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这年郊祭,议论要合祭天地,礼官以“吴天有成命”作为根据。范百禄说:“这 是三代的礼,怎么又要合祭呢?“吴天有成命’的颂诗,祭天祭地,都演奏这诗, 好比春夏祈祷谷物丰收而演奏《噫嘻》,岂是为了合祭呢?”争论很久没有解决, 在皇帝面前决定。宰相说:“范百禄的话,是礼的常制;今天的用法,是权宜之 制。陛下开始祭天,应以合祭天地为恭敬。”于是合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三) 姜夔 黄帽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姜夔 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拚新年舟上过,倩人和雪洗征衣。 [注]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 首。黄帽: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 隐居不仕,常携带书、茶具灶、钓具,乘舟浪迹江湖。倩:请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 B.“舟尾春风飐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 的春意。 C.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 生动 D.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写“黄帽”暗点“归”,其五第二句“归” 字点题。 15.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4.C 15.悠然之情。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 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 之趣溢于言表。思归之情。其三首句“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 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凄凉无奈之感。其三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 夜行,江南漂泊,隐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得不然之意,不得不在 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其飘零生涯可知,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 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 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2)杜牧《阿房宫赋》中“ 一句,从视觉的角度写焚烧香草时的景象, 句则从听觉的角度写宫车经过时的巨大声响。这年郊祭,议论要合祭天地,礼官以“吴天有成命”作为根据。范百禄说:“这 是三代的礼,怎么又要合祭呢?‘吴天有成命’的颂诗,祭天祭地,都演奏这诗, 好比春夏祈祷谷物丰收而演奏《噫嘻》,岂是为了合祭呢?”争论很久没有解决, 在皇帝面前决定。宰相说:“范百禄的话,是礼的常制;今天的用法,是权宜之 制。陛下开始祭天,应以合祭天地为恭敬。”于是合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三) 姜夔 黄帽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 姜夔 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拚新年舟上过,倩人和雪洗征衣。 [注]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 首。黄帽: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 隐居不仕,常携带书、茶具灶、钓具,乘舟浪迹江湖。倩:请。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 声。 B. “舟尾春风飐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 的春意。 C. 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 生动。 D. 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写“黄帽”暗点“归”,其五第二句“归” 字点题。 15.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悠然之情。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 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 之趣溢于言表。思归之情。其三首句“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 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凄凉无奈之感。其三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 夜行,江南漂泊,隐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得不然之意,不得不在 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其飘零生涯可知,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 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一句,从视觉的角度写焚烧香草时的景象, “_______”一句则从听觉的角度写宫车经过时的巨大声响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