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导 论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2.掌握学习该课程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 文学理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只有学好 了这门课程,才能够登堂入室,真正进入其他课程的堂奥。 般说来,文学理论课程的内容要素是由专业术语(概念)。知识和问 题构成的。术语,是构成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元素;知识,是构成文学理 论体系的基本材料。这两者是需要准确记忆的。至于问题,则是文学理论 体系的骨架、血脉和灵魂,十分重要。 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并掌握论证和 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更高一点要求则是要学会文学理论的基 本思维方法。教材是必读书,同学们要通过预习,在熟记术语和知识的基 础上,对照思考题通读教材和听课,开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进行。在听课中, 关键是听老师是通过哪些,思路、观点和材料来论证问题、解决问题的。 只要这样,才能学会。学好、学活,学到根本。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2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理解文学活动四要素 教学重点:文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幻灯片辅助 教学过程 通常把研究文学的诸学科称为文艺学。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文学活动为 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反过来, 对文学活动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 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1学时)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科学。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习惯将文艺学 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1)文学史,即按照历史的顺序研究一定范围内文学发生发展的状况 及其规律,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对一定时期的文 学思潮和创作实践进行总结。文学史可按国别、地域划分,如《欧洲文学 史》、《英国文学史》;也可按历史时期为断代史,如《中国当代文学史》: 也可按作品种类划分为专史,如《中国小说史》、《中国诗歌史》。 (2)文学批评,即对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以及各种文学现象(泛 指一切与文学有关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研究、分析、评论的科学。其主要 对象是当代的作家、作品、文学潮流。 (3)文学理论,即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 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 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学科。 上述三分支之间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文学理论为文学发展史和文学 批评提供理论武器,离开文学理论的指导,文学史就成了一笔糊涂账,文 学批评也就失去了活的灵魂。反过来,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 又可以丰富、补充和发展文学理论。“三分法”影响很大(主要以韦勒克、 沃伦为代表)。 作为文艺学分支之一的文学理论,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 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 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 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文学理论的对 象和任务,那么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 律为其研究范围,具体而言,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 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它虽然也涉及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 但一般是作为例证出现的。换言之,文学理论不能不具体地分析一些文学 2
作品,涉及一些作家,接触到一些文学现象,但它不像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那样,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一个个文学运动和文学 思潮,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 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 法。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一)文学理论的对象 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 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文学作品是文学理论 研究的核心对象,其他的文学理论问题或多或少都与文学作品有些关系。 但文学并不是以作品为其存在的方式,而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比如,文 学与生活的关系、作家的个性气质与风格的关系、文学鉴赏的条件、文学 的社会作用等等。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 统》一书中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 由作品、作家、读者、世界这四要素构成的,这种说法至今仍被沿用。四 要素的关系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作品居中,其他三要素连线向外辐射) 文学理论所关注的不是四个要素中孤立的某一要素么认识四个要素构成的 整体活动及其流动构成和反馈过程。 (二)文学理论的任务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 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五个方面的 任务: 第一、文学活动作为人类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随着时代而发展,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 发展论。它涉及文学发展的动因、文学发展的规律、文学形式的发展、文 学的传播等各方面。文学发展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 然是生产劳动。也就是说,文学产生于生产劳动,而又发展于生产劳动。 3
