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余伟等:热轧带钢的冷却参数与翘曲关系 ·1737 部进入卷取机之后,由于两端的约束,在线冷却时只会 表现为横向的C型翘曲四.采用热弹、塑性模型对带 19 钢层流冷却过程中应力、应变和翘曲进行计算. 图8为带钢各面上轧向应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17 可以看出:在第一阶段的空冷过程中,带钢上下表面的 16 应力相同且为拉应力,中心面为压应力.第二阶段的 15 >◇◇ 000000 水冷过程中,前期上下表面冷却速度很快,中心温降相 对较慢,表面和心部产生不均匀的收缩,导致上下表面 13 上表面 下表面 产生拉应力,中心面产生压应力.随后由于上下表面 t 0 46810 1214 产生过冷,中心面的冷却速度逐渐大于上下表面的冷 厚度/mm 速,中心面的压应力开始转变为拉应力,上下表面的拉 图6卷取时带钢厚度方向贝氏体分布规律 应力逐渐转变为压应力,持续到水冷结束,中心面的温 Fig.6 Bainite distribution in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during the ini- 降一直大于上下表面,此后这种应力状态会一直存在 tial coiling 卷取时上下表面应力基本相同,为-62MPa的压应 得出的组织与X70管线钢实际层流冷却后的组织一 力,中心面为10MPa的拉应力. 致,均为贝氏体(见图7).同时,也可根据相变温度验 200 一上表面 证实验结果.取X70钢坯切取b4mm×10mm的小圆 一中心面 柱试样,用Formaster-Digital热膨胀仪测定其在不同冷 一下表面 却速率下的热膨胀曲线,采用热膨胀法确定相变温度 试样加热至1150℃保温3mi,然后以5℃·s的速度 冷至850℃保温10s,之后以不同的速度冷却至室温, 100 在15℃·s冷却速度下贝氏体开始转变温度为 -200 458℃.从X70钢层流冷却过程中钢板中部上表面的 温降曲线(见图4)和贝氏体转变计算结果(见图5)来 看,贝氏体转变开始时间为冷却开始后的21.9s,此时 10 20 30 40 时间 带钢温度为480℃,冷却速度为15.1℃·s,相变点开 始温度的实测值和计算值相对误差为22℃.因此,所 图8带钢厚度方向应力变化规律 建立的相变动力学模型具有比较高的精确性 Fig.8 Variation law of stress in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图9为轧向热应变、弹塑性应变之和所得到的总 应变:图10为不同时刻带钢横向的翘曲值.在4.5~ 11s时,在此过程中上下表面总应变之差小于零(图 9),且应变差值逐渐减小,带钢向上的翘曲值呈增加 状态(图10).11s时应变差达到最小值-0.71× 103,边部的翘曲量达到最高点21.84mm,在此过程中 会造成带钢中部积水,发生次生不均匀冷却,使厚度方 向的冷却更加不均匀.在11~19.35s之间相应的轧 20 um 向总应变差逐渐增大,此时带钢呈现出向下翘曲的趋 图7X70钢层流冷却后的组织 势,到19.35s时上下表面的应变差达到最大值1.02× Fig.7 Microstructure of X70 steel after laminar cooling 10-3,边部翘曲量达到向下的最大值-44.94mm.之后 2.3应力、应变场和翘曲的分析 一直持续到水冷结束,上下表面的应变差逐渐减小,带 带钢冷却过程中,厚度方向上冷却速度不一致,不 钢向下的翘曲开始恢复. 均匀的膨胀和收缩,会产生不均匀分布的热应力:而相 第三阶段的空冷过程中,由于厚度方向贝氏体的 变使各材料温度下的热膨胀系数不一致,进入相变温 生成速度不一致,释放的相变潜热不同,产生的组织应 度区间时组织应力分布也不均匀.带钢头部进入卷取 力大小不一致.