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件下病部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小麦赤霉病虽然是一种多循环 病害,但因病菌侵染寄主的方式和侵染时期比较严格,穗期靠产生分生孢子再侵染次数有限 作用也不大。穗枯的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花期的初侵染量和子囊孢子的连续侵染。对于成熟 参差不齐的麦区,早熟品种的病穗有可能为中晚熟品种和迟播小麦的花期侵染提供一定数量 的菌源。 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象条件、菌源数量、寄主抗病性及生育时期、栽培条件等 因素有密切关系。充足的菌源,适宜的气候条件以及和小麦扬花期相吻合,就会造成赤霉病 流行。 气象条件:气候因素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在前期主要是影响基物上接种体的产生,后 期则主要影响病原菌的侵入、扩展和发病。经各地多年统计分析发现,气温不是决定病害流 行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降雨量、降雨日数和相对湿度才是病害流行的 主导因素,其次是日照时数。小麦抽穗期以后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日照时 数少是构成穗腐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开花到乳熟期多雨、高温,穗腐严重。此外穗期多 雾、多露也可促进病害发生。 菌源数量:越冬菌源量和孢子释放时间与田间病害发生程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地面菌源 有一定的中心效应,菌源量大病害加重,因此有充足菌源的重茬地块和距离菌源近的麦田发 病严重。进行空中孢子捕捉结果表明,空中孢子出现早于地面发病10~20d。一般孢子出现 期在小麦抽穗期以前,为穗期侵染提供了菌源条件。一般在病害大流行年份,空中孢子出现 早,数量也相对多。另外,影响苗期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种子带菌量,种子带菌量大,或种子 不进行消毒处理,病苗和烂种率高。土壤带菌量则与茎基腐发生轻重有一定关系。在我国北 方麦区,菌源量较多,一般不是流行的限制因素。 品种抗病性和生育时期:据各地鉴定,小麦品种间对赤霉病抗病性存在有一定差异,但 尚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特别是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均较差。 我国育种工作者在抗小麦赤霉病育种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曾选育出苏麦3号、扬麦4号、华 麦6号、宁7840、万年2号等抗病品种。从机制来看,抗病品种主要是抗扩展能力较强 发病后往往局限在受侵染小穗及其周围,扩展较慢,严重度较低;而感病品种则扩展较快, 发病后常造成多个小穗或全穗枯死 从生育期来看,小麦整个穗期均可受害,但以开花期感病率最高,开花以前和落花以后 则不易感染,说明病菌的侵入时期受到寄主生育期的严格限制 栽培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开花期灌水过多,造成田间湿度较大,有利于发病 麦田施氮肥较多,植株群体大,通风透光不良或造成贪青晚熟,也能加重病情。作物收获后 不能及时翻地,或翻地质量差,田间遗留大量病残体和菌源,来年发病重 此外,小麦成熟后因雨不能及时收割,赤霉病仍可继续发生;或收割后如遇多雨年份不 能及时脱粒,病害可继续在垛内蔓延,以致造成霉垛:或收割时短期内大量籽粒进入晒场, 常因雨不能及时晒干出场,籽粒在晒场内发热而引起霉堆。 病害控制 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和减少初侵染源为基础,充分利用抗病品种,及时喷件下病部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小麦赤霉病虽然是一种多循环 病害,但因病菌侵染寄主的方式和侵染时期比较严格,穗期靠产生分生孢子再侵染次数有限, 作用也不大。穗枯的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花期的初侵染量和子囊孢子的连续侵染。对于成熟 参差不齐的麦区,早熟品种的病穗有可能为中晚熟品种和迟播小麦的花期侵染提供一定数量 的菌源。 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象条件、菌源数量、寄主抗病性及生育时期、栽培条件等 因素有密切关系。充足的菌源,适宜的气候条件以及和小麦扬花期相吻合,就会造成赤霉病 流行。 气象条件:气候因素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在前期主要是影响基物上接种体的产生,后 期则主要影响病原菌的侵入、扩展和发病。经各地多年统计分析发现,气温不是决定病害流 行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降雨量、降雨日数和相对湿度才是病害流行的 主导因素,其次是日照时数。小麦抽穗期以后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日照时 数少是构成穗腐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开花到乳熟期多雨、高温,穗腐严重。此外穗期多 雾、多露也可促进病害发生。 菌源数量:越冬菌源量和孢子释放时间与田间病害发生程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地面菌源 有一定的中心效应,菌源量大病害加重,因此有充足菌源的重茬地块和距离菌源近的麦田发 病严重。进行空中孢子捕捉结果表明,空中孢子出现早于地面发病 10~20d。一般孢子出现 期在小麦抽穗期以前,为穗期侵染提供了菌源条件。一般在病害大流行年份,空中孢子出现 早,数量也相对多。另外,影响苗期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种子带菌量,种子带菌量大,或种子 不进行消毒处理,病苗和烂种率高。土壤带菌量则与茎基腐发生轻重有一定关系。在我国北 方麦区,菌源量较多,一般不是流行的限制因素。 品种抗病性和生育时期:据各地鉴定,小麦品种间对赤霉病抗病性存在有一定差异,但 尚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特别是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均较差。 我国育种工作者在抗小麦赤霉病育种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曾选育出苏麦 3 号、扬麦 4 号、华 麦 6 号、宁 7840、万年 2 号等抗病品种。从机制来看,抗病品种主要是抗扩展能力较强, 发病后往往局限在受侵染小穗及其周围,扩展较慢,严重度较低;而感病品种则扩展较快, 发病后常造成多个小穗或全穗枯死。 从生育期来看,小麦整个穗期均可受害,但以开花期感病率最高,开花以前和落花以后 则不易感染,说明病菌的侵入时期受到寄主生育期的严格限制。 栽培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开花期灌水过多,造成田间湿度较大,有利于发病; 麦田施氮肥较多,植株群体大,通风透光不良或造成贪青晚熟,也能加重病情。作物收获后 不能及时翻地,或翻地质量差,田间遗留大量病残体和菌源,来年发病重。 此外,小麦成熟后因雨不能及时收割,赤霉病仍可继续发生;或收割后如遇多雨年份不 能及时脱粒,病害可继续在垛内蔓延,以致造成霉垛;或收割时短期内大量籽粒进入晒场, 常因雨不能及时晒干出场,籽粒在晒场内发热而引起霉堆。 病害控制 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和减少初侵染源为基础,充分利用抗病品种,及时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