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一讲《登楼》》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疏通诗歌文意,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2.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并了解杜 甫诗歌风格和特点。3.诵读、体味、欣赏。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2.赏析艺术技巧。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2.使用品读 法把握主旨。3.划块赏析。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用李白的诗歌《戏赠杜甫》导入。 “饭颗庄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做诗苦。” 二、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712一一770),字子美,自称杜陵野老。生于今河南巩县瑶湾村一个“奉儒守官” 的家庭。十三世祖杜预为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为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杜闲曾为究州司马、 奉天令。杜甫自幼好学。他《壮游》一诗曾说自己“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 有作成一囊。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一)经历:一生分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35岁之前) 开元十九年(731),开始了漫游活动。漫游前后共三次,历时十年。第一次出游至吴越, 游览了江南许多秀丽的山川。其《壮游》诗曾写道:“东下姑苏台,已俱浮海航。至今有遗恨, 不得穷扶桑。”第二次漫游:在开元二十三年他由江南回洛阳参加了科举考试,未第,后漫游。 齐、赵(今河南、山东、河北)一带,《壮游》诗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
标题:《第一讲 《登楼》》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疏通诗歌文意,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2.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并了解杜 甫诗歌风格和特点。3.诵读、体味、欣赏。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2.赏析艺术技巧。3 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2.使用品读 法把握主旨。3.划块赏析。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教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用李白的诗歌《戏赠杜甫》导入。 “饭颗庄头逢杜甫, 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做诗苦。” 二、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野老。生于今河南巩县瑶湾村一个“奉儒守官” 的家庭。十三世祖杜预为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为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杜闲曾为兖州司马、 奉天令。杜甫自幼好学。他《壮游》一诗曾说自己“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 有作成一囊。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一)经历:一生分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35 岁之前) 开元十九年(731),开始了漫游活动。漫游前后共三次,历时十年。第一次出游至吴越, 游览了江南许多秀丽的山川。其《壮游》诗曾写道:“东下姑苏台,已俱浮海航。至今有遗恨, 不得穷扶桑。”第二次漫游:在开元二十三年他由江南回洛阳参加了科举考试,未第,后漫游。 齐、赵(今河南、山东、河北)一带,《壮游》诗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
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青云冈。”天宝三载(744),他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识, 二人一见如故,同游梁、宋,是为第三次漫游。此次漫游的还有诗人高适,三人情趣相投,一 起登高怀古,饮酒赋诗,郊游狩猎,访道寻幽。 2、困守长安时期(35岁一一44岁) 天宝五载,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京都长安。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说:“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灸,到处潜悲辛。” “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饥饿动即向一旬,弊衣何啻悬百结。”(《投简 咸、华两县诸子》)“虐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z小),肉黄皮皱 命如线。“天宝十四载十月,困守长安十年,才被任命为河西尉,杜甫未接受,旋改为右卫率 府兵曹参军,这是一个掌管兵甲器仗和门禁锁钥的正八品下的小官。 3、陷贼为官时期(45一一48岁) 乱发后,杜甫带着家小由奉先往白水,又由白水向陕北流亡。