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国际消化病杂志2017年12月第37卷第6期 Int J Dig Dis, December25,2017,Vol.37,No.6 低CD发病率的饮食预防方案。另有荟萃分析发现究显示在IBD患者中钙摄入量明显减少,可能是乳 鱼油对CD的缓解和减少复发并无明显作用,可能糖不耐受导致饮食谱受限,从而成为BD患者骨质 是鱼油对疾病有预防作用,但在疾病治疗方面还需疏松的可逆独立危险因素[2。乳蛋白过敏与乳糖 进一步研究。 Tyagi等[通过改变小鼠模型饮不耐受的临床表现相似,需进一步研究加以鉴别。 食中亚油酸(LA)和α亚麻酸(ALA)的比例进行研牛奶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可产 究(LA为m6PUFA前体,ALA为m-3PUFA前生多种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等),可直接对结肠细 体),结果显示饮食中ALA比例越高,结肠细胞中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结肠黏膜损伤,从而导致UC 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越低,结肠长度越发病口2。还有研究报道牛奶虽经巴氏消毒,但仍可 长;此实验证实了m3PUFA的抗炎作用,在饮食中能存在活的鸟分枝杆菌亚种副结核菌,这也是人类 提高n3PUFA的比例对预防IBD有积极作用。罹患IBD的可能危险因素。尽管很多研究提示 但综合几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并未不同类型的蛋白类食物对IBD有致病或保护作用 证实食用m3PUFA对IBD的活动期及复发有明但仍需更多研究来阐明蛋白质与ID发病的关系 显作用1。综上所述,n-3PUFA具有抗炎作用毋1.3碳水化合物与IBD 庸置疑,但仍需更多研究来阐明其对IBD的作用 碳水化合物按其结构分为单糖(如葡萄糖、果 机制。 糖)、双糖(如蔗糖)、低聚糖(如低聚果糖、低聚半乳 1.2蛋白质与IBD 糖)和多糖(如淀粉、纤维素、菊糖)。人体可吸收利 可食用蛋白质分为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动用的有效碳水化合物有单糖、双糖等,人体不能吸 物蛋白的来源主要是肉、蛋、奶等,植物蛋白来源如收的无效碳水化合物有纤维素等。与脂肪一样,不 大豆、坚果、谷薯类等。一项小型病例对照研究显同的碳水化合物分类对ID的影响不同。目前 示多食鱼肉可降低IBD发病率。但一项欧洲大一种普遍被接受的假设认为,可吸收碳水化合物 型前瞻性研究对67581名中年女性随访了10年,(如葡萄糖、蔗糖、乳糖、果糖等)可抑制肠道吸收功 最终有⑦7名被确诊为IBD结果显示过量摄入蛋白能,由于肠腔糖浓度升高,为微生物的增殖提供了 质,尤其是动物蛋白,与IBD发病有关。动物蛋白能量,病理性微生物的过度繁殖可增加肠道通透 的来源中,高消费红肉类和鱼类可使ID发病风险性,从而引起炎性反应。有研究发现精制糖(蔗 增加。因此,目前研究认为鱼类和海鲜中的n-3糖≥99.8%)与CD发病有关。纤维素作为碳水 PUFA对IBD有保护作用,但鱼肉中的蛋白可能是化合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 危险因素,鱼类及海鲜能否成为IBD患者推荐饮食的。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是谷类、蔬菜和水果。目 尚待进一步研究。此外,有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报前研究中纤维素对ID作用的说法不一,一项针对 道饮用牛奶可能与UC发病有关,有牛奶过敏史的纤维素能否降低IBD发病率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 婴儿患IBD的比例较高,牛奶过敏可能与UC发病究结果显示,高纤维素摄入组比低纤维素摄入组的 有关。虽然此研究病例数较少且可能存在偏倚,CD发病率降低约40%,并且水果、蔬菜来源的纤维 但为IBD与牛奶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素作用更明显,认为原因之一可能是水果、蔬菜来 早期有研究报道母乳喂养是邛D发病的保护因素,源的纤维素为可溶性,并能被肠道菌群代谢转化为 这可能由于母乳中IgA对婴儿肠黏膜有免疫调节短链脂肪酸,而短链脂肪酸可抑制炎性因子生成及 作用,可直接促进肠黏膜生长。而牛奶中主要含侵袭性大肠杆菌的转录和表达,从而达到保护肠道 有5种蛋白,其中酪蛋白占总蛋白的80%,是主要上皮细胞的作用;另一种原因可能是水果、蔬菜来 的过敏源成分,它可引起胃肠道黏膜的变态反应。源的纤维素可激活广泛分布在小肠上皮淋巴细胞 国内有学者也证实了该结论。此外, Wiecek内的芳香烃受体(AhR),而AhR被激活后可保护 等比较了3~18岁的IBD患者中十二指肠活组肠上皮细胞抵御抗原及异物的侵害;但研究并未 织病理切片中的乳糖酶活性,发现乳糖酶活性均值发现纤维素对UC发病风险的降低有作用。 较正常人低,认为IBD患者的乳糖酶活性降低可造 Ananthakrishnan等同样证实了来自水果、蔬菜 成患者乳糖不耐受,从而加重腹胀、腹泻症状,建议的纤维素可降低CD的发病风险,而谷物来源的纤 乳糖酶活性可作为诊断ID的参考指标。另有研维素却不能降低CD的患病风险。另有动物实验研低CD发病率的饮食预防方案。另有荟萃分析发现 鱼油对CD的缓解和减少复发并无明显作用,可能 是鱼油对疾病有预防作用,但在疾病治疗方面还需 进一步研究[13]。