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5期 吴新智:人类起源研究回顾与中国古人类学展望 631 170万年前的元谋,只有两枚门牙,这个年龄是用古的侧面为推测中国古人类的进化提供了更加坚实的 生物对比和古地磁测定的。研究成果最丰硕的仍旧依据。经过综合思考我们在1998年为中国的人类 是周口店的北京直立人。根据已发现的化石,可以进化提出了“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新假说。它以化 看出我国古人类具有一系列共同形态特征,如面部石为基础,还在考古学、古生物学、古环境研究中得 骨骼比较扁平、颧骨额蝶突的前外侧面比较朝向前到有力的支持,大大地提高了现代人起源多地区进 方、鼻梁较低、眼眶与梨状孔之间不隆起、眼眶呈长化说的说服力 方形、其外侧下缘圆钝、颊部骨骼下缘呈弧形、脑颅 此外我国还有许多地方出土了大量的各种古猿 最宽处在中三分之一部、额骨有正中矢状脊额骨与化石,其中最重要的有禄丰古猿、元谋和开远的古 鼻骨、上颌骨之间的骨缝呈大约水平的弧形、上门齿猿、巨猿,还有巫山、泗洪和同新的古猿。它们是人 呈铲形等。在人属的几个进化种中,中国迄今只发猿超科进化辐射的一部分,由之可以提取出有关人 现了直立人和智人,两者之间有显明的形态镶嵌现类祖先的许多参考信息 象,表现在直立人标本上偶尔有一般地只在智人中 才具有的特征如和县直立人的短的颅形弱的眼题3我国古人类学未来发展特别需要注 后缩狭,高的颞鳞、颅底长轴与颞骨岩部长轴构成的 意的若干问题 角接近直角;少量智人头骨具有个别被一些人认为 当前世界古人类学研究的较大热点有:①人类 直立人独有的特征,如马坝智人头骨有很深的眼眶何时何地从古猿变来;②何种人类何时走出人类的 后缩狭,大荔和营口的智人头骨枕部成角状转折,大摇篮;③解剖学上现代的智人只起源于非洲抑或起 荔有粗厚的眉脊,大荔和许家窑头骨都很厚,大荔、源于多个地区。对于这三个热点中国都可能在未来 资阳和穿洞头骨顶骨后下角部都有角圆枕,早期智有所贡献。我们要制订出规划,在被认为希望较大 人都有残存的矢状脊猫猫洞下颌骨有多颏孔等。的地方进行有计划的普查。还要加强科学普及工 郧县的头骨无论归属于直立人或智人都表现出显著作,使更多的人民群众重视人类化石和旧石器,使他 的镶嵌现象。共同特征和形态镶嵌都是连续进化的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线索能及时地反映到有 证据。另外中国古人类的个别或少数头骨偶尔还具关的科研单位以便及时跟踪发掘。事实上我国的许 有与大多数中国头骨不同而在西方颇为多见的特多重要化石都是经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我国涉及 征,如郧县头骨鼻梁高耸,大荔眼眶与梨状孔之间骨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地层发育良好而广泛。华北的厚 面隆起,马坝眼眶呈圆形,其外下缘较锐利柳江、丽层黄土,广大的喀斯特地区的洞穴和裂隙都可能蕴 江和资阳头骨有发髻状隆起,山顶洞102号头骨颧藏丰富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云南的褐煤层及其他 骨额蝶突外侧面比较朝向外侧等,这些都很可能是中、上新世地层和早更新世洞穴和土状堆积都是寻 中国与境外人群有少量基因交流的结果。总括起来找古猿甚至早期人类很有潜力的地方 可以认为我国古人类进化成网络状,而不是如以前 为了卓有成效地作好这些工作,需要建设高水 所认为的简单的阶梯状,也不是如一些国外学者所平的科研基地。我国在中国科学院设有古脊椎动物 主张的呈树丛状。