“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 椽。"李亨在灵武继位,只身投奔灵武,途中为叛军所获,被押解长安。至德二载,逃归风翔 肃宗行在,“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五月,被任命为左拾遗,闰八月,特许杜甫回家探亲, 十一月杜甫回长安,仍任左拾遗,后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4、漂泊西南时期(48岁一59岁) 在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建设了草堂,在他的诗歌中对这段生活有描述:《卜居》:“浣花 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客至》“舍南舍北皆春 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同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负薪行》《蜀相》《武侯庙》《八阵图》《登高》 (二)诗歌创作 杜甫存诗1400余篇,仅次于白居易。诗内容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主要有反映安史之乱 前后社会生活、反映个人经历和人生忧患等。其诗歌由于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历史的 广阔性、形象性:历史的深刻性:历史的预见性被称为诗史”。 杜甫是个众体兼长的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无不运用自如,尤其古体和律体 为佳
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青云冈。”天宝三载(744),他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识, 二人一见如故,同游梁、宋,是为第三次漫游。此次漫游的还有诗人高适,三人情趣相投,一 起登高怀古,饮酒赋诗,郊游狩猎,访道寻幽。 2、困守长安时期(35 岁——44 岁) 天宝五载,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京都长安。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说: “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灸,到处潜悲辛。” “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饥饿动即向一旬,弊衣何啻悬百结。”(《投简 咸、华两县诸子》)“虐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zhī),肉黄皮皱 命如线。”天宝十四载十月,困守长安十年,才被任命为河西尉,杜甫未接受,旋改为右卫率 府兵曹参军,这是一个掌管兵甲器仗和门禁锁钥的正八品下的小官。 3、陷贼为官时期(45——48 岁) 乱发后,杜甫带着家小由奉先往白水,又由白水向陕北流亡。“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 椽。”李亨在灵武继位,只身投奔灵武,途中为叛军所获,被押解长安。至德二载,逃归风翔 肃宗行在,“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五月,被任命为左拾遗,闰八月,特许杜甫回家探亲, 十一月杜甫回长安,仍任左拾遗,后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4、漂泊西南时期(48 岁—59 岁) 在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建设了草堂,在他的诗歌中对这段生活有描述:《卜居》:“浣花 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客至》“舍南舍北皆春 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同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负薪行》《蜀相》《武侯庙》《八阵图》《登高 》 (二)诗歌创作 杜甫存诗 1400 余篇,仅次于白居易。诗内容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主要有反映安史之乱 前后社会生活、反映个人经历和人生忧患等。其诗歌由于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历史的 广阔性、形象性;历史的深刻性;历史的预见性被称为“诗史”。 杜甫是个众体兼长的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无不运用自如,尤其古体和律体 为佳
乐府诗:继承汉魏古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采用乐府诗体来反映时事,但却不沿用古乐府 的题目和题材,从而在继承汉魏乐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使乐府诗的创作有了新发展、开辟了 新途径。如《三吏》、《三别》。 律诗:七言律大家。数量上:151篇,是初、盛唐之和。内容上: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 活,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 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风、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艺术技巧上:在用字、造句、属对、调声、谋篇、运笔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大 胆的革新,充分发挥了律诗体式的美学特长。 