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病原 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 Gibberella zeae(Schw.) Petch,属于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赤霉属;无性态为 禾谷镰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此外, 黄色镰刀菌 e culmorum和燕麦镰刀菌F影 avenaceum等多种镰刀菌也可以引起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大型分生孢子多为镰刀形,稍弯 曲,顶端钝,基部有明显足胞。一般有3~5个隔膜, 大小25~61μm×3~5um,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成 图23小麦赤幂病菌 堆时呈粉红色。一般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 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2.子囊壳 子。有性态产生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感病组织表 3.子囊4.子囊孢子 面,卵圆形或圆锥形,深蓝至紫黑色,表面光滑, 顶端有瘤状突起为孔口,大小100~250um×150~300um。子囊无色,棍棒状,两端稍细, 大小60-85μm×8~llμm,内生8个子囊孢子,呈螺旋状排列。子囊孢子无色,弯纺缍形, 多有3个隔膜,大小18~25um×3~5um 禾谷镰刀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2~28℃;分生孢子产 生的最适温度为24~-28℃,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低于4萌发缓慢,高于37℃ 则不能萌发。子囊壳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5~20℃,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 25~28℃: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基物湿润是子囊壳形成和发育的基本条件, 在温度满足的前提下,田间表土湿度达70%80%,处于湿润状态的病残体能很快产生子囊 壳和子囊孢子。子囊壳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光照和通气条件,而子囊孢子形成则不受光照的影 响。较高的相对湿度对于孢子萌发是十分重要的。分生孢子的萌发要求96%以上的相对湿 度,子囊孢子释放则要求相对湿度达到99%以上,低于95%很少释放。水滴存在对病菌孢 子的萌发和释放比较有利。 小麦赤霉菌有一定的生理分化现象,菌株间致病力有所不同,但不够稳定,不足于区分 出明显的生理小种。除危害小麦外,禾谷镰刀菌尚可侵染大麦、燕麦、水稻、玉米等多种禾 本科作物以及鹅冠草等禾本科杂草,此外,还可侵染大豆、棉花、红薯等作物。 病害循环 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在北方地区麦收后可继续在麦秸、玉米秆、豆秸、稻桩、稗 草等植物残体上存活,并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各种寄主植物的残体上越冬。土壤 和带病种子也是重要的越冬场所。病残体上的子囊壳和分生孢子以及带病种子是下一个生长 季节的主要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是造成苗枯的主要原因,而土壤中如有较多的病菌则有利于 产生茎基腐症状。 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末期最易受病菌侵染(此时正遇病残体上子囊孢子产生的高峰期), 乳熟期以后,除非遇上特别适宜的阴雨天气,一般很少侵染。由于花药中含有对病菌生长具 有刺激作用的胆碱( Choline)和甜菜碱( Betaine),而且残留于颖片表面的花粉粒和花药可以作 为病菌孢子发芽后的营养基质,因此病菌主要通过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少数可以从张开的 颖缝处直接侵入)。子囊孢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孢子落在麦穗上后萌发产生菌丝,先在颖 壳外侧蔓延后经颖片缝隙进入小穗内并侵λ花药。侵入小穗内的菌丝往往靠花药残骸或花粉 粒作为营养并不断生长繁殖,进而侵害颖片两侧薄壁细胞以至胚和胚乳,引起小穗凋萎。小 穗被侵染后,条件适宜,3~5d即可表现症状。尔后菌丝逐渐向水平方向的相邻小穗扩展, 也向垂直方向穿透小穗轴进而侵害穗轴输导组织,导致侵染点以上的病穗出现枯萎。潮湿条病原 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 Gibberella zeae (Schw.) Petch., 属于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赤霉属;无性态为 禾谷镰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此外, 黄 色 镰 刀 菌 F. culmorum 和 燕 麦 镰 刀 菌 F. auenaceum 等多种镰刀菌也可以引起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大型分生孢子多为镰刀形,稍弯 曲,顶端钝,基部有明显足胞。一般有 3~5 个隔膜, 大小 25~61m×3~5m,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成 堆时呈粉红色。一般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 子。有性态产生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感病组织表 面,卵圆形或圆锥形,深蓝至紫黑色,表面光滑, 顶端有瘤状突起为孔口,大小 100~250m×150~300m。子囊无色,棍棒状,两端稍细, 大小 60~85m×8~11m,内生 8 个子囊孢子,呈螺旋状排列。子囊孢子无色,弯纺缍形, 多有 3 个隔膜,大小 18~25m×3~5m。 禾谷镰刀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 22~28℃;分生孢子产 生的最适温度为 24~28℃,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 28℃,低于 4 萌发缓慢,高于 37℃ 则不能萌发。子囊壳形成的适宜温度为 15~20℃,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 25~28℃;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 25~30℃。基物湿润是子囊壳形成和发育的基本条件, 在温度满足的前提下,田间表土湿度达 70%~80%,处于湿润状态的病残体能很快产生子囊 壳和子囊孢子。子囊壳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光照和通气条件,而子囊孢子形成则不受光照的影 响。较高的相对湿度对于孢子萌发是十分重要的。分生孢子的萌发要求 96%以上的相对湿 度,子囊孢子释放则要求相对湿度达到 99%以上,低于 95%很少释放。水滴存在对病菌孢 子的萌发和释放比较有利。 小麦赤霉菌有一定的生理分化现象,菌株间致病力有所不同,但不够稳定,不足于区分 出明显的生理小种。除危害小麦外,禾谷镰刀菌尚可侵染大麦、燕麦、水稻、玉米等多种禾 本科作物以及鹅冠草等禾本科杂草,此外,还可侵染大豆、棉花、红薯等作物。 病害循环 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在北方地区麦收后可继续在麦秸、玉米秆、豆秸、稻桩、稗 草等植物残体上存活,并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各种寄主植物的残体上越冬。土壤 和带病种子也是重要的越冬场所。病残体上的子囊壳和分生孢子以及带病种子是下一个生长 季节的主要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是造成苗枯的主要原因,而土壤中如有较多的病菌则有利于 产生茎基腐症状。 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末期最易受病菌侵染(此时正遇病残体上子囊孢子产生的高峰期), 乳熟期以后,除非遇上特别适宜的阴雨天气,一般很少侵染。由于花药中含有对病菌生长具 有刺激作用的胆碱(Choline)和甜菜碱(Betaine), 而且残留于颖片表面的花粉粒和花药可以作 为病菌孢子发芽后的营养基质,因此病菌主要通过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少数可以从张开的 颖缝处直接侵入)。子囊孢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孢子落在麦穗上后萌发产生菌丝,先在颖 壳外侧蔓延后经颖片缝隙进入小穗内并侵入花药。侵入小穗内的菌丝往往靠花药残骸或花粉 粒作为营养并不断生长繁殖,进而侵害颖片两侧薄壁细胞以至胚和胚乳,引起小穗凋萎。小 穗被侵染后,条件适宜,3~5d 即可表现症状。尔后菌丝逐渐向水平方向的相邻小穗扩展, 也向垂直方向穿透小穗轴进而侵害穗轴输导组织,导致侵染点以上的病穗出现枯萎。潮湿条 图 2-3 小麦赤霉病菌 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子囊壳 3.子囊 4.子囊孢子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