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8 现代医药卫生2009年第25卷第18期 (80%),完全分隔4例(20%);间隔的长度为(9.40±0.36)(7-13)开口),其出现率分别为61.2%、224%、14.3%和2.1%。本资料Ⅱ mm。部分分隔胆总管与胰管共同管的长度为(543±0.39)(4.0-型仅1例(3.3%),在20例肝肤壶腹冠状剖面上见被肝胰壶腹间隔 完全分隔者即U型有4例(20%);被部分分隔者即Y型16例(80%), 3讨论 共同管的长度为(543±0.39)mm。这提示内镜医师进行胰、胆管 选择性插管时,导管的插入深度和方向要区别对待。遇到Y型和 3.1十二指肠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部鬥现有的教Ⅴ型时,可从一个开口插管,插入深度不宜过深,使导管末端位 科书叫及专著把十二指肠上部(第一段)或球部内面描述为“黏膜于乳头腔内可使胆总管与胰管同时显影,但不足之处是导管插 面光滑无环状襞”,实际上十二指肠第一段应包括球部(或称帽过浅易漏出显影剂。在U型可在同一乳头晕轮的不同部位插 部、窦部)和固定部,本文发现多数球部黏膜具有皱襞,真正“光管,一般情况下,胆总管开口在乳头的上部,胰管开口在乳头的 滑的”只占13左右。材料与本组近似,因此建议临床工作者应下部。在Ⅱ型者须在不同的乳头晕轮开口插管,才能分别使胰 注意此特点,以免内镜检查时误认部位。 胆管显影,只有掌握了乳头开口的解剖情况,才能提高插管的 3.2十二指肠大乳头的位置:国内外学者多描述为位于十二成功率。 指肠降部内后壁中部,或降部下1B占66%、中1/3占27%、上1B34小结 占4%等。本组材料是将十二指肠第二段(降部)内侧壁按上、中 下及前、中、后各三等分划为9个区,大乳头位于中中区(中央区 结合目前十二指肠影像学及ERCP新技术,对解剖结构上 为53%,加上后中区13%,故将其位置表述为“位于降部内侧壁困惑的问题作了30例成人十二指肠内面结构的系统而有针对 中份”似较合适。另有1例3%)于第三段(水平部)首段上壁,此点性的研究。对其黏膜特征、大乳头及肝胰壶腹从临床应用角度 尤应引起注意。寻找大乳头的还可以参照距幽门的距离。国外作了观测,为临床工作提供了参考资料 学者提出为80-100mm。国内一组50例统计为855mm。本组30参考文献: 例统计为(7923±268)mm(最近距45mm,最远距117mm,值[1]陈熙,蒋业信,申家兴,等与EST有关的胰胆管及十二指肠大乳 得进一步验证。结合大乳头的形态辅以寻找大乳头 头应用解剖①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4,12(3):208. 3.3Flai等根据肝胰壶腹有无共同管及其共同管的长度将其2 I Flati G, Flati a, Porowska b, et al. Surgical anatomy of rhe papilla of 分为Y型(共同管长1.5-10mm)、V型(共同管大于10mm)、U型(胆 Vater and biliopancreatic ducts[J).Am Surg, 1994, 609): 712. 总管与胰管在一个乳头内分别开口)和Ⅱ型(胆总管和胰管分别B3柏树令,应大君系统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4 收稿日期:200-05-08 择期剖宫产对子宫复旧的影响 潘玉红1,梁新 (1.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湖北宜昌443003;2.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湖北宜昌443001) 文章编号:1009-5519(2009)18-2822-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 近年来,随着国内剖宫产率逐年升高,由此导致的产后子恶露性状,于产后42天统计恶露持续时间(血性恶露+浆液性恶 宫复旧不全,已成为产后常见并发症。国内众多学者报道剖宫露)。 产产后子宫复旧不全发生率高(11%),是产后子宫复旧不全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平P值界限为 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择期剖宫产产妇与临005。 产时剖宫产产妇的子宫复旧情况,探讨择期剖宫产这一单一因 2结果 素对子宫复旧的影响,报道如下 2.1产后宫底下降高度的测量:正常情况下,于产后10天,子 1临床资料 宫降至骨盆腔内,腹部检查触不到宫底P。