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5学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学作品类型的发展演变及各种体裁的基本特征 2.掌握现实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后现代主义理论和文学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幻灯片辅助 本章重点介绍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关于文学、艺术类型的划分,历史上 有多种见解。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 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解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由文学作品话语 系统的不同结构形式所决定,文学作品形成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等 基本体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 总结历史上文学创造的普遍规律,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体关系和文学作为 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 类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 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 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一、现实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 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一)再现性 再现(representation),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现实型文学 偏重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 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作家不直接 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现实型文学 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 (二)逼真性 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
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 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 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 “现实性的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再造生活,而是 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 反映出来,从这些现象里面汲取那构成丰满的、生气勃勃的、统一图画时所必需 的种种东西”。一别林斯基 二、理想型文学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于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 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一)表现性: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 (二)虚幻性: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遵循情感 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奇 三、象征型文学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 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自身。” “象征意味着既是它所说的,同时也是超过它所说的。”一劳·坡林 “作为象征的形象而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由艺术创造出来的作品,一方面见 出它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显出个别事物的更深广的普遍意义而不只是展示这些 个别事物本身。因此,…象征形象仿佛是一种课题,要求我们去探索它背后的 内在意义。”—黑格尔 (一)暗示性:象征型文学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情感,但不是直接明确地表达, 而是依赖各种象征手段间接曲折地暗示某种思想感情。 黑格尔说:“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中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 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较普遍的意义 来看。”(《美学》) 艾略特指出:“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 换句话说,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中特定的情感:要做到 2
最终形式必须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便能立即唤起那种情感。” 现实型文学如杜甫的“三吏”,中的《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 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 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 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 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理想型文学如李白的诗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个生命体,明 月、形体、影子,它们融洽相处得那样亲切自然;李白的诗中大自然是有生命的, “日月星辰胸中走”,其对大自然的那种无比的热爱,实质即是他天人合一生命 观的一种表现。李白的笔下,几乎随处可见明月的意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风直到夜郎西”,把我的愁心托付给亲爱的朋友明月、长风,明月与长风和作者 融洽无间、天人合一,李白的性灵融合在自然之中,与月一体,与风一体,明月 即李白,长风即李白,高山即李白,流水即李白。这种“天人合一”、回归自然 的自我形象,正是中国古典理想型文学的显著特征。“疑是银河落九天”、“蜀 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白发三千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对友人前途的担忧充满词句之间, 似乎随山高水远绵延而去,漫长不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呼 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等一系列突破时间的、空间的、现实的、理性 的思维障碍的夸张,也是正是中国古典理想型文学的显著特征。 暗示主要利用比兴、隐喻、象征等手法进行;处理好暗示中的“隐”和“示” 的关系,对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有重要意义。 (二)朦胧性 象征型文学间接表现的暗示方式使作品的意蕴朦胧隐晦,使作品具有多层不 确定的意义。象征型作品的朦胧多义性为读者的审美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读 者可以根据各自的人生经验作自由想象,体会作品中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 “象外之象、象外之意”,象征派大师波特莱尔与马拉美也分别从正反两方面给予 过论说。马拉美认为:“诗永远应当是个谜,这就是文学的目的所在”;波特莱 尔则认为:“艺术越想达到哲学的明晰性,便越降低了自己,回到象形文字的幼 稚状态
如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颠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才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②。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④。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 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 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 来象征人们的愁心。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被蒙蒙 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独自”、 “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 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 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彳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 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 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诗中的“我”、“雨巷”、“姑 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全文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 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 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 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 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 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 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 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诗经硕鼠》:《离骚》、李白;王维、李商隐 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①浪漫主义文学。②现实主义文学。③象征主 义文学。 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①批判现实主义文学。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 学。③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是从逻辑上对文学类型进行的总体划分,它适 合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形态,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 征主义文学则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历史形态。它们有特定的历史内涵, 不能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概念来指称所有历史时期的文学类型 但二者有密切的关系。近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思 潮、文学运动,使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形态得以独立和充分的发展。现 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成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它们较完全地体现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的类型特征。 五、几种主要文学思潮介绍 (一)浪漫主义文学 1、什么是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Romanticism),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 “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作为 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 和艺术的各个领域。 2、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从创作精神看,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突出表现为它的浪漫主义精神, 即理想主义精神。浪漫主义作品侧重表现的是理想境界,注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 第二,在艺术形象的构思上,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式,按照作家主观的情感逻 辑去想象和创造形象与理想的境界,描写生活中可能出现和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事 物。要表现主观思想和情感,只须遵循理想化的原则,只要能表现理想,甚至违 6
