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月 角达到了179.71度,主导方向为西北(偏北)一东南(偏南)方向,大体与山东半岛与舟山群岛之间连线 方向一致,其他各时期的方位角在20度以内,整体方向与我国海洋非遗的整体走向保持一致。 、海洋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海洋非遗与地理环境 1海洋非遗与海岸线 3000 2000 一海岸线总长度(千米)一晷海洋非遗数量(项) 图6沿海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与海岸线长度对比 作为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基础和跳板,海岸线具有独特的地理、形态和动态特征,其走向、长度、 稳定性对海洋非遗的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从海岸线走向上看,自远古时期以来, 沿海地带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当前世界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线100km的空间 内。在沿海岸线走向形成的这一带状区域内,人类与海洋的互动最为频繁,所产生的海洋非遗也最 多。我国海洋非遗由此也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沿海岸线60km范围内带状分布的特点。从海岸线长度 看,通常而言,海岸线越长,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空间会越大,产生的海洋非遗也就越多。图6显示,除 江苏、山东外,我国沿海地区海洋非遗的总量基本上与其海岸线总长度相对应。江苏的海岸线长度全国 排名第8位,但其海洋非遗的总量居第5位,主要原因在于历史上江苏地区海岸线的变迁。江苏地区海 洋发展史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江海交互作用之下,海岸线持续向东淤涨,原先的濒海城市逐渐变成 内陆城市。2靠近沿海城市的苏州、扬州、泰州、南京也产生了21项海洋非遗,江苏的海洋非遗总量也 增加至100项,占据全国的第5位 2、海洋非遗与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文化交流和地域特色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进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 产生影响。沿海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对海洋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山地丘陵地 貌阻隔了人类开发内陆的步伐,人类不得不把活动空间向海洋拓展,于是在山地丘陵与近海之间的陆地 带状空间内形成了我国海洋非遗的密集分布区。我国海洋非遗总量排名前四位的浙江、福建、山东、广 东沿海地区多属于此类地形地貌特征(图7),其中,排名前两位的浙江、福建两地还形成了我国海洋非 遗分布的三个核心集聚区。从带状空间宽度看,宽度越窄,产生的海洋非遗越多。浙江、福建沿海地区 形成的带状空间较之于广东和广西沿海地区较小,其形成的海洋非遗较多。另一方面,从非遗类型上 看,多样的地形地貌景观激发了沿海先民的丰富想象力,对民间文学类海洋非遗的形成与空间分布将产 生重要的影响。山东半岛东南沿海属于山地丘陵地区,围绕山地丘陵地貌形成了17项民间文学类海洋 非遗,占此区域同类型海洋非遗总量的34%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