三、朗诵杜甫《登楼》 四、《登楼》分析 (一)题解 这首诗是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己是第五 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爆发: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长安、立傀 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 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 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二)诗歌分析 1、串讲诗歌: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 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 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 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领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 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 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 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字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 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 民的无限心事
乐府诗:继承汉魏古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采用乐府诗体来反映时事,但却不沿用古乐府 的题目和题材,从而在继承汉魏乐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使乐府诗的创作有了新发展、开辟了 新途径。 如《三吏》、《三别》。 律诗:七言律大家。数量上:151 篇,是初、盛唐之和。内容上: 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 活,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 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风、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艺术技巧上:在用字、造句、属对、调声、谋篇、运笔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大 胆的革新,充分发挥了律诗体式的美学特长。 三、 朗诵杜甫《登楼》 四、《登楼》分析 (一)题解 这首诗是 764 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 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爆发;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长安、立傀 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 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 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二)诗歌分析 1、串讲诗歌: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 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 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 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 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 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 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 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 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 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 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 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 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 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 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仁立楼头,徘 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 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竞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 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 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 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 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2、艺术特色: 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锤炼字句。首 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 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 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 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 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 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 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 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 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跳,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 明诗人徜徉时间己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 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 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 极高。沈德潜推崇杜甫的诗歌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 卷十三)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 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 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 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 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 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 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 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 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 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 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 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 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2、艺术特色: 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锤炼字句。首 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 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 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 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 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 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 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 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 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 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 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 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 极高。沈德潜推崇杜甫的诗歌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 卷十三)
【课后练习】 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2.背诵本诗。 3,课外阅读杜甫诗歌《秋兴八首》
【课后练习】 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2.背诵本诗。 3.课外阅读杜甫诗歌《秋兴八首》