同时在水冷过程中,轧向应力超过了 机之前,只存在精轧机出口一端的约束,带钢上下表面 带钢的屈服强度,产生塑性应变,如图11所示,卷取时 的不均匀冷却只会产生沿长度方向的L翘:当带钢头 距离上下表面2.2mm的范围内发生塑性变形,轧向总余 伟等: 热轧带钢的冷却参数与翘曲关系 图 6 卷取时带钢厚度方向贝氏体分布规律 Fig. 6 Bainite distribution in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during the ini￾tial coiling 得出的组织与 X70 管线钢实际层流冷却后的组织一 致,均为贝氏体( 见图 7) . 同时,也可根据相变温度验 证实验结果. 取 X70 钢坯切取 4 mm × 10 mm 的小圆 柱试样,用 Formaster-Digital 热膨胀仪测定其在不同冷 却速率下的热膨胀曲线,采用热膨胀法确定相变温度. 试样加热至 1150 ℃保温 3 min,然后以 5 ℃·s - 1 的速度 冷至 850 ℃保温 10 s,之后以不同的速度冷却至室温, 在 15 ℃·s - 1 冷 却 速 度 下 贝 氏 体 开 始 转 变 温 度 为 458 ℃ . 从 X70 钢层流冷却过程中钢板中部上表面的 温降曲线( 见图 4) 和贝氏体转变计算结果( 见图 5) 来 看,贝氏体转变开始时间为冷却开始后的 21. 9 s,此时 带钢温度为 480 ℃,冷却速度为 15. 1 ℃·s - 1 ,相变点开 始温度的实测值和计算值相对误差为 22 ℃ . 因此,所 建立的相变动力学模型具有比较高的精确性. 图 7 X70 钢层流冷却后的组织 Fig. 7 Microstructure of X70 steel after laminar cooling 2. 3 应力、应变场和翘曲的分析 带钢冷却过程中,厚度方向上冷却速度不一致,不 均匀的膨胀和收缩,会产生不均匀分布的热应力; 而相 变使各材料温度下的热膨胀系数不一致,进入相变温 度区间时组织应力分布也不均匀. 带钢头部进入卷取 机之前,只存在精轧机出口一端的约束,带钢上下表面 的不均匀冷却只会产生沿长度方向的 L 翘; 当带钢头 部进入卷取机之后,由于两端的约束,在线冷却时只会 表现为横向的 C 型翘曲[11]. 采用热弹、塑性模型对带 钢层流冷却过程中应力、应变和翘曲进行计算. 图 8 为带钢各面上轧向应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可以看出: 在第一阶段的空冷过程中,带钢上下表面的 应力相同且为拉应力,中心面为压应力. 第二阶段的 水冷过程中,前期上下表面冷却速度很快,中心温降相 对较慢,表面和心部产生不均匀的收缩,导致上下表面 产生拉应力,中心面产生压应力. 随后由于上下表面 产生过冷,中心面的冷却速度逐渐大于上下表面的冷 速,中心面的压应力开始转变为拉应力,上下表面的拉 应力逐渐转变为压应力,持续到水冷结束,中心面的温 降一直大于上下表面,此后这种应力状态会一直存在. 卷取时上下表面应力基本相同,为 - 62 MPa 的压应 力,中心面为 10 MPa 的拉应力. 图 8 带钢厚度方向应力变化规律 Fig. 8 Variation law of stress in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图 9 为轧向热应变、弹塑性应变之和所得到的总 应变; 图 10 为不同时刻带钢横向的翘曲值. 在 4. 5 ~ 11 s 时,在此过程中上下表面总应变之差小于零( 图 9) ,且应变差值逐渐减小,带钢向上的翘曲值呈增加 状态( 图 10 ) . 11 s 时应变差达到最小值 - 0. 71 × 10 - 3 ,边部的翘曲量达到最高点 21. 84 mm,在此过程中 会造成带钢中部积水,发生次生不均匀冷却,使厚度方 向的冷却更加不均匀. 在 11 ~ 19. 35 s 之间相应的轧 向总应变差逐渐增大,此时带钢呈现出向下翘曲的趋 势,到19. 35 s 时上下表面的应变差达到最大值1. 02 × 10 - 3 ,边部翘曲量达到向下的最大值 - 44. 94 mm. 之后 一直持续到水冷结束,上下表面的应变差逐渐减小,带 钢向下的翘曲开始恢复. 第三阶段的空冷过程中,由于厚度方向贝氏体的 生成速度不一致,释放的相变潜热不同,产生的组织应 力大小不一致. 同时在水冷过程中,轧向应力超过了 带钢的屈服强度,产生塑性应变,如图 11 所示,卷取时 距离上下表面 2. 2 mm 的范围内发生塑性变形,轧向总 ·173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