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乐府诗:继承汉魏古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采用乐府诗体来反映时事,但却不沿用古乐府 的题目和题材,从而在继承汉魏乐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使乐府诗的创作有了新发展、开辟了 新途径。如《三吏》、《三别》。 律诗:七言律大家。数量上:151篇,是初、盛唐之和。内容上: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 活,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 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风、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艺术技巧上:在用字、造句、属对、调声、谋篇、运笔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大 胆的革新,充分发挥了律诗体式的美学特长。 三、朗诵杜甫《登楼》 四、《登楼》分析 (一)题解 这首诗是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己是第五 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爆发: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长安、立傀 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 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 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二)诗歌分析 1、串讲诗歌: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 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 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 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领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 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 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 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字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 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 民的无限心事。乐府诗:继承汉魏古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采用乐府诗体来反映时事,但却不沿用古乐府 的题目和题材,从而在继承汉魏乐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使乐府诗的创作有了新发展、开辟了 新途径。 如《三吏》、《三别》。 律诗:七言律大家。数量上:151 篇,是初、盛唐之和。内容上: 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 活,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 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风、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艺术技巧上:在用字、造句、属对、调声、谋篇、运笔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大 胆的革新,充分发挥了律诗体式的美学特长。 三、 朗诵杜甫《登楼》 四、《登楼》分析 (一)题解 这首诗是 764 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 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爆发;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长安、立傀 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 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 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二)诗歌分析 1、串讲诗歌: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 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 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 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 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 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 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 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 民的无限心事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