(作品一一世界) 第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家通过艺术创造提炼社会生活,从 而形成文学文本。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 成了文学创作论。(作品一一作者) 第三、文本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审美对象,研究 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作品一一读者) 第四、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风格,题材,形象、语言等 都是构成作品的主要问题,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就形成了 文学作品构成论。(作品本身)。 第五、文学本质论,即关于文学的本质的理论,文学在性质上有区别 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创作论)创作欣赏(文学接受论) / 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构成论) 7 (文学活动本质论)批评发展(文学活动发展论) (三)文学理论的作用 文学理论有三种功能:引导创作、指导欣赏、规范批评 1)引导创作: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一定文学观的规范和引导。文 学理论的修养,是作家提高认识、理解和表现生活的能力,是提高文学创 作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历来卓有成就的伟大作家,如歌德、雪莱、司 汤达、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等,都具有 极高的理论造诣和修养。 2)指导欣赏:如果文学常识肤浅,往往回缺乏艺术的感受力和鉴别力, 最美的作品也难以被当作欣赏对象,最独特的意蕴也难以被发现: 3)规范批评: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文学批评需要根据一定的理 论原则作出理性的评判。面对复杂纷繁的文学创作、文学运动、文学思潮, 4
文学批评需要站到更高的理论层次去分析、研究和诱导。因此,文学批评 家必须具备坚实的文学理论根底。文学批评家贮藏的文学理论知识越是广 博而丰富,他对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和阐述就越会深入细致,就越会具 有科学性、独创性和说服力。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1学时)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是由视角、方法不同造成。文学理论认识 的客体虽然只有一个即文学活动,但文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 从文学创作一一文学作品一一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流动过程。由于价值取 向的不同,注重的环节也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论形态,20世纪前,西 方主要注重第一个环节,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注重第二个环节, 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新批评等,在德国兴起的接受美学则主要注重 第三个环节。从马克思的经济学角度考察,文学创作同时也是一种生产活 动,文学作品无论是对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具有社会文化意义,即艺术价 值,而这种艺术价值要在文学生产和艺术消费的传递中实现,所以文学活 动又是一个文学生产一一作品价值生成一一文学消费的流动过程。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可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所以 形成了多样化形态。从不同角度观察,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 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 文化学。本分法参考了苏联美学家莫伊谢依·卡冈的《对艺术作综合研究 的系统方法》(见《美学和系统方法》,凌继尧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年版,第80页。), (一)文学哲学(视角):抽象的观念和思想 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 什么作出总体解释。文学基本上都承载哲学的思考。自古以来,文史哲不 分家。自唐代韩愈提出“文以载道”以来,散文的使命一直是时代先进思 想的承载者和创建者。哲学追求的是真理、抽象、理性、普遍,文学则崇
尚虚构、形象、情感、特殊。正是在它们彼此竞争融合的过程中,哲学与 文学共同得到了繁荣和发展。在中国,自有文字以来,文学和哲学就产生 了,较早的经典著作可能要数《诗经》《易经》和《尚书》了。这三部著 作,一部是文学,一部是哲学,两一部是应用文书。春秋战国时期,百家 争鸣,争的是经世致用的哲学,而载体却是文学。哲学的产生不但对文学 是个促进,而且还提高了文学的地位。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 都对那个时代的文学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哲学是以抽象的概念反映客观 存在,文学则以具体的、生动的形象反映客观存在。也就是说,文学是借 助形象来表现的初级真理,哲学是借助文学而表现的高级真理。 (二)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 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 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 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 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从创作一一作品一一接受过程看,也是一个心理转化过程,无论是文 学创作还是文学接受,都是特殊的心理行为,因此采用心理学视角,建立 起文学心理学才能切入这些特殊的心理行为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 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总是倾向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文学活动。如中 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物 感”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出入” 说、“象外”说、“意境”说等等。 西方文论也有许多相关的说法: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德国学者 立普斯的“移情”说、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意大利美学 家克罗齐的“直觉”说、康德的“审美态度”说、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 德的“无意识升华”说、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原型”说、英国冈布里奇的 “投射”说、等等,均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文学活动。 (三)符号学视角:文学符号学 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文 6