而剖宫产术后宫底下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择期剖宫产孕产降较正常缓慢,产后第十天观察组3650仍可腹部检查触到宫底 妇50例为观察组,剖宫产指征为社会因素;另取临产时剖宫产对照组2450可腹部检查触到宫底。差异有显著性(P<0.01)。 50例为对照组,剖宫产指征为胎儿窘迫、产程停滞、胎位异常2.2产后B超检查子宫复旧情况:产后42天B超检测子宫三径 等。两组病例均排除子宫畸形、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多胎妊娠、之和,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宫腔积 羊水过多、宫内感染 液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两组资料年龄、孕周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均采用 表1产后子宫复 超检测结果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术后处理相同。产后均常规使用抗生素 子宫三径之和 宫腔积液发生率 3天,实行母婴同室、母乳喂养,鼓励早期下床活动,术后5天拆 出院 观察组 18.13±241 1.2观察指标:(1)产后宫底下降高度的测量:产妇出院后,于 对照组 16.02±1.92 产后14天专人产后访视,排空膀胱平卧,腹部检查手测宫底高2.3恶露持续时间:正常产后血性恶露+浆液性恶露持续约3周 度。(2)产后B超检查子宫复旧情况:于产后42天来院行盆腔超观察组持续时间(39±5)天,至产后42天仍有4例为浆液性恶露 声检查,了解子宫复旧情况,测量子宫各径线大小并计算三径对照组持续时间为(30±4)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长径、前后径、横径)之和。(3)恶露持续时间:出院时告知产妇 3讨论现代医药卫生 2009 年第 25 卷第 18 期 近年来,随着国内剖宫产率逐年升高,由此导致的产后子 宫复旧不全,已成为产后常见并发症。国内众多学者报道剖宫 产产后子宫复旧不全发生率高(11%)[1],是产后子 宫 复 旧 不 全 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择期剖宫产产妇与临 产时剖宫产产妇的子宫复旧情况,探讨择期剖宫产这一单一因 素对子宫复旧的影响,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择期剖宫产孕产 妇50例为观察组,剖宫产指征为社会因素;另取临产时剖宫产 50例 为 对 照 组,剖宫产指征为胎儿窘迫、产 程 停 滞、胎 位 异 常 等。两组病例均排除子宫畸形、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多胎妊娠、 羊水过多、宫内感染。 两组资料年龄、孕周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 术 均 采 用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术后处理相同。产后均常规使用抗生素 3天,实行母婴同室、母乳喂养,鼓励早期下床活动,术后5天拆 线出院。 1.2 观察指标:(1)产后宫底下降高度的测量:产妇出院后,于 产后14天专人产后访视,排空膀胱平卧,腹部检查手测宫底高 度。(2)产后B超检查子宫复旧情况:于产后42天来院行盆腔超 声检查,了解子宫复旧情况,测量子宫各径线大小并计算三径 (长径、前后径、横径)之和。(3)恶露持续时间:出院时告知产妇 恶露性状,于产后42天统计恶露持续时间(血性恶露+浆液性恶 露)。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平P值界限为 0.05。 2 结果 2.1 产后宫底下降高度的测量:正常情况下,于 产 后10天,子 宫降至骨盆腔内,腹部检查触不到宫底[2] 。而剖宫产术后宫底下 降较正常缓慢,产后第十天观察组36/50仍可腹部检查触到宫底, 对照组24/50可腹部检查触到宫底。差异有显著性(P<0.01)。 2.2 产后B超检查子宫复旧情况:产后42天B超检测子宫三径 之和,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 宫 腔 积 液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3 恶露持续时间:正常产后血性恶露+浆液性恶露持续约3周。 