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7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0卷 称二次板形缺陷、对称高次板形缺陷和非对称板形 (7)压块力PAD(i):主要针对板形调控功效的 缺陷;又能针对不同的板宽消除辊间“有害接触区”, 仿真,取每个压块力分别为3000和3500kN 从而增大辊缝横刚度,使辊缝在轧制力变动时保持 (8)DSR压块压力分布形式:针对DSR轧机的 相对稳定,因此,DSR技术可以使轧机分别实现柔 整体板形控制能力的仿真,设定三种典型分布形式, 性辊缝控制策略和刚性辊缝控制策略[可], 中部集中分布(记为PAD1)、平均分布(记为 PAD2)、边部集中分布(记为PAD3) 2全辊系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计算工况的 确定 3板形控制性能仿真 为了研究该DSR轧机特殊的板形控制性能,利 轧机的板形控制性能源于轧机所装备的各项板 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全辊系有限元力 形控制技术的板形调控功效以及这些板形控制技术 学仿真模型.图2为DSR全辊系力学模型的有限 的组合使用,通过设计工况的仿真结果分析,得到 元网格划分,本模型结合了有限元和弹性基础梁模 了板形控制性能评价指标如下[] 型的特点,用杆单元反映轧件的实体存在,以杆单元 (1)板形调控功效:某种板形技术的单位调节 的刚度来反映轧件的等效压缩刚度,将轧制力与轧 量下(如100kN弯辊力、100kN压块压力),轧机承 件厚度减薄量简化处理为线性关系[可]. 载辊缝形状在沿带钢宽度方向上各处的变化量 (2)承载辊缝凸度调节域:指轧机各板形控制 技术共同作用下所能提供的承载辊缝二次凸度 CW2及四次凸度CW4的最大变化范围2(CW2, CW4) (3)辊缝横向刚度:辊缝二次凸度抵抗轧制力 波动干扰的能力 (4)辊间接触压力平均幅值:辊间接触长度内 接触压力的平均值 (5)辊间接触压力分布不均匀度:沿接触长度 方向辊间接触压力的最大值与其平均值的比值 3.1板形调控功效 图3为承载辊缝在M00、M1、M3压块(500kN 图2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 的调节量)和弯辊力FB(100kN的调节量)作用下 Fig.2 Gridding for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rolls 的上下轮廓调控功效曲线 根据现场工艺参数,有限元模型的计算工况确 由图3可知:板形的调控功效曲线需用高次多 项式才能描述;上轮廓调控功效变化比下轮廓显著, 定考虑了以下因素: 弯辊力调控功效最为显著;上轮廓的调控功效曲线 (1)辊径取最大、最小值.工作辊直径Dw取 要比下轮廓的调控功效曲线变化剧烈.说明DSR 615和550mm,支持辊直径D.取1570和1490 辊系中弯辊调节对上轮廓的影响要比对下轮廓的影 mm 响显著得多 (2)板宽B分别取910,1330和1750mm, (3)平均单位轧制力g,取两个极限值6.5和 3.2承载辊缝凸度调节域 9.5kN'mm1 从图4可知,在同一坐标系下,承载辊缝的上下 轮廓凸度调节域沿压块分布路径(边部集中分布→ (4)工作辊、下支持辊初始辊形均为平辊,Cw= 平均分布中部集中分布)的方向大体相同,多数 0mm,C8=0mm 轧机的辊系是一个垂直对称的结构,在某调节机构 (5)轧件等效刚度Q1分别取6.8×101和6.8× 的作用下,其承载辊缝凸度调节路径的方向是相反 105 kN.mm1 的,即承载辊缝上下轮廓凸度符号在同一坐标系下 (6)针对板形调控功效的仿真,弯辊力FB取0 是相反的.因此DSR轧机辊系的垂直不对称极 和100kN;针对板形控制性能的仿真,弯辊力FB取 大地影响了辊缝整体的形状和幅值.其次,弯辊力 500,0和-600kN. 变化所引起的承载辊缝上下轮廓凸度调节域范围的称二次板形缺陷、对称高次板形缺陷和非对称板形 缺陷;又能针对不同的板宽消除辊间“有害接触区”‚ 从而增大辊缝横刚度‚使辊缝在轧制力变动时保持 相对稳定.