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C (A从原文表述来看是说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孔子思想的影 响力量只会越来越小”说法绝对。B因果倒置,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 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D“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 3.B(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中有保守的思想。) 二、(36分) (一)(19分) 4.(3分)A(喻:告诉) 5.(3分)D(①写苏轼的身体状况;③设想太虚修炼后的情景:⑥写的是胡定之,与苏 轼无关) 6.(3分)C(“不必舍本逐末追求仕途的发展”与原文“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 文意不符) 7.(10分) (1)太虚(你)将来一旦受到官务的束缚,想求得四十九天的空闲,又哪里能再次得到 呢? 评分建议:4分。“一”“为……所”、反问语气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你)寄给我看的诗文,都十分高超,美妙到极点,娓娓道来而有一种逼人的力量 评分建议:3分。“示”“胜绝”“娓娓焉来逼人”各1分。 (3)(我)刚到黄州,薪俸已经断绝,(家中)人口却没有减少,我心里对这件事十分 担忧 评分建议:3分。“廪入”“少”“私”各1分 二)(11分) 8.(5分) 答案: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2分)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 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 有访客,生活清净。(3分) 9.(6分) 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2分)诗人 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淸净,心远自偏:(2分)休官不仼,无忧 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2分) (6分) 10.(6分)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25分) 11.(5分) (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B项“太过于兴奋”不 正确,应该是担心再次失去金币。“更多的时间守着他的金币”出现在后文中;E项“直接 原因”不正确,造成皮克悲剧的是他的性格。本文的主题并非是揭露“金钱是万恶之源” C项“间接写出了一个叫花子乞讨生活的不易”不完全正确。) (2)(6分) ①第二段连续使用两句反问“我为什么不快乐呢”意在强化皮克的天使般的快乐,与下 文他的“快乐突然丢失”在情节上突然逆转,大起大落 ②讨钱时与别人的对话中出现的疑问句“你为什么不快乐了”引出他的回答,起过渡作 用;③富商对皮克说话时使用反问句“你为什么不快乐呢”,是对他不肯花掉那99块金币 的不解,与前后两个疑问句构成排比,增强气势 前后三处反问前后呼应,形成反差,有力地揭示出人物性格。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2.C (A 从原文表述来看是说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孔子思想的影 响力量只会越来越小”说法绝对。B 因果倒置,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 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D “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 错。) 3.B(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中有保守的思想。) 二、(36 分) (一)(19 分) 4.(3 分)A(喻:告诉) 5.(3 分)D(①写苏轼的身体状况;③设想太虚修炼后的情景;⑥写的是胡定之,与苏 轼无关) 6.(3 分)C(“不必舍本逐末追求仕途的发展”与原文“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 文意不符) 7.(10 分) (1)太虚(你)将来一旦受到官务的束缚,想求得四十九天的空闲,又哪里能再次得到 呢? 评分建议:4 分。“一”“为……所”、反问语气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你)寄给我看的诗文,都十分高超,美妙到极点,娓娓道来而有一种逼人的力量。 评分建议:3 分。“示”“胜绝”“娓娓焉来逼人”各 1 分。 (3)(我)刚到黄州,薪俸已经断绝,(家中)人口却没有减少,我心里对这件事十分 担忧。 评分建议:3 分。“廪入”“少”“私”各 1 分。 (二)(11 分) 8.(5 分) 答案: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2 分)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 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 有访客,生活清净。(3 分) 9.(6 分) 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2 分)诗人 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2 分)休官不任,无忧 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2 分) (三)(6 分) 10.(6 分) ⑴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⑵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洌 ⑶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每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25 分) 11. (5 分) (1)答 D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C 给 1 分;答 B、E 不给分。(B 项“太过于兴奋”不 正确,应该是担心再次失去金币。“更多的时间守着他的金币”出现在后文中;E 项“直接 原因”不正确,造成皮克悲剧的是他的性格。本文的主题并非是揭露“金钱是万恶之源”; C 项“间接写出了一个叫花子乞讨生活的不易”不完全正确。) (2)(6 分) ①第二段连续使用两句反问“我为什么不快乐呢”意在强化皮克的天使般的快乐,与下 文他的“快乐突然丢失”在情节上突然逆转,大起大落; ②讨钱时与别人的对话中出现的疑问句“你为什么不快乐了”引出他的回答,起过渡作 用;③富商对皮克说话时使用反问句“你为什么不快乐呢”,是对他不肯花掉那 99 块金币 的不解,与前后两个疑问句构成排比,增强气势。 前后三处反问前后呼应,形成反差,有力地揭示出人物性格。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