标题:《第二讲《隋宫》》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疏通诗歌文意,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2.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并了解李 商隐诗歌风格和特点。3诵读、体味、欣赏。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2.赏析艺术技巧。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2.使用品读 法把握主旨。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清·吴乔《围炉诗话》“于李杜韩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惟李义山一人。”李商隐 的诗歌: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李”:骈体文与段成式、温庭 筠合称:“三十六体”。周汝昌有言:“玉溪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 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 二、作者简介: (一)李商隐生平个性。 李商隐(812一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25 岁中进士。少年得志,却长期沉沦下僚,一生为寄人篱下的文墨小吏。有《李义山诗集》。 时代背景:唐朝势微,走向没落。地方势力不断扩大,宦官专权日益加重,朋党斗争加 剧发生。回鹘、党项等少数民族经常侵扰边疆。文宗大和九年,宰相李训等谋诛宦官事败, 还发生了一场流血事件的“甘露之变”。武宗在位期间,大唐政治中心地竞被公开割据。宣宗后 期,各地镇将杀害主帅而占据一方,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此伏彼起。李商隐死后不久,终于爆 发了浙东“裘甫起义”,揭开了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家庭背景:孤寡家世,衰落家族。曾祖父李叔恒,未到30岁溘然长逝,曾祖母卢氏夫人 担负起教育其子李俌的责任。祖父李俌曾做了邢州录事参军的官职,却因病早逝。李商隐时年
标题:《第二讲 《隋宫》》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疏通诗歌文意,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2.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并了解李 商隐诗歌风格和特点。3.诵读、体味、欣赏。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2.赏析艺术技巧。3 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2.使用品读 法把握主旨。 【教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清·吴乔《围炉诗话》“于李杜韩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惟李义山一人。” 李商隐 的诗歌: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 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李”;骈体文与段成式、温庭 筠 合称:“三十六体”。 周汝昌有言:“玉溪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 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 二、作者简介: (一)李商隐生平个性。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25 岁中进士。少年得志,却长期沉沦下僚,一生为寄人篱下的文墨小吏。有《李义山诗集》。 时代背景:唐朝势微,走向没落。 地方势力不断扩大,宦官专权日益加重,朋党斗争加 剧发生。 回鹘、党项等少数民族经常侵扰边疆。 文宗大和九年,宰相李训等谋诛宦官事败, 还发生了一场流血事件的“甘露之变”。 武宗在位期间,大唐政治中心地竟被公开割据。 宣宗后 期,各地镇将杀害主帅而占据一方,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此伏彼起。 李商隐死后不久,终于爆 发了浙东 “裘甫起义”,揭开了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家庭背景:孤寡家世,衰落家族。 曾祖父李叔恒,未到 30 岁溘然长逝,曾祖母卢氏夫人 担负起教育其子李俌的责任。祖父李俌曾做了邢州录事参军的官职,却因病早逝。李商隐时年
3岁。曾老夫人含悲担负起抚育孤孙李嗣的重担。10年后,曾老夫人寿殁,李嗣还小。李嗣 长大后,得殿中侍御史衔后,死于江南任职之时,撒下妻子,10岁的李商隐,及其姐弟。李 商隐母子,费力将李嗣与曾祖母的灵柩运回原籍安葬。李商隐的一位姐姐未婚早逝,另位姐 姐嫁后因故被遣回娘家,十九岁即郁郁去世。 生命历程:生时凄凉,活时坎坷。5岁,诵经书。劝奋读书。7岁,弄笔砚。他跟随堂叔 学古文,能写一手好看漂亮的毛笔字。10岁,父殁在外,随母还乡,贫苦过日子。16岁,擅 长古文而得名。17岁,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令孤 楚亲自授以今体(骈体文)章奏之学,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20 岁,大和六年(832年),令狐楚调任京职,李商隐离太原返乡,入王屋山和玉阳山之东峰学 道。23岁,在玉阳山学道期间,与女道士宋华阳有了恋情,后因事发,被迫下山。25岁,开 成二年(837年),在赴科场途中,得识柳枝姑娘,但良缘错过。考试间,得令狐綯(令孤楚 之子,后来做了丞相)推荐,而得中进士。及第后,他一度入令狐楚之幕。楚死后,受泾原节 度使王茂元之邀当文职。26藏,開成三年(838),就婚王茂元之女。当时朝中“牛李党争”尖 锐,(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被人视为李党)。李商隐本是令狐楚门生,却与王氏结亲,引起 令狐絢等人不满,被攻击“背恩”、“无行”。次年他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先己录取,后被刷落, 理由是“此人不堪”,可能就与此有关。27岁,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出仕秘书省,为校 书郎,不久调弘农尉,因触忤上司,怒而辞职。30岁,会昌二年(842年),他再应书判拔 萃科试,被授秘书省正字,但很快因母丧去职。服丧期满,重入秘书省。不久唐武宗死,宣宗 即位,牛党得势,李党纷纷被贬逐。李商隐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远赴桂林,任掌书记之职, 结束了京师的生活。