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6分) ①敏感脆弱,心理承受力低,捡到钱后不敢睡觉,因金币而坐卧不安,最终丧命;②自 大而又自贱,快乐时忘乎所以,失败时颓废庸碌:③吝啬而又可怜,成为金钱的奴隶,守着 一袋金币而被饿死。(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据亦可。) (4)(8分) 答案示例: 赞成:①小说在富商揭出谜底,皮克“昏倒”之后结束,结构更加紧凑:②人物塑造也 已完成,皮克的“昏倒”会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联想:③对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和贪心 是不快乐的本源等主旨也已经揭示出来了;④加上游僧角色及后面的情节反而显得狗尾续 貂,主旨点得太过明确,反而失去了小说的可读性和读者的再创造性 不赞成:①游僧角色的出现使小说内容显得更加丰富,因为富商的第二次“好心”反而 将皮克推向死亡,使情节更加完整;②结尾情节使人物塑造更加立体,也揭示出了皮克的最 终命运,同时对富商的塑造也更加立体:③通过游僧的言语揭示了深层原因,深化了小说主 旨:④去掉后内容显得单薄,小说的主题有所削弱。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四、(25分) 12. (1)(5分) 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C项强加因果,当时的美学 热并不是李泽厚的著述掀起的:D项李泽厚的美学观点主要集中在《美学四讲》中;E项不 准确,美国权威文论选收录的是《美学四讲》中的部分内容 (2)(6分) ①大学时开始独立研究,虽走了许多弯路,但其研究成果影响很大 ②下放干校劳动时,他克服困难,潜心读书,做了大量笔记,为日后的研究著述奠定了 坚实基础。 ③上世纪70年代,《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出版,李泽厚通过“批判”表达自己 的哲学思想,紧接着《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出版,引起轰动 ④上世纪80年代,《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等美学专著相继出版,为李泽厚赢得了巨 大声望,并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学精神的深度与广度 (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3)(6分) ①高屋建瓴,系统展示文明古国心灵历史,是对中国美学、中国文学以至于中国哲学的 精练概括。 ②比以往同类著作有创新,给青年人提供更灵活更科学的治学新方法,不仅传授知识 更有利于提升审美能力。 ③恰逢“美学热”来袭,《美的历程》生逢其时, (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 观点一:我认为李泽厚的观点正确,导师不能对个人成功起决定作用 理由:①李泽厚在大学主要靠自学获得真知,他研究哲学史,却没有上过著名教授的哲 学课。②关键是自己的行动。李泽厚总结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 ③而且大学阶段只是人生短暂的一个时期,他后来的辉煌成就都是离开学校离开导师以后才 取得的,这更证明导师对一个大家的塑造并不重要 观点二: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导师对成功很重要。 理由:①李泽厚上大学的时机不够理想,名家教授还在接受思想改造,他没有受教于名 家,没有充分感受到名家教诲的力量,否则,他会取得更加巨大的成就:②因为没有老师指 导,李泽厚走了许多弯路,他自己也认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研究谭嗣同吃亏,投入了 过分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有导师教诲在前,他的研究会更加高效。③李泽厚身在北大校园 虽然没有更多直接聆听导师教诲,但大师云集的校园氛围,大师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他 们渊博的学识和包容的胸襟(用老师的图书证借书,能逃课自由搞研究),使与其交游受其(3)(6 分) ①敏感脆弱,心理承受力低,捡到钱后不敢睡觉,因金币而坐卧不安,最终丧命;②自 大而又自贱,快乐时忘乎所以,失败时颓废庸碌;③吝啬而又可怜,成为金钱的奴隶,守着 一袋金币而被饿死。(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据亦可。) (4)(8 分) 答案示例: 赞成 :①小说在富商揭出谜底,皮克“昏倒”之后结束,结构更加紧凑;②人物塑造也 已完成,皮克的“昏倒”会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联想;③对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和贪心 是不快乐的本源等主旨也已经揭示出来了;④加上游僧角色及后面的情节反而显得狗尾续 貂,主旨点得太过明确,反而失去了小说的可读性和读者的再创造性。 不赞成:①游僧角色的出现使小说内容显得更加丰富,因为富商的第二次“好心”反而 将皮克推向死亡,使情节更加完整;②结尾情节使人物塑造更加立体,也揭示出了皮克的最 终命运,同时对富商的塑造也更加立体;③通过游僧的言语揭示了深层原因,深化了小说主 旨;④去掉后内容显得单薄,小说的主题有所削弱。 (观点明确,给 2 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 6 分。) 四、(25 分) 12. (1)(5 分) 答 A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C、D 不给分。(C 项强加因果,当时的美学 热并不是李泽厚的著述掀起的;D 项李泽厚的美学观点主要集中在《美学四讲》中;E 项不 准确,美国权威文论选收录的是《美学四讲》中的部分内容) (2)(6 分) ①大学时开始独立研究,虽走了许多弯路,但其研究成果影响很大。 ②下放干校劳动时,他克服困难,潜心读书,做了大量笔记,为日后的研究著述奠定了 坚实基础。 ③上世纪 70 年代,《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出版,李泽厚通过“批判”表达自己 的哲学思想,紧接着《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出版,引起轰动。 ④上世纪 80 年代,《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等美学专著相继出版,为李泽厚赢得了巨 大声望,并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学精神的深度与广度。 (6 分;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3)(6 分) ①高屋建瓴,系统展示文明古国心灵历史,是对中国美学、中国文学以至于中国哲学的 精练概括。 ②比以往同类著作有创新,给青年人提供更灵活更科学的治学新方法,不仅传授知识, 更有利于提升审美能力。 ③恰逢“美学热”来袭,《美的历程》生逢其时。 (6 分,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 (4)(8 分) 观点一:我认为李泽厚的观点正确,导师不能对个人成功起决定作用。 理由:①李泽厚在大学主要靠自学获得真知,他研究哲学史,却没有上过著名教授的哲 学课。②关键是自己的行动。李泽厚总结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 ③而且大学阶段只是人生短暂的一个时期,他后来的辉煌成就都是离开学校离开导师以后才 取得的,这更证明导师对一个大家的塑造并不重要。 观点二: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导师对成功很重要。 理由:①李泽厚上大学的时机不够理想,名家教授还在接受思想改造,他没有受教于名 家,没有充分感受到名家教诲的力量,否则,他会取得更加巨大的成就;②因为没有老师指 导,李泽厚走了许多弯路,他自己也认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研究谭嗣同吃亏,投入了 过分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有导师教诲在前,他的研究会更加高效。③李泽厚身在北大校园, 虽然没有更多直接聆听导师教诲,但大师云集的校园氛围,大师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他 们渊博的学识和包容的胸襟(用老师的图书证借书,能逃课自由搞研究),使与其交游受其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