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10条是损卦六三爻辞“三人行,则损一人 7.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下六章) 人行,则得其友”的解说。这一爻发挥说明阴阳 这七条孔子言论虽然不能独立合成一篇,但是 天地男女结合致一无他。此句与系辞上第八章中第它们在各自的章节中和其他的文字一起组成了有机 二爻释同人卦九五爻意思相同。第11条是益卦上的语篇。基本上起着篇头点题和篇尾总结的作用 九爻辞“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的解第1句“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是上 从正反两面分别三点述说致一在人际交流篇第九章的结束句,是总结全章的点睛之笔。第2 中的重要,即:安身后动,易心后语和定交后求。句“《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是上篇第十章的最后 否则便会遭驶。这一段合起来看,强调人必须交一句总结全章的内容。第3句“夫《易》何为而作 往,但是交往要有一定屈伸的原则。 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 综合这十一条爻辞的解说,从篇章连贯的角度也。”虽然是《系辞》上篇第十一章的第2句,很 来看,很明昱,它们并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堆砌,它明显,从篇章角度看,第1句“天一,地二 们都围绕着安身和适时屈信这一主题编辑而成的 ·”不属于第十一章,即孔子的这句话实际是本 举例生动,正反远近都有。值得一提的是第5条和章的第1句话,是被用来引出话题,点明主题的 第10条的解说之前,没有“子日”二字。稍为仔第7句“乾、坤,其《易》之门邪”是《系辞》 细一点阅读,我们会发现,第5条的文字内容,与下篇第六章的第1句,引出话题,点明主题。而第 《文言》中的坤卦初爻爻辞的解说用词造句和内容、5和句是《系辞)上的最后一章中,连在 相似之处颇多,两相映照,说明文字的辑者感受志的三句话,素接在第1句引文《易》曰:“自天 到或是知道此句话非孔干之。而10条解说词之,吉无不利。”之后。从语篇分析的角度考虑 天地纲,万物化醇;勇女构精,万韌化生。”显孔子这里的三句话,并非意义连贯的话语,第十二 然是阴阳学派的讶言,不太可能出自孔子之口。这章第1句“自大佑之”的引文与孔子的“祐之,助 两条没有“子曰”的解说夹在语篇中间,只能说明也,”句可以构成一段,而以后的两句与下文紧密 是编辑者有意所为,又不标出“子曰”,是表明他相连,构成完整的篇章,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是 的谨慎和对孔子的恭敬。 属于引出话题,点明主题的句子。可以这样说,这 从以上《易传》四个大的篇章的粗略分析,我七个句子的语篇功能,或是充当篇章的结束句起着 们可以说,其中的思想与《论语》中的精神大致上 总结的作用,或是在篇章的开头,充当引出话题和 是一致的,也是除《论语》之外,在最可靠的长期点明主题的作用。这样对孔子言论的使用和编辑也 通行的经典中流传时间最长的大篇孔子关于如何进表明编撰者对孔子的尊敬和崇拜。否则,我们是无 德修业的最具体和理想的集中描述。研究原始儒家法解释为什么编辑者会如此使用这些句子。我们可 思想,缺少对这一部分的分析和认识,肯定是很重以想见孔子关于《周易》的解说肯定还有没有记录 要的缺失和遗憾,至少是相当不完整的认识。这些下来的或是混同于古代的遗存文字之中。从另外一 评说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是天人思想闪光的表个角度来看,也可以看出《易传》的编辑者或是作 是较为系统完整具体表述一个理想状态的人应者对于孔子之言的准确性还是比较认真对待的。而 该有的生存状态和道德進求 且,上面的《系辞上·八章》和《系辞下五章》的 另外,还有七句散见于《系辞》中标有“子编辑痕迹十分明显,而这种编辑的结果很显然并非 日”的记载 孔子所为 子曰:“加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上 今本《易传》之外,有关孔子与《周易》经传 九章) 关系的记载还很多。有些明显是伪造的,也有一些 2.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上·十章) 是无法确定的。集中起来可以说有四个方面:1) 3.子曰;“夫《易》何为面作也?夫《易》开物成《论语》中的记载,2)马王堆帛书中的记述,3) 务,胃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上十一章 裴传水汇释《论语外编》,4)孙星衍等辑、郭沂校 子曰:“祐之,助也。天之助者,顺也;人之助补《孔子集语校补》。《论语》中涉及孔子与《周 者,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易》的关系只有两则 吉无不利’也。”(上·二章) 子|:“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 5.子曰:“书不尽言,不尽意。”(上·二章) 矣”(《论语·述而》 6.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 和:“南人有言日,'人而无恒,不可以作 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其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上 医、普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着。”子曰:“不占 而已矣。”(《论语·子路》) 110 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01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