受,是“垮掉的一代”。看看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