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9世纪60年代,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人对西方列强和西方文明的认识已发生 了显著变化,清王朝乜最终认识到以近代兵器武装起来的西方军队要比中国使用冷 兵器的军队强大得多。当英法等国表示愿意帮助镇压太平天国时,清政府从中央到 地方便都出现了“借兵助剿”的鼓噪。在面临受制于“四夷”的危局时刻,人们想 起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轰轰烈烈地开始了。由 此我们可以看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持清王朝的统治,平内乱、治敌夷。 虽然后期也提出了“求富”的口号,但在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19世纪,任何国家在 国际角逐中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奋斗的目标稍加保守就会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 化为齑粉。 反观日本,1868年的《五条誓文》作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纲领,明确提岀进行 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改革。为尽快建成资本主义强国,1873年底,日本政府迅速 做出调整,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指导方针。而日本 自从开展明治维新开始,就明确提出长远的富有远见和扩张性的奋斗目标,明治天 皇甚至明确宣称明治维新的远期目标是“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这就是 日本梦寐以求、举国一致的富有扩张性侵略性的目标。 (四)改革指导思想的异同 中国的洋务运动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与日本的“和魂洋 才”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巨大的差异。 首先比较“中学为体”和“和魂”。所谓“中学为体”就是以孔孟儒教、纲常伦 理下的封建统治秩序为体。而“和魂”是大和民族的精神。虽然它们都以儒学为基 础,但前者体现了浓厚的封建主义思想,而后者主要是指构成日本传统文化核心的 天皇制度下形成的“忠诚一体”、顽强不屈的“大和魂”这一民族精神。明治维新 指导思想中虽有封建主义的残余,亦提倡忠君爱国,但其主体基调还是资本主义 再来比较“西学为用”和“洋才”。“西用”仅指化学、医学、电学、纺织等自 然科学及“坚船利炮”等物态文化,未涉及西方先进的政治思想、观念等精神文化 及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而“洋才”不仅指物态文化,还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形 式、教育制度等意识形态文化。当时日本的许多学者认为:西方的强大不仅在 于“坚船利炮”,还在于其具有比东方文化更为优良的哲学、思想、政治经济文化 制度等。 由于指导思想的不同,改革也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五)改革内容的异同 改革目标和指导思想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改革内容上的差异。 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可说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它在政治上变原有的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实行“殖产兴业”计划,全面学习西方 先进的工业文明技术,开启了工业化的浪潮;军事上学习世界最先进的军事制度 文化上实行“文明开化”政策,重视发展教育,使社会生活方式欧洲化。而清朝的 洋务运动只讲求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和装备,而拒绝引进 西方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当日本稳步建设民主政治的时候,沉暮的清帝国奉行的 仍然是人治。 改革的背景、目标、指导思想和内容的不同,决定了改革的效果不同。甲午战争 前,日本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经济实力雄厚,军队装备先进,而且民族意识 已经觉醒。而洋务派的改革并不彻底,中国的时代背景也不容许他们彻底。如此,19世纪60年代,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人对西方列强和西方文明的认识已发生 了显著变化,清王朝也最终认识到以近代兵器武装起来的西方军队要比中国使用冷 兵器的军队强大得多。当英法等国表示愿意帮助镇压太平天国时,清政府从中央到 地方便都出现了“借兵助剿”的鼓噪。在面临受制于“四夷”的危局时刻,人们想 起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轰轰烈烈地开始了。由 此我们可以看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持清王朝的统治,平内乱、治敌夷。 虽然后期也提出了“求富”的口号,但在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19世纪,任何国家在 国际角逐中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奋斗的目标稍加保守就会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 化为齑粉。 反观日本,1868年的《五条誓文》作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纲领,明确提出进行 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改革。为尽快建成资本主义强国,1873 年底,日本政府迅速 做出调整,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指导方针。而日本 自从开展明治维新开始,就明确提出长远的富有远见和扩张性的奋斗目标,明治天 皇甚至明确宣称明治维新的远期目标是 “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这就是 日本梦寐以求、举国一致的富有扩张性侵略性的目标。 (四)改革指导思想的异同 中国的洋务运动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与日本的“和魂洋 才”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巨大的差异。 首先比较“中学为体”和“和魂”。所谓“中学为体”就是以孔孟儒教、纲常伦 理下的封建统治秩序为体。而“和魂”是大和民族的精神。虽然它们都以儒学为基 础,但前者体现了浓厚的封建主义思想,而后者主要是指构成日本传统文化核心的 天皇制度下形成的“忠诚一体”、顽强不屈的“大和魂”这一民族精神。明治维新 指导思想中虽有封建主义的残余,亦提倡忠君爱国,但其主体基调还是资本主义 的。 再来比较“西学为用”和“洋才”。“西用”仅指化学、医学、电学、纺织等自 然科学及“坚船利炮”等物态文化,未涉及西方先进的政治思想、观念等精神文化 及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而“洋才”不仅指物态文化,还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形 式、教育制度等意识形态文化。当时日本的许多学者认为:西方的强大不仅在 于“坚船利炮”,还在于其具有比东方文化更为优良的哲学、思想、政治经济文化 制度等。 由于指导思想的不同,改革也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五)改革内容的异同 改革目标和指导思想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改革内容上的差异。 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可说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它在政治上变原有的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实行“殖产兴业”计划,全面学习西方 先进的工业文明技术,开启了工业化的浪潮;军事上学习世界最先进的军事制度; 文化上实行“文明开化”政策,重视发展教育,使社会生活方式欧洲化。而清朝的 洋务运动只讲求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和装备,而拒绝引进 西方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当日本稳步建设民主政治的时候,沉暮的清帝国奉行的 仍然是人治。 改革的背景、目标、指导思想和内容的不同,决定了改革的效果不同。甲午战争 前,日本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经济实力雄厚,军队装备先进,而且民族意识 已经觉醒。而洋务派的改革并不彻底,中国的时代背景也不容许他们彻底。如此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