学活动是一个符号化过程。文学创作必须运用语言符号,作品则是语言符 号的结晶,文学接受则首先要破译语言符号,这样符号学的视角对文学理 论来说就变得极为重要,文学符号学也理所当然地称为文学理论的一个基 本形态。 20世纪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符号学的开路先锋:卡西尔 卡西尔: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中, 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 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在这些现象中某种可以感觉的东西就是对象 及其意义的体现者。它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它是意义的载体,是精 神外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它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在符号中,既有感 觉材料,又有精神意义,二者是统一不可分的。符号的建构作用就是在知 觉符号与其意义之间建立起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 通过“符号”这个本体概念,卡西尔为自己的文化哲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信息学视角:文学信息学 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 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文学从创作到作 品发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文学接受是信息的接受和对创作的反馈。 这样一来,从信息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就形成一个新的学科一一文学 新信息学。 (五)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 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 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社会学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久远的渊源。孟子“知人论世” 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一一《孟子· 万章》 丹纳三因素说:种族、环境和时代。丹纳在《英国文学史》、《艺术 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 论
真正的社会学理论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普列汉诺夫、卢卡契 等 (六)价值学视角:文学价值学 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 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 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这种价值一般不指实用价值,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价值,这种价值在 文学创作中产生,在文学作品中得以确立,在文学消费中得意确证。其艺 术价值的存在环节为:创作、作品、消费。 文学价值论的内容体现了文学在精神维度上的指向和追求,与上述几 个方面的关系相应,它表现为以下几个维度:本体层面的终极关怀和现实 人生层面的人间情怀:后者又分为关注“大我”的社会关怀和关注“小我” 的个体关怀(包括自我关怀)。就理论的层面而言,文学价值论的内容层 次与人们对文学作用和功能的认识相应;而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和研究又是 和人们当下的精神需求以及当时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一致的。通过对特 定时代文学价值论内容的研究,人们就可以发现一个时期或时代的人对文 学创作和研究的热情,对文学性质、作用等的认识程度,以及相应的文学 价值的取向和文学价值的归宿 (七)文化学视角:文学文化学 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 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的学科。 这种形态的文学理论把“泛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所谓泛文学,从 体裁角度“泛文学”是相较与“纯文学”(比如小说、诗歌、散文等等) 而言,无论在传播手段还是表现方式上,都更为丰富与广泛。比如广告, 本来与文字艺术并不沾边,但随着人们对广告要求的提高,对广告公益性 与审美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比如电视剧、电影艺术,也通过屏幕,传 达和承载着与文学一样的思考人生的功用。从文学的传播过程看,当代文 学要传播,不可避免地要与传媒,网络,出版等等词汇打交道,那么“泛 8
文学”在此的定义就是:在包含“纯文学”的文学创作之外,也包括文学 推广,文学出版,甚至文学的商业化运作等等 (八)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 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综合示意图 文学文化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创作 文学价值 文学消费 文学活动 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 文学接受 作业: 1、文学理论的性质是什么?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主要参考资料: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 版。 陈鸣树著《文艺学方法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大学出版社2004年 版。 课后记: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2学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2.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 教学重点: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幻灯片辅助 教学过程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 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以马 克思主义作指导,必须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理论遗产,必须具有鲜明的当代 性,必须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实际,概括和总结新的文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 出并回答当代各种文艺问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主要是在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 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不但是马 克思、恩格斯的创造,而且在其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马克 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 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 1.康德认为人类精神世界由知、情、意三大部分构成,知即认 识,属于认识论范围,意即意志,属于伦理学范围,人类这两种心理 能力互相分离,介于这两者之间,并使两者连接起来的是情感,情感的领域是属 于审美和文学艺术的领域;审美的愉快既不同于获得认知的愉快,也不同于满足 道德要求获得的伦理愉快,还在不同于满足人的生理欲求的官能愉快,这些都是 功利性的愉快,而审美的愉快是与功利性愉快大不相同的愉快,它是完全无功利 的:认知的愉快、官能的愉快、伦理的愉快是由对象内容引起的愉快,而审美的 愉快则是由对象形式引起的愉快,审美是纯主观的活动,同时,又仅仅取决于对 象的形式,“主体”与“形式”是康德美学的两大要素:马克思主义美学批判地 吸收了康德美学对主体的重视和对形式的重视,在强调客体和内容的决定作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