背自然也无关紧要。 第三,它常用幻想、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不追求细节的真实和“形似”。 这是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浪漫主义注重理想境界的构筑,不 按客观生活的面貌而依据主观情感逻辑描写生活,现实中不存在的人物、事件、 环境,需要采用“非现实”的手法,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奇特的夸张,浓 郁的神话色彩,寓意深长的象征,古往今来,天上人间,构成一个五彩缤纷的神 奇世界。 3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概况 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却是英、法两国。欧 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 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有华兹华斯(1770-1850)、柯勒律治 (1772-1834)和骚塞(1774-1843)。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 兰湖区,先后在格拉斯米尔和文德美尔两个湖畔居住,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 有“湖畔派诗人”之称。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一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 就最高者,他与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一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 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是浪漫主义文 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第二次高潮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 洲,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 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 省。唐璜是西班牙贵族青年,16岁时与一贵族少妇发生爱情纠葛,母亲为了避免 丑事远扬,迫使他出海远航。于是,通过唐璜的冒险、艳遇和各种经历,广泛地 描绘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唐璜在海上遇到风暴,船沉后 游抵希腊一小岛,得到海盗女儿海蒂的相救。诗歌歌颂了他们牧歌式的真诚爱情。 但是海盗归来,摧毁。此后,唐璜被当作奴隶送到土耳其市场出卖。又被卖入土 耳其苏丹的后宫为奴,逃出后参加了俄国围攻伊斯迈城的战争,立下战功后被派 往彼得堡向女皇叶卡捷琳娜报捷,得到女皇的青睐,成为宠臣。诗歌中一个场景 接着一个场景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情节发生在18世纪末,但是,描绘的却是18 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诗人是用过去的革命经验和当时的现实 相比,鞭挞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打倒暴君
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英国统 治阶级夸耀“自由”和“权利”,但是唐璜初次来到伦敦,就遭到了强盗的袭击。 诗歌痛斥英国贵族卡斯尔累爵士为“恶棍”和“奴隶制造商”,谴责当时备受统 治阶级称赞的惠灵顿为“第一流的刽子手”。英国上流社会外表华丽,内部却 糜烂透顶,丑陋不堪。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 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 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雪莱紧随其后。雪莱的代表作《解 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 革命一定会到来。 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 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悲惨世界》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 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 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在诗歌和戏剧领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 程度上拓展了法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笔法,极大的丰富了法语诗歌的修辞技 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雨果逝世的时候,全欧洲共有逾200万人来到法国参 加他的国葬。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 梅尔维尔、惠特曼等浪漫主义大师。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 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二)现实主义文学 1、什么是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 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 境中的典型人物。但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文艺流派,现实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30 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 动。 2、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即它是重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品正视现实,忠实 于现实,反映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人生,现实主义精神要求直面人生,不回避现 实,无论现实是美好还是丑恶。 第二,就构思艺术形象的原则而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按照客观世界的面貌, 8
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地、逼真地反映客观生活,描写生活中已经存在和可 能存在的事物。 第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表现上,较多地用写实的方法,追求细节的真实, 对生活进行精细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高度的逼真感,现实主义既然要 面向现实,重再现,追求客观性、真实性,它在表现方法上自然是写实的。 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为司汤达《红与黑》和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包括《欧 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大仲马、福楼拜、莫泊桑;英国 的俄国果戈理、车尔尼雪夫斯基、屠格涅夫、奥斯特罗夫斯基、托尔斯泰:美国 的马克·吐温、欧·亨利、杰克·伦敦等。 (三)现代主义文学 1、什么是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一一是存在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之间的一个文学思潮,是现 代西方文学中许多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意识流小说、表现主义、存在主 义、荒诞派、新小说、黑色幽默等等。 2、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方面的特征是对西方文明的危机意识、变革意识。 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乐观主义被悲观主义所代替,非理性主义思潮蔚为大观,人文 主义思想显得软弱无力而带有更多的乌托邦色彩。现代主义作品中突出地体现了 社会危机的主题即异化。异化的概念在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广泛流行,还被 运用到文学现象中。现代派文学中的“异化”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在人与世界、社会的关系上,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表现了人与社会的分离, 外在的世界作为人的异已的、陌生的、对立的环境包围了孤独无靠的人。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提示出现代社会中个人中心又个人孤立的 现实,并且从根本上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对立和隔绝。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现代派文学产生了对人自身的怀疑,试图弥合自我的 分裂,它与现代社会中的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困惑交结在一起, 于是追求自我成为又一重要的思想主题。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由于表现了人类的现代困境、透露出 悲观、幻灭的色彩。 (四)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导读》 9
1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 潮,于20世纪70一80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 代主义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后现代文学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 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 反映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先锋小说更趋 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和通常意义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现代 主义文学既不是指称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批评家的群体,也不存在被广泛认同的纲 领和宣言。不仅如此,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宽容各种不同的 标准,主张“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 2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1)彻底的反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反“旧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 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统也彻底否定。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文学和艺术应 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后现代文学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 的理论。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 构。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 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对 待。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 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 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甚至无视这些问题本身。他们不再试图 给世界以意义。 (3)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 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在后现代文学中,写 作消失了内容,而转向“写作”自身。作家仅仅把话语、语言结构当作自己为所 欲为的领地,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例如,后现代主义作家往往蓄意 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寻 (4)后现代文学蓄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 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有些作品干脆以大众的文化消费品形式出现,试图 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在文体上,惯用矛盾(文本中各种因素互相颠覆)、交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