因此‚DSR 技术可以使轧机分别实现柔 性辊缝控制策略和刚性辊缝控制策略[4—5]. 2 全辊系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计算工况的 确定 为了研究该 DSR 轧机特殊的板形控制性能‚利 用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 建立了全辊系有限元力 学仿真模型.图2为 DSR 全辊系力学模型的有限 元网格划分.本模型结合了有限元和弹性基础梁模 型的特点‚用杆单元反映轧件的实体存在‚以杆单元 的刚度来反映轧件的等效压缩刚度‚将轧制力与轧 件厚度减薄量简化处理为线性关系[6]. 图2 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 Fig.2 Gridding for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rolls 根据现场工艺参数‚有限元模型的计算工况确 定考虑了以下因素: (1) 辊径取最大、最小值.工作辊直径 DW 取 615和550mm‚支持辊直径 DB 取1570和1490 mm. (2) 板宽 B 分别取910‚1330和1750mm. (3) 平均单位轧制力 q‚取两个极限值6∙5和 9∙5kN·mm —1. (4) 工作辊、下支持辊初始辊形均为平辊‚CW= 0mm‚CB=0mm. (5) 轧件等效刚度 Q1 分别取6∙8×104 和6∙8× 105 kN·mm —1. (6) 针对板形调控功效的仿真‚弯辊力 FB 取0 和100kN;针对板形控制性能的仿真‚弯辊力 FB 取 500‚0和—600kN. (7) 压块力 PAD( i):主要针对板形调控功效的 仿真‚取每个压块力分别为3000和3500kN. (8) DSR 压块压力分布形式:针对 DSR 轧机的 整体板形控制能力的仿真‚设定三种典型分布形式‚ 中部 集 中 分 布 (记 为 PAD1)、平 均 分 布 (记 为 PAD2)、边部集中分布(记为 PAD3). 3 板形控制性能仿真 轧机的板形控制性能源于轧机所装备的各项板 形控制技术的板形调控功效以及这些板形控制技术 的组合使用.通过设计工况的仿真结果分析‚得到 了板形控制性能评价指标如下[6—8]. (1) 板形调控功效:某种板形技术的单位调节 量下(如100kN 弯辊力、100kN 压块压力)‚轧机承 载辊缝形状在沿带钢宽度方向上各处的变化量. (2) 承载辊缝凸度调节域:指轧机各板形控制 技术共同作用下所能提供的承载辊缝二次凸度 CW2 及四次凸度 CW4 的最大变化范围 Ω(CW2‚ CW4). (3) 辊缝横向刚度:辊缝二次凸度抵抗轧制力 波动干扰的能力. (4) 辊间接触压力平均幅值:辊间接触长度内 接触压力的平均值. (5) 辊间接触压力分布不均匀度:沿接触长度 方向辊间接触压力的最大值与其平均值的比值. 3∙1 板形调控功效 图3为承载辊缝在 MO0、M1、M3压块(500kN 的调节量)和弯辊力 FB (100kN 的调节量)作用下 的上下轮廓调控功效曲线. 由图3可知:板形的调控功效曲线需用高次多 项式才能描述;上轮廓调控功效变化比下轮廓显著‚ 弯辊力调控功效最为显著;上轮廓的调控功效曲线 要比下轮廓的调控功效曲线变化剧烈.说明 DSR 辊系中弯辊调节对上轮廓的影响要比对下轮廓的影 响显著得多. 3∙2 承载辊缝凸度调节域 从图4可知‚在同一坐标系下‚承载辊缝的上下 轮廓凸度调节域沿压块分布路径(边部集中分布→ 平均分布→中部集中分布)的方向大体相同.多数 轧机的辊系是一个垂直对称的结构‚在某调节机构 的作用下‚其承载辊缝凸度调节路径的方向是相反 的‚即承载辊缝上下轮廓凸度符号在同一坐标系下 是相反的[2].因此 DSR 轧机辊系的垂直不对称极 大地影响了辊缝整体的形状和幅值.其次‚弯辊力 变化所引起的承载辊缝上下轮廓凸度调节域范围的 ·72·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30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