李商隐最后十二三年,全部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度过。他三次离家远游去 做幕僚,三位府主对他都很器重,官职有所升迁,但始终只是书记之用。其间也曾在长安任京 兆府掾曹、太学博士等,为时都不久。36岁,(848年),婚后10年,李商隐夫人逝世。44 岁,大中十年(856年),他随柳仲郢离开梓州回到长安,不久被荐为盐铁推官,出巡江东。 在这次游历中,他写了一些以七言律、绝句为主体的无题诗和咏史诗,形成他创作活动的最后 一个高潮。46岁,大中十二年(858年),李商隐因病退职,还乡而逝。李商隐只出来社会 谋事后,总共十居幕府,地域遍及东西南北,长期过着辗转漂泊,与家人远离的生活,使他时 时有命运不由自主和天涯羁泊,孤单寂寞之感。 爱情之路:三段恋情,刻骨铭心。23岁,李商隐在河南玉阳山之东峰学道。而玉阳山之 西峰的灵都观里,有一位姓宋名华阳的女道士,她本是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来修道。宋 姑娘年轻貌美,因和李商隐常两峰之间的来往,很快就双双坠入情网了。当然,这种偷欢是不
3 岁。曾老夫人含悲担负起抚育孤孙李嗣的重担。 10 年后,曾老夫人寿殁,李嗣还小。李嗣 长大后,得殿中侍御史衔后,死于江南任职之时,撇下妻子,10 岁的李商隐,及其姐弟。 李 商隐母子,费力将李嗣与曾祖母的灵柩运回原籍安葬。 李商隐的一位姐姐未婚早逝,另位姐 姐嫁后因故被遣回娘家,十九岁即郁郁去世。 生命历程:生时凄凉,活时坎坷。5 岁,诵经书。劝奋读书。 7 岁,弄笔砚。他跟随堂叔 学古文,能写一手好看漂亮的毛笔字。10 岁,父殁在外,随母还乡,贫苦过日子。 16 岁,擅 长古文而得名。 17 岁,大和三年(829 年),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令狐 楚亲自授以今体(骈体文)章奏之学,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20 岁,大和六年(832 年),令狐楚调任京职,李商隐离太原返乡,入王屋山和玉阳山之东峰学 道。23 岁,在玉阳山学道期间,与女道士宋华阳有了恋情,后因事发,被迫下山。 25 岁,开 成二年(837 年),在赴科场途中,得识柳枝姑娘,但良缘错过。考试间,得令狐綯(令狐楚 之子,后来做了丞相)推荐,而得中进士。及第后,他一度入令狐楚之幕。楚死后,受泾原节 度使王茂元之邀当文职。26 歲,開成三年(838),就婚王茂元之女。当时朝中“牛李党争”尖 锐,(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被人视为李党)。李商隐本是令狐楚门生,却与王氏结亲,引起 令狐綯等人不满,被攻击“背恩”、“无行”。次年他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先已录取,后被刷落, 理由是“此人不堪”,可能就与此有关。 27 岁,开成四年(839 年),李商隐出仕秘书省,为校 书郎,不久调弘农尉,因触忤上司,怒而辞职。 30 岁,会昌二年(842 年),他再应书判拔 萃科试,被授秘书省正字,但很快因母丧去职。服丧期满,重入秘书省。不久唐武宗死,宣宗 即位,牛党得势,李党纷纷被贬逐。李商隐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远赴桂林,任掌书记之职, 结束了京师的生活。 李商隐最后十二三年,全部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度过。他三次离家远游去 做幕僚,三位府主对他都很器重,官职有所升迁,但始终只是书记之用。其间也曾在长安任京 兆府掾曹、太学博士等,为时都不久。36 岁,(848 年),婚后 10 年,李商隐夫人逝世。44 岁,大中十年(856 年),他随柳仲郢离开梓州回到长安,不久被荐为盐铁推官,出巡江东。 在这次游历中,他写了一些以七言律、绝句为主体的无题诗和咏史诗,形成他创作活动的最后 一个高潮。 46 岁,大中十二年(858 年),李商隐因病退职,还乡而逝。 李商隐只出来社会 谋事后,总共十居幕府,地域遍及东西南北,长期过着辗转漂泊,与家人远离的生活,使他时 时有命运不由自主和天涯羁泊,孤单寂寞之感。 爱情之路:三段恋情,刻骨铭心。 23 岁,李商隐在河南玉阳山之东峰学道。而玉阳山之 西峰的灵都观里,有一位姓宋名华阳的女道士,她本是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来修道。宋 姑娘年轻貌美,因和李商隐常两峰之间的来往,很快就双双坠入情网了。当然,这种偷欢是不
容于礼教和清规的。后因女的怀孕了后,男的被逐下山,女的被遣返回宫。自李商隐和宋女道 士分开后不久,就和一干人等上京赶考,宿在洛阳西郊堂兄李让山之家,时邻居有一位17岁 的柳枝姑娘因仰慕其才情,约了李商隐相会,恰巧李商隐因朋友的恶作剧而负了约,而错过了 良缘。后来李商隐从堂兄来访中得知柳枝父亲本是一富商,因海难而死。自李负了约后,被某 位长官娶为妾了。李商隐感伤不已,作《柳枝五首》。自入幕泾原节使王茂元的当职后,就与 主人幼女成婚,李夫人出身娇贵,却愿与夫君清贫度日,尤其王茂元死后,生活更艰辛,加上 李商隐又任职远方,相聚之日无多,李夫人仍无悔无怨,至死不渝。“相见时难别亦难”,就是 说明他们夫妻当时的情况。 (二)李商隐的思想 李商隐兼有儒佛道成分。其童年受业于恪守儒道的堂叔。后于玉阳山学道,晚年借佛理 解脱烦恼。有“匡国”之心,也有“打钟扫地”之想。文学思想尤有反传统倾向。重视自身的价值 与创造。 (三)诗歌内容 1、政治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2、咏史抒怀诗:《安定城楼》《隋宫》3、咏物诗: 《流莺》《蝉》4、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锦瑟》 (四)诗歌艺术特色 一是主观化倾向。二是“凄艳浑融”的风格。三是善用典故。四是构思缜密,对仗精工,语 言清丽。 三、《隋宫》朗读 四、《隋宫》赏析 此诗以隋亡为历史教训,对隋炀帝劳民伤财,以供个人玩乐而招致灭亡,大加讽刺。《隋 宫》,是作者游江淮时,目睹南朝和隋宫故址,有感而作。这一首写隋炀帝为了寻欢作乐,无 休止地出外巡游,奢侈昏庸,开凿运河,建造行宫,劳民伤财,终于为自己制造了亡国的条件, 成了和陈后主一样的亡国之君。讽古是为喻今,诗人把隋炀帝当作历史上以荒淫奢华著称的暴 君的典型,来告诚晚唐的那些荒淫腐朽、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李商隐以“紫泉宫”来代喻长安,以少见的芜城别名 取代了人人耳熟能详的扬州、广陵、江都来立说,在视觉上给我们一种很鲜明的二元对立联想。 紫色斑烂醒目的色彩,唐代的官阶制度中,一品到三品服紫,所以紫色也是华贵的一种政治色 彩。以紫泉宫代喻长安,京畿便不可一世地具体化了。而后“锁烟霞”三字,却又为京畿缀上了