Tyagi等[14]通过改变小鼠模型饮 食中亚油酸(LA)和α亚麻酸(ALA)的比例进行研 究(LA 为n6PUFA 前体,ALA 为n3PUFA 前 体),结果显示饮食中 ALA 比例越高,结肠细胞中 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越低,结肠长度越 长;此实验证实了n3PUFA的抗炎作用,在饮食中 提高n3PUFA 的比例对预防IBD 有积极作用。 但综合几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并未 证实食用n3PUFA 对IBD的活动期及复发有明 显作用[15]。综上所述,n3PUFA 具有抗炎作用毋 庸置疑,但仍需更多研究来阐明其对IBD 的作用 机制。 1.2 蛋白质与IBD 可食用蛋白质分为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动 物蛋白的来源主要是肉、蛋、奶等,植物蛋白来源如 大豆、坚果、谷薯类等。一项小型病例对照研究显 示多食鱼肉可降低IBD发病率[10]。但一项欧洲大 型前瞻性研究对67581名中年女性随访了10年, 最终有77名被确诊为IBD,结果显示过量摄入蛋白 质,尤其是动物蛋白,与IBD发病有关。动物蛋白 的来源中,高消费红肉类和鱼类可使IBD发病风险 增加[16]。因此,目前研究认为鱼类和海鲜中的n3 PUFA对IBD有保护作用,但鱼肉中的蛋白可能是 危险因素,鱼类及海鲜能否成为IBD患者推荐饮食 尚待进一步研究。此外,有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报 道饮用牛奶可能与 UC发病有关,有牛奶过敏史的 婴儿患IBD的比例较高,牛奶过敏可能与 UC发病 有关[7]。虽然此研究病例数较少且可能存在偏倚, 但为IBD与牛奶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17]。 早期有研究报道母乳喂养是IBD发病的保护因素, 这可能由于母乳中IgA 对婴儿肠黏膜有免疫调节 作用,可直接促进肠黏膜生长[18]。而牛奶中主要含 有5种蛋白,其中酪蛋白占总蛋白的80%,是主要 的过敏源成分,它可引起胃肠道黏膜的变态反应。 国内 有 学 者 也 证 实 了 该 结 论[19]。此 外,Wiecek 等[20]比较了3~18岁的IBD患者中十二指肠活组 织病理切片中的乳糖酶活性,发现乳糖酶活性均值 较正常人低,认为IBD患者的乳糖酶活性降低可造 成患者乳糖不耐受,从而加重腹胀、腹泻症状,建议 乳糖酶活性可作为诊断IBD 的参考指标。另有研 究显示在IBD患者中钙摄入量明显减少,可能是乳 糖不耐受导致饮食谱受限,从而成为IBD患者骨质 疏松的可逆独立危险因素[21]。乳蛋白过敏与乳糖 不耐受的临床表现相似,需进一步研究加以鉴别。 牛奶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可产 生多种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等),可直接对结肠细 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结肠黏膜损伤,从而导致 UC 发病[22]。还有研究报道牛奶虽经巴氏消毒,但仍可 能存在活的鸟分枝杆菌亚种副结核菌,这也是人类 罹患IBD的可能危险因素[23]。尽管很多研究提示 不同类型的蛋白类食物对IBD有致病或保护作用, 但仍需更多研究来阐明蛋白质与IBD 发病的关系。 1.3 碳水化合物与IBD 碳水化合物按其结构分为单糖(如葡萄糖、果 糖)、双糖(如蔗糖)、低聚糖(如低聚果糖、低聚半乳 糖)和多糖(如淀粉、纤维素、菊糖)。人体可吸收利 用的有效碳水化合物有单糖、双糖等,人体不能吸 收的无效碳水化合物有纤维素等。与脂肪一样,不 同的碳水化合物分类对IBD的影响不同[24]。目前 一种普遍被接受的假设认为,可吸收碳水化合物 (如葡萄糖、蔗糖、乳糖、果糖等)可抑制肠道吸收功 能,由于肠腔糖浓度升高,为微生物的增殖提供了 能量,病理性微生物的过度繁殖可增加肠道通透 性,从而引起炎性反应[25]。有研究发现精制糖(蔗 糖≥99.8%)与CD发病有关[26]。纤维素作为碳水 化合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 的。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是谷类、蔬菜和水果。目 前研究中纤维素对IBD作用的说法不一,一项针对 纤维素能否降低IBD发病率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 究结果显示,高纤维素摄入组比低纤维素摄入组的 CD发病率降低约40%,并且水果、蔬菜来源的纤维 素作用更明显,认为原因之一可能是水果、蔬菜来 源的纤维素为可溶性,并能被肠道菌群代谢转化为 短链脂肪酸,而短链脂肪酸可抑制炎性因子生成及 侵袭性大肠杆菌的转录和表达,从而达到保护肠道 上皮细胞的作用;另一种原因可能是水果、蔬菜来 源的纤维素可激活广泛分布在小肠上皮淋巴细胞 内的芳香烃受体(AhR),而 AhR 被激活后可保护 肠上皮细胞抵御抗原及异物的侵害;但研究并未 发现纤 维 素 对 UC 发 病 风 险 的 降 低 有 作 用。 Ananthakrishnan等[27]同样证实了来自水果、蔬菜 的纤维素可降低 CD的发病风险,而谷物来源的纤 维素却不能降低CD的患病风险。另有动物实验研 国际消化病杂志2017年12月第37卷第6期 IntJDigDis,December25,2017,Vol.37,No.6 ·345·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