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初考试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4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 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 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 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高下之分,应以扬弃的态度审慎对待。这其中我 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 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 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只把读 书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 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 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 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 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 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 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 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 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 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诗人的创作,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说:“诗人对宇 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 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 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 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虚心涵泳,然后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 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 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 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 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 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 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 在方式是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辽宁省六校协作体 2019-2020 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初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 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 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 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高下之分,应以扬弃的态度审慎对待。这其中我 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 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 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只把读 书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 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 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 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 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 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 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 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 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 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诗人的创作,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说:“诗人对宇 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 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 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 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虚心涵泳,然后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 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 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 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 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 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 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 在方式是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