容于礼教和清规的。后因女的怀孕了后,男的被逐下山,女的被遣返回宫。自李商隐和宋女道 士分开后不久,就和一干人等上京赶考,宿在洛阳西郊堂兄李让山之家,时邻居有一位 17 岁 的柳枝姑娘因仰慕其才情,约了李商隐相会,恰巧李商隐因朋友的恶作剧而负了约,而错过了 良缘。后来李商隐从堂兄来访中得知柳枝父亲本是一富商,因海难而死。自李负了约后,被某 位长官娶为妾了。李商隐感伤不已,作《柳枝五首》。自入幕泾原节使王茂元的当职后,就与 主人幼女成婚,李夫人出身娇贵,却愿与夫君清贫度日,尤其王茂元死后,生活更艰辛,加上 李商隐又任职远方,相聚之日无多,李夫人仍无悔无怨,至死不渝。 “相见时难别亦难” ,就是 说明他们夫妻当时的情况。 (二)李商隐的思想 李商隐兼有儒佛道成分。其童年受业于恪守儒道的堂叔。后于玉阳山学道, 晚年借佛理 解脱烦恼。有“匡国” 之心,也有“打钟扫地”之想。文学思想尤有反传统倾向。重视自身的价值 与创造。 (三)诗歌内容 1、政治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2、咏史抒怀诗:《安定城楼》《隋宫》3、咏物诗: 《流莺》《蝉》4、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锦瑟》 (四)诗歌艺术特色 一是主观化倾向。 二是“凄艳浑融”的风格。三是善用典故。四是构思缜密,对仗精工,语 言清丽。 三、《隋宫》朗读 四、《隋宫》赏析 此诗以隋亡为历史教训,对隋炀帝劳民伤财,以供个人玩乐而招致灭亡,大加讽刺。《隋 宫》,是作者游江淮时,目睹南朝和隋宫故址,有感而作。这一首写隋炀帝为了寻欢作乐,无 休止地出外巡游,奢侈昏庸,开凿运河,建造行宫,劳民伤财,终于为自己制造了亡国的条件, 成了和陈后主一样的亡国之君。讽古是为喻今,诗人把隋炀帝当作历史上以荒淫奢华著称的暴 君的典型,来告诫晚唐的那些荒淫腐朽、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李商隐以“紫泉宫”来代喻长安,以少见的芜城别名 取代了人人耳熟能详的扬州、广陵、江都来立说,在视觉上给我们一种很鲜明的二元对立联想。 紫色斑烂醒目的色彩,唐代的官阶制度中,一品到三品服紫,所以紫色也是华贵的一种政治色 彩。以紫泉宫代喻长安,京畿便不可一世地具体化了。而后“锁烟霞”三字,却又为京畿缀上了
一层迷蒙的烟雾,我们的视野模糊了,紫泉宫似乎若隐若现。“芜城”单就字面上看,予我一种 荒凉如废墟的视感。一国之心脏要地被重重烟霞围锁,而隋炀帝却欲以“芜城”作为“帝家”,讽 其不智之讪意跃然现目,不待只字片语,我们具体可感。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玉玺是皇帝专用的玉印,所以被视为政权的象征。 “归日角”则意味神器之权柄流转至唐高祖李渊手中,《旧唐书·唐俭传》载:“太宗白高祖,及 召人,密访时事,俭曰明公日角龙庭,李氏又在图牒,天下属望,指麾可取。则汤、武之 业不远'。“日角”,古代相术以为其乃帝王之相。故唐高祖获得玉玺,似乎是不可抗拒的既定 之命,天命所归,让他终结了“锦帆到天涯”的荒淫灾祸。《开河记》:“帝自洛阳迁驾大梁,诏 江淮诸舟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连 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锦帆”实喻隋炀帝荒淫无止的游乐,所到之处,横征民财,而 天犹可怜,“玉玺归日角”"遏止了“锦帆到天涯”的可能性。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书·炀帝纪》所载:“大业十二年五月,上于景 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偏岩谷。"如今有但有蓠蓠腐草,而不见萤火, 义山单以一片荒烟蔓草的景象,深刻沈绝地讽刺隋炀帝之恶极,使美奂江山沦为一片废墟。巧 妙的今昔对比,亦写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慨来。《隋书食货志》云:“炀帝开渠, 引谷,洛水,自苑西入,而东注于洛。又自板渚引河,达于淮海,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 以柳。”当年全倾民力的一千三百里隋堤杨柳,而今却只是在杨柳荫中,黄昏时节听到粗嘎聒 噪的声声鸦啼。一切盛况灰飞湮灭,至今荒凉败破,谁还望得见当年美丽的萤辉,只闻寒鸦在 杨柳树上咥笑,日日迎送夕辉。此二句,直与韦庄《金陵图》“江雨霏罪江草齐,六朝如梦鸟 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龙十里是。”有同工异曲之境妙。金圣叹亦赞此联说:“于今, 妙!只二字,便是冷水兜头蓦浇。终古,妙!只二字,便是傀儡通身线断,直更不须腐草垂杨 之十字也。”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李商隐毫不留情地针砭已作古的炀帝。以“若逢”、 “岂宜”等假设问句,奇想炀帝的亡魂飘到地下,与同是覆灭王朝的末帝陈后主,相聚一堂,而 炀帝不改荒逸,至死不悟,竞与陈后主当面切磋请益生前所好之乐《玉树后庭花》。《旧唐 书·音乐志》载:“《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又载杜淹语: “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 国之音也。”然而这样新鲜的想像,并非李商隐向壁虚构的,《随遗录》:“炀帝在江都,昏湎 滋深,尝游吴公宅鸡台,况乎与陈后主相遇,尚唤帝为殿下。后主舞女数十,中一人迥美,帝 屡目之,后主曰:‘及丽华也。乃以绿文测海蠡的洪梁新酿酝劝帝,帝引之甚欢,因请丽华
