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三、教学内容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的组成,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蛋白的组成和主要功 能。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及正常值。正常人的血量。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和粘度,血 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血浆的pH和缓冲系统。 2.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个体发育过程中造血中心的变迁,造血干细胞的特 点和造血过程,造血微环境的概念。 3.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和形态,贫血的概念。红细胞的生 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红细胞沉降率及红细胞下沉原因,等滲溶液 和等张溶液的概念。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和辅助因 子,内因子的概念和作用,红细胞生成的过程和调节:爆式促进活性物质、促红细胞生成素、 性激素,红细胞的寿命和破坏 4.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各类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白细胞的生成 和调节,白细胞的破坏。 5.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黏附、释放、聚集、收缩 和吸附。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促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的寿命和破坏。 6.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和出血时间的概念,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管收缩, 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血清、凝血因子、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 途径的概念,血液凝固过程;血液凝固的调控(抗凝系统和抗凝物质):血管内皮的抗凝作 用,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生理性抗凝物质(丝氨酸 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等)。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 溶解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溶的基本过程,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7.血型和输血原则血型、红细胞凝集、凝集原和凝集素的概念,白细胞和血小板血 型。红细胞血型: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成分输血 四、重点内容 1.血细胞比容,血量和血液的理化特性。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 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主要功能和生成调节。 4.血型和红细胞凝集,ABO血型系统 五、难点内容 1.血液凝固过程及其机制。 2.血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六、教学方法 1.理论讲解演示PI课件,概念要准确,必要时要图示,且多举例,有时要反复讲。 2.课堂提问少量、见机、灵活、启发式。(本章内容多,学时数较紧,宜见机行事) 3.课外阅读提供参考读物目录,并布置复习思考题和新课预习。 4.课后答疑平时在办公室接待学生答疑。 5教改试点本章内容相对容易,可试点进行“自学+指导+讨论(包括由学生上台发 言)+文献检索”的教学模式。在教授本章内容前一周布置自学任务,并提出一些问题(以 要求掌握的内容为主,可参考以下复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同时开列参考资 料(也可参考以下课外读物目录),并将学生分组(以4组为宜),令每组主攻一个内容,并 选好在课堂上发言的同学。在准备阶段的课余时间里,教师在办公室接待学生答疑。课堂上 第1学时用于分组讨论,老师可先后到各组参加讨论并进行适当指导,第2~3学时用于学生 代表上台发言和老师总结,其他同学可自由提问,最后留20~30分钟,由老师进行总结。 七、教具6 三、教学内容 1.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液的组成,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蛋白的组成和主要功 能。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及正常值。正常人的血量。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和粘度,血 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血浆的 pH 和缓冲系统。 2. 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个体发育过程中造血中心的变迁,造血干细胞的特 点和造血过程,造血微环境的概念。 3. 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的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和形态,贫血的概念。红细胞的生 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红细胞沉降率及红细胞下沉原因,等渗溶液 和等张溶液的概念。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和辅助因 子,内因子的概念和作用,红细胞生成的过程和调节:爆式促进活性物质、促红细胞生成素、 性激素,红细胞的寿命和破坏。 4. 白细胞生理 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各类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白细胞的生成 和调节,白细胞的破坏。 5. 血小板生理 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黏附、释放、聚集、收缩 和吸附。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促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的寿命和破坏。 6. 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和出血时间的概念,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管收缩, 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血清、凝血因子、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 途径的概念,血液凝固过程;血液凝固的调控(抗凝系统和抗凝物质):血管内皮的抗凝作 用,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生理性抗凝物质(丝氨酸 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 C 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等)。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 溶解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溶的基本过程,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7. 血型和输血原则 血型、红细胞凝集、凝集原和凝集素的概念,白细胞和血小板血 型。红细胞血型:ABO 血型系统和 Rh 血型系统。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成分输血。 四、重点内容 1. 血细胞比容,血量和血液的理化特性。 2. 各类血细胞的数量。 3.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主要功能和生成调节。 4. 血型和红细胞凝集,ABO 血型系统。 五、难点内容 1. 血液凝固过程及其机制。 2. 血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六、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 演示 PPT 课件,概念要准确,必要时要图示,且多举例,有时要反复讲。 2. 课堂提问 少量、见机、灵活、启发式。(本章内容多,学时数较紧,宜见机行事) 3. 课外阅读 提供参考读物目录,并布置复习思考题和新课预习。 4. 课后答疑 平时在办公室接待学生答疑。 5. 教改试点 本章内容相对容易,可试点进行“自学+指导+讨论(包括由学生上台发 言)+文献检索”的教学模式。在教授本章内容前一周布置自学任务,并提出一些问题(以 要求掌握的内容为主,可参考以下复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同时开列参考资 料(也可参考以下课外读物目录),并将学生分组(以 4 组为宜),令每组主攻一个内容,并 选好在课堂上发言的同学。在准备阶段的课余时间里,教师在办公室接待学生答疑。课堂上 第 1 学时用于分组讨论,老师可先后到各组参加讨论并进行适当指导,第 2~3 学时用于学生 代表上台发言和老师总结,其他同学可自由提问,最后留 20~30 分钟,由老师进行总结。 七、教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