观察组持续时间(39±5)天,至产后42天仍有4例为浆液性恶露, 对照组持续时间为(30±4)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表1 产 后 子 宫 复 旧 B 超 检 测 结 果 组 别 观察组 对照组 例数 50 50 18.13±2.41 16.02±1.92 子宫三径之和 (cm) 宫腔积液发生率 (%) 14 8 择期剖宫产对子宫复旧的影响 潘玉红1 ,梁新国2 (1.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湖北 宜昌 443003;2.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湖北 宜昌 443001) 文章编号:1009-5519(2009)18-2822-02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B (80%),完 全 分 隔4例(20%);间 隔 的 长 度 为 (9.40±0.36)(7~13) mm。部分分隔胆总管与胰管共同管的长度为(5.43±0.39)(4.0~ 7.5)mm。 3 讨论 3.1 十二指肠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部[9]。现 有 的 教 科书[3]及专著把十二指肠上部(第一段)或球部内面描述为“黏膜 面光滑无环状襞”,实际上十二指肠第一段应包括球部(或称帽 部、窦部)和固定部,本文发现多数球部黏膜具有皱襞,真正“光 滑的”只占1/3左右。材料与 本组近似,因此建议临 床 工 作 者 应 注意此特点,以免内镜检查时误认部位。 3.2 十二指肠大乳头的位置: 国内外学者多描述为位于十二 指肠降部内后壁中部,或降 部下1/3占66%、中1/3占27%、上1/3 占4%等。本组材料是将十二指肠第二段(降部)内侧壁按上、中、 下及前、中、后各三等分划为9个区,大乳头位于中中区(中央区) 为53%,加上后中区13%,故将其位置表述为“位于降部内侧壁 中份”似较合适。另有1例(3%)于第三段(水平部)首段上壁,此点 尤应引起注意。寻找大乳头的还可以参照距幽门的距离。国外 学者提出为80~100 mm。国内一组50例统计为85.5 mm。本组30 例 统 计 为(79.23±2.68)mm (最 近 距45 mm,最 远 距117 mm),值 得进一步验证。结合大乳头的形态辅以寻找大乳头。 3.3 Flati等[2]根据肝胰壶腹有无共同管及其共同管的长度将其 分为Y型(共同管长1.5~10 mm)、V型(共同管大于10 mm)、U型(胆 总管与胰管在一个乳头内分别开口)和Ⅱ型(胆总管和胰管分别 开口),其出现率分别为61.2%、22.4%、14.3%和2.1%[2]。本资料Ⅱ 型仅1例(3.3%),在20例肝胰壶腹冠状剖面上见被肝胰壶腹间隔 完全分隔者即U型有4例(20%);被部分分隔者即Y型16例(80%), 共同管的长度为(5.43±0.39)mm。这提示内镜医师进行胰、胆管 选择性插管时,导管的插入深度和方向要区别对待。遇到Y型和 V型时,可从一个开口插管,插入深度不宜过深,使导管末端位 于乳头腔内可使胆总管与胰管同时显影,但不足之处是导管插 入过浅易漏出显影剂。在U型可在同一乳头晕轮的不同部位插 管,一般情况下,胆总管开口在乳头的上部,胰管开口在乳头的 下部。在Ⅱ型者须在不同的乳头晕轮开口插管,才能分别使胰 胆管显影,只有掌握了乳头开口的解剖情况,才能 提高插管的 成功率。 4 小结 结合目前十二指肠影像学及ERCP新技术,对解剖结构上 困惑的问题作了30例成人十二指肠内面结构的系统而有针对 性的研究。对其黏膜特征、大乳头及肝胰壶腹从临床应用角度 作了观测,为临床工作提供了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 陈 熙,蒋业信,申家兴,等.与EST有关的胰胆管及十二指肠大乳 头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4,12(3):208. [2] Flati G,Flati A,Porowska B,et al.Surgical anatomy of rhe papilla of Vater and biliopancreatia ducts[J].Am Surg,1994,60(9):712. [3] 柏树令,应大君.系统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4 收稿日期:2009-05-08 2822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