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国际消化病杂志2017年12月第37卷第6期 Int J Dig Dis., December25,2017,Vo.37,No6 综述 饮食与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 张晨宓林于晓峰 摘要】近年来中国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显著上升。随着研究的深入,饮食 与IBD之间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大量研究表明饮食在IBD的发病和治疗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该文从饮食中的脂肪、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三个主要方面阐述其对IBD的 影响,进一步探究饮食在IBD的诱发及复发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IBD患者的饮食预防 和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饮食 DOI:10.3969/.issn.1673-534X.2017.06.002 炎症性肠病(ID)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性因子导致结肠损伤。有学者推测IBD发病率与 结肠炎性病变,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呈正相关。饮食中的脂肪包 恩病(CD)两种类型。尽管两者临床表现相似,均有括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 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但发病部位及病理学特点(PUFA)和反式脂肪酸。PUFA有n-3PUFA和 明显不同口。IBD症状加剧的时间不可预知,并呈m6PUFA两种主要类型,必须通过饮食获取 间歇性变化,多在20~40岁发病,并伴随终生 Ananthakrishnan等的长达26年的大型前瞻性 有研究对1950年至2010年的文献进行系统性评队列研究纳入607例ID患者(269例CD、338例 价,发现西方国家D的发病率较亚洲国家高,但UC),对随访对象中脂肪摄入量最高组和最低组进 随着全球化发展,亚洲地区受西方饮食习惯影响,行比较,发现总脂肪摄入量的高低与IBD患病率并 IBD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IBD已逐渐成为一种不相关但大量摄入亚麻籽油、大豆、鱼油等富含长 全球化疾病。IBD是由于肠道免疫屏障受损导链n-3PUFA的食物可能降低UC的发病风险, 致的疾病是一种受基因及环境因素影响的复杂性大量摄入反式脂肪酸则可能会增加UC的发病风 疾病,两者通过相互作用改变肠道微环境,经过一险。但这项研究的随访对象均为护理专业的白人 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过程最终导致慢性肠道炎性女性因此对于不同性别种族和职业的人群本结 反应刁。饮食是一项重要的环境因素,探讨其与论可能存在偏倚。另有 Maconi等[对81例新确 IBD的关系,从而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对降低IBD诊的IBD患者(41例UC、40例CD)和160名健康 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进行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富含n6PUFA的 1饮食影响IBD的作用机制 红肉、奶酪和人造奶油可能增加IBD患病风险,在 为了研究饮食对IBD的影响,学者们分别对饮IBD患者饮食方案中应尽量避免这类食物。鱼油中 食中的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纤维素等进行含有大量m3PUFA,有研究报道n-3PUFA可能 了探讨 对UC有预防保护作用,爱斯基摩人大量进食鱼类 1.1脂肪与ID 脂肪而罕见IBD的原因可以据此解释[。鱼油中 西方饮食的特点是高热量、高脂肪含量。有学 者建立小鼠模型,记录小鼠体质量、直肠出血以及 的n3PUFA主要为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 结肠病理表现,认为高脂饮食可引起结肠上皮细胞 十碳五烯酸(EPA)两种类型。Chan等12对来自欧 洲9个地区的229702名20~74岁的健康者饮食 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并释放大量炎 谱随访了10年,最终有73名确诊为CD,研究显示 作者单位:2040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东医院消化内科饮食中的m-3PUFA尤其是DHA摄入量与CD发 通信作者:于晓峰,Email:yuxiaofeng252@163.com 病率呈负相关,认为鱼油(主要是DHA)可作为降·综述· 饮食与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 张 晨 宓 林 于晓峰 【摘要】 近年来中国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显著上升。随着研究的深入,饮食 与IBD之间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大量研究表明饮食在IBD的发病和治疗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该文从饮食中的脂肪、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三个主要方面阐述其对IBD的 影响,进一步探究饮食在IBD的诱发及复发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IBD患者的饮食预防 和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饮食 DOI:10.3969/j.issn.1673534X.2017.06.002 作者单位:200040 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东医院消化内科 通信作者:于晓峰,Email:yuxiaofeng252@163.com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 结肠炎性病变,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 恩病(CD)两种类型。尽管两者临床表现相似,均有 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但发病部位及病理学特点 明显不同[1]。IBD症状加剧的时间不可预知,并呈 间歇性变化,多在20~40岁发病,并伴随终生[2]。 有研究对1950年至2010年的文献进行系统性评 价,发现西方国家IBD的发病率较亚洲国家高,但 随着全球化发展,亚洲地区受西方饮食习惯影响, IBD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IBD已逐渐成为一种 全球化疾病[34]。IBD是由于肠道免疫屏障受损导 致的疾病,是一种受基因及环境因素影响的复杂性 疾病,两者通过相互作用改变肠道微环境,经过一 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过程最终导致慢性肠道炎性 反应[57]。饮食是一项重要的环境因素,探讨其与 IBD的关系,从而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对降低IBD 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饮食影响犐犅犇的作用机制 为了研究饮食对IBD的影响,学者们分别对饮 食中的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纤维素等进行 了探讨。 1.1 脂肪与IBD 西方饮食的特点是高热量、高脂肪含量。有学 者建立小鼠模型,记录小鼠体质量、直肠出血以及 结肠病理表现,认为高脂饮食可引起结肠上皮细胞 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并释放大量炎 性因子导致结肠损伤。有学者推测IBD 发病率与 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呈正相关[8]。饮食中的脂肪包 括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和反式脂肪酸。PUFA 有 n3PUFA 和 n6PUFA 两 种 主 要 类 型,必 须 通 过 饮 食 获 取。 Ananthakrishnan等[9]的长达26年的大型前瞻性 队列研究纳入607例IBD患者(269例 CD、338例 UC),对随访对象中脂肪摄入量最高组和最低组进 行比较,发现总脂肪摄入量的高低与IBD患病率并 不相关,但大量摄入亚麻籽油、大豆、鱼油等富含长 链n3PUFA的食物可能降低 UC的发病风险,而 大量摄入反式脂肪酸则可能会增加 UC的发病风 险。但这项研究的随访对象均为护理专业的白人 女性,因此对于不同性别、种族和职业的人群,本结 论可能存在偏倚。另有 Maconi等[10]对81例新确 诊的IBD患者(41例 UC、40例CD)和160名健康 人进行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富含n6PUFA 的 红肉、奶酪和人造奶油可能增加IBD患病风险,在 IBD患者饮食方案中应尽量避免这类食物。鱼油中 含有大量n3PUFA,有研究报道n3PUFA 可能 对 UC有预防保护作用,爱斯基摩人大量进食鱼类 脂肪而罕见IBD的原因可以据此解释[11]。鱼油中 的n3PUFA主要为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 十碳五烯酸(EPA)两种类型。Chan等[12]对来自欧 洲9个地区的229702名20~74岁的健康者饮食 谱随访了10年,最终有73名确诊为CD,研究显示 饮食中的n3PUFA尤其是 DHA摄入量与CD发 病率呈负相关,认为鱼油(主要是 DHA)可作为降 ·344· 国际消化病杂志2017年12月第37卷第6期 IntJDigDis,December25,2017,Vol.37,No.6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