一层迷蒙的烟雾,我们的视野模糊了,紫泉宫似乎若隐若现。“芜城”单就字面上看,予我一种 荒凉如废墟的视感。一国之心脏要地被重重烟霞围锁,而隋炀帝却欲以“芜城”作为“帝家”,讽 其不智之讪意跃然现目,不待只字片语,我们具体可感。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玉玺是皇帝专用的玉印,所以被视为政权的象征。 “归日角”则意味神器之权柄流转至唐高祖李渊手中,《旧唐书·唐俭传》载:“太宗白高祖,及 召人,密访时事,俭曰∶‘明公日角龙庭,李氏又在图牒,天下属望,指麾可取。……则汤、武之 业不远’。”“日角”,古代相术以为其乃帝王之相。故唐高祖获得玉玺,似乎是不可抗拒的既定 之命,天命所归,让他终结了“锦帆到天涯”的荒淫灾祸。《开河记》:“帝自洛阳迁驾大梁,诏 江淮诸舟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连 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锦帆”实喻隋炀帝荒淫无止的游乐,所到之处,横征民财,而 天犹可怜,“玉玺归日角”遏止了“锦帆到天涯”的可能性。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书·炀帝纪》所载:“大业十二年五月,上于景 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偏岩谷。”如今有但有蓠蓠腐草,而不见萤火, 义山单以一片荒烟蔓草的景象,深刻沈绝地讽刺隋炀帝之恶极,使美奂江山沦为一片废墟。巧 妙的今昔对比,亦写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慨来。《隋书·食货志》云:“炀帝开渠, 引谷,洛水,自苑西入,而东注于洛。又自板渚引河,达于淮海,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 以柳。”当年全倾民力的一千三百里隋堤杨柳,而今却只是在杨柳荫中,黄昏时节听到粗嘎聒 噪的声声鸦啼。一切盛况灰飞湮灭,至今荒凉败破,谁还望得见当年美丽的萤辉,只闻寒鸦在 杨柳树上咥笑,日日迎送夕辉。此二句,直与韦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 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龙十里堤。”有同工异曲之境妙。金圣叹亦赞此联说:“于今, 妙!只二字,便是冷水兜头蓦浇。终古,妙!只二字,便是傀儡通身线断,直更不须腐草垂杨 之十字也。”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李商隐毫不留情地针砭已作古的炀帝。以“若逢”、 “岂宜”等假设问句,奇想炀帝的亡魂飘到地下,与同是覆灭王朝的末帝陈后主,相聚一堂,而 炀帝不改荒逸,至死不悟,竟与陈后主当面切磋请益生前所好之乐《玉树后庭花》。《旧唐 书·音乐志》载:“《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又载杜淹语: “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 国之音也。”然而这样新鲜的想像,并非李商隐向壁虚构的,《随遗录》:“炀帝在江都,昏湎 滋深,尝游吴公宅鸡台,怳乎与陈后主相遇,尚唤帝为殿下。后主舞女数十,中一人迥美,帝 屡目之,后主曰:‘及丽华也。’乃以绿文测海蠡的洪梁新酿酝劝帝,帝引之甚欢,因请丽华
舞《玉树》后庭花。丽华徐起,终一曲。后主问帝曰:龙舟之游乐乎?始谓殿下致治在尧、 顺之上,今日复此逸游,曩时何见最之深耶?'帝忽寤,叱之,怳然不见。”李商隐据此加以点 染,将随炀帝生前荒唐的梦境,拟为死后的可能情节,又复以“岂宜重问”横加诘难,此时炀帝 的表情一定是脸红脖子粗地无言以对。可见李商隐对炀帝的批判及嘲讽,无以复加的厌恶及轻 蔑。沈德潜《唐诗别裁》云:“言天命若不归唐,游幸岂止江都而己,用笔灵活,后人只铺叙 故实,所以板滞也。未言亡国之祸,甚于后主,他时魂魄相遇,岂宜重以后庭花为问乎?”可 见李商隐不落窠白、匠心独运之优异笔法,虽是议题严肃的咏史诗,其笔致仍锦丽高华。诗中 紫泉、宫殿、烟霞、芜城、帝家、玉玺、锦帆、腐草、萤火、垂杨、暮鸦等用词,堂皇富丽与 慷慨荒凉参差错落,铺陈出丰富顿挫的意象,句句遣用典故而自如化境,可谓神随之佳构,洵 无过誉。 高步瀛、纪昀二位学者皆批评尾联有失温柔敦厚之风。我觉得此二句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富含铿锵昂扬之美,在无限警醒中不失感慨、浩叹与悲愤之情。正因为义山眼前的历史殷鉴深 刻而刺亮,基于同情心理而笔咏出时代厄祸之悲凉,如此看来,其咏史诗并不失却温柔敦厚之 辉。 五、延伸拓展:李商隐的咏史诗 《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 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鹩鵪竞未休。” 【课后作业】 背诵《隋宫》 ● 比较《隋宫》和《瑶池》《马嵬》《安东城楼》的异同。 简析李商隐的心路历程
舞 《玉树》后庭花。丽华徐起,终一曲。后主问帝曰:‘龙舟之游乐乎?始谓殿下致治在尧、 顺之上,今日复此逸游,曩时何见最之深耶?’帝忽寤,叱之,怳然不见。”李商隐据此加以点 染,将随炀帝生前荒唐的梦境,拟为死后的可能情节,又复以“岂宜重问”横加诘难,此时炀帝 的表情一定是脸红脖子粗地无言以对。可见李商隐对炀帝的批判及嘲讽,无以复加的厌恶及轻 蔑。沈德潜《唐诗别裁》云:“言天命若不归唐,游幸岂止江都而已,用笔灵活,后人只铺叙 故实,所以板滞也。未言亡国之祸,甚于后主,他时魂魄相遇,岂宜重以后庭花为问乎?”可 见李商隐不落窠臼、匠心独运之优异笔法,虽是议题严肃的咏史诗,其笔致仍锦丽高华。诗中 紫泉、宫殿、烟霞、芜城、帝家、玉玺、锦帆、腐草、萤火、垂杨、暮鸦等用词,堂皇富丽与 慷慨荒凉参差错落,铺陈出丰富顿挫的意象,句句遣用典故而自如化境,可谓神随之佳构,洵 无过誉。 高步瀛、纪昀二位学者皆批评尾联有失温柔敦厚之风。我觉得此二句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富含铿锵昂扬之美,在无限警醒中不失感慨、浩叹与悲愤之情。正因为义山眼前的历史殷鉴深 刻而刺亮,基于同情心理而笔咏出时代厄祸之悲凉,如此看来,其咏史诗并不失却温柔敦厚之 辉。 五、延伸拓展:李商隐的咏史诗 《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 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鶵竟未休。” 【课后作业】 • 背诵《隋宫》 • 比较《隋宫》和《瑶池》《马嵬》《安东城楼》的异同。 • 简析李商隐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