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关于这两则,朱伯崑的评论是:孔子以南人所言,序》)以上文献,除《论语》《孔丛子》、《孔子家 人无恒心,不可做巫医,解释恒卦九三爻辞,强调语》独立成书,查阅方便,没有收录外,余皆补 卦爻辞的道德修养的意义,后一句很重要,认为善;另外,近期出土的马王堆帛书《易传》和八角 学易的人,不必去占筮,按此说法,《周易》的用廊竹简《儒家者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文献 处,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不是卜问吉凶祸福。所今亦补人。这些文献,均按原书次序抄录,不再分 以《论语述而》又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类。“(61依此,我们基本可知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有 可以无大过矣。”认为学易可以使人改过从善,这关孔子与《易经》和《易传》关系的史书材料。 是把《周易》视为伦理教材。孔子对以前的文化典 孔子与《易传》的关系,易学史上有过无数的 籍皆有新的理解,对《周易》则强调其人道教训之争论,至今未有确论。廖名春、康学伟和梁韦弦 义,不迷信鬼神,这同前面讲的春秋时期的新观点《周易研究史》就孔子与《易传》关系争论的历史 即吉凶由人说是一致的。孔子这种对《周易》的理总结为四点:1)今本《易传》十篇全为孔子所作 解,对后来儒家学者解易起了很大的影响。“不占2)《易传》中只有《彖》、《象》为孔子所作,其他 而记已矣”,“可以无大过”,这两句话也是对春秋时皆为弟子或后学所作,3)《易传》全不是孔子所 代易说的一种总结。3朱先生的这番评论与前面对作,4)今本《易传》基本为孔子所作,但其中有 《易传》中“子曰”语篇分析的精神是一致的。在记述人遗闻的部分,有门人弟子在平日孔子讲述 《道家文化研究——马王堆帛书专号》中,诸多著时所作的记录,与《沦语》的情况差不多,其思想 名学者对帛书《系辞》、《二三子问》、《易之义》应属于乳于,也有后人窜入的部分,脱文错简还不 (《衷》)、(要》、《缪和和《昭力》进行研究,之计算在内还有朱伯足《易学哲学史》和杨庆中 后又有多本专著论述它们,力图理清它们与孔子之《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都对这一问题作了一定的 间的关系,过里不宜讨论这些问题,只是想指出它分析、说明和总结。8]马王堆帛书《易传》公布 们的出土为研究孔子和《易传》的关系增添了许多后,许多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发表了一些新的看法, 的历史资料和佐证。李学勤先生认为:“‘帛书所根但是分歧仍然很大。主要还是儒、道思想占主导地 据的《系辞》,其构成其实是和今传本基本一致的,位之争。如廖名春在《〈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 不过有一部分脱失,一部分又散入他篇。因同时中说:“总体来说,《易传》的思想源于孔子,孔子 又有异文,足资探讨。[4]此外,裴传永汇释的与《易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战国时期的孔子后 《论语外编》汇集“先秦两汉重要典籍(《论语》除学对《易传》各篇也做了许多创造、发挥工作。因 外)中的孔子言论。这些典籍是《左传》、《公羊此,《易传》的作者主要应是孔子及其后学。9陈 传》、(谷梁传》、《国语》、《墨子》、《尸子》、《慎鼓应先生则认为:“《易传》的晢学思想,是属于道 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宴子家,而非儒家。”“学界一般人一提起道家,就立即 春秋》、《吕氏春秋》、《易传》、《孝经》、《大戴礼想起老庄(而且误以为老庄思想是消极的),而未 记》、《礼记》、《尚书大传》、《新语》、《新书》、《韩及想到作为百家争鸣主流思潮的稷下道家,或因之 诗外传》、《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记》、《说而盛传于齐、楚文化领域的黄老学派。因此就不曾 苑》、《新序》、《盐铁论》、《越绝书》、《论衡》、《百注意《彖传》尚刚与稷下道家尚阳思想的内在联 虎通德论》、《汉书》、《说文解字》、《潜夫论》、《中系,以及《系辞》主‘天尊地卑,贵贱位矣’之源 论、《风俗通义》。对于上述各种典籍佚文中的孔 于黄老学派。"[10 子言论,也择要据《文选》、《太平御览》、《意林》 通过以上具体的对《易传》中明确标有“子 或清人孙星衍纂辑的《孔子集语》等予以辑曰”部分的语篇分析和对有关历史材料和信息的搜 录。“S]又郭沂《孔子集语校补·例言》载:“孙星索,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对孔子与《周易》的关系 衍的《孔子集语》行世后,王仁俊做《孔子集语补作这样的概括:如果以《系辞传》二十四章和《文 遗》,以补孙书之阙;其后,李滋然再作《孔子集言》篇幅为整体来计算,孔子之言的比例占到其中 语补遗商正》,除商正王书外,又附补两书漏采者的八分之一左右。《易传》中的孔子之言如同《论 八十九条。本《校补》合此三书而校之。”“按照孙语》一样是孔子后学记录、整理和编排的,从语篇 书体例,《易十翼》,《礼小戴记》、《春秋左氏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编辑者对孔子的尊敬和编辑孔子 孝经》、《论语》、《孟子》、举世诵习,不载;《家之言的谨慎态度,而且这种编排或多或少与编辑者 语》、《孔叢子》有成书专行,不载;《史记·孔子世的思想是一致的,显然不能说《易传》是孔子所作 家、弟子传》易检,亦不载。(严可均《孔子集语 (下转封三) 111 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11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