其主要表现是人类的连续进化,与古人类研究所,经过70多年的建设,在人员素 附带有与境外人群的杂交,中国古人类在每个时期质、图书资料和对比标本等方面都己具有一定的规 的形态都有相当明显的地区间差异,不同时代的人模,但是仍旧需要继续提高并补充新的高素质人员、 群之间可以有形态的镶嵌,而不是直立人与智人并标本、模型和出版物,建立石器实验室和方便科研的 存的局面。可以想象古人群有分有合,也有人群在标本管理制度。我国幅员辽阔,个研究所的人力、 某个时候绝灭 物力毕竞有限,需要发挥地方文博部门和其他对人类 多达1000余处的旧石器地点清楚地显示出中起源研究有兴趣的单位的作用,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国旧石器文化在北方与南方分别都有连续发展的脉 (1)对于第一个热点我国的潜力虽然不大但并 络,也发现与境外人群发生过少量文化交流的证据。不是不能有所作为。我国已经发现过多种古猿化 无论是人的基因还是其文化,交流都是双向的和多石,它们的存在表明当时我国的古环境也适于人类 次的。中国的古环境研究证实了虽然第四纪冰期是生存,不能排除发现同样早的人类化石的可能性,值 全球现象,但是并没有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大片低得投入一定力量去寻找。即使发现不了直系祖先 海拔地区造成不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些从另外找到被进化淘汰了的近亲的化石还是很有可能的。 2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170 万年前的元谋 ,只有两枚门牙 ,这个年龄是用古 生物对比和古地磁测定的。研究成果最丰硕的仍旧 是周口店的北京直立人。根据已发现的化石 ,可以 看出我国古人类具有一系列共同形态特征 ,如面部 骨骼比较扁平、颧骨额蝶突的前外侧面比较朝向前 方、鼻梁较低、眼眶与梨状孔之间不隆起、眼眶呈长 方形、其外侧下缘圆钝、颊部骨骼下缘呈弧形、脑颅 最宽处在中三分之一部、额骨有正中矢状脊、额骨与 鼻骨、上颌骨之间的骨缝呈大约水平的弧形、上门齿 呈铲形等。在人属的几个进化种中 ,中国迄今只发 现了直立人和智人 ,两者之间有显明的形态镶嵌现 象 ,表现在直立人标本上偶尔有一般地只在智人中 才具有的特征 ,如和县直立人的短的颅形、弱的眼眶 后缩狭 ,高的颞鳞、颅底长轴与颞骨岩部长轴构成的 角接近直角 ;少量智人头骨具有个别被一些人认为 直立人独有的特征 ,如马坝智人头骨有很深的眼眶 后缩狭 ,大荔和营口的智人头骨枕部成角状转折 ,大 荔有粗厚的眉脊 ,大荔和许家窑头骨都很厚 ,大荔、 资阳和穿洞头骨顶骨后下角部都有角圆枕 ,早期智 人都有残存的矢状脊 ,猫猫洞下颌骨有多颏孔等。 郧县的头骨无论归属于直立人或智人都表现出显著 的镶嵌现象。共同特征和形态镶嵌都是连续进化的 证据。另外中国古人类的个别或少数头骨偶尔还具 有与大多数中国头骨不同而在西方颇为多见的特 征 ,如郧县头骨鼻梁高耸 ,大荔眼眶与梨状孔之间骨 面隆起 ,马坝眼眶呈圆形 ,其外下缘较锐利 ,柳江、丽 江和资阳头骨有发髻状隆起 ,山顶洞 102 号头骨颧 骨额蝶突外侧面比较朝向外侧等 ,这些都很可能是 中国与境外人群有少量基因交流的结果。总括起来 可以认为我国古人类进化成网络状 ,而不是如以前 所认为的简单的阶梯状 ,也不是如一些国外学者所 主张的呈树丛状。其主要表现是人类的连续进化 , 附带有与境外人群的杂交 ,中国古人类在每个时期 的形态都有相当明显的地区间差异 ,不同时代的人 群之间可以有形态的镶嵌 ,而不是直立人与智人并 存的局面。可以想象古人群有分有合 ,也有人群在 某个时候绝灭。 多达 1 000 余处的旧石器地点清楚地显示出中 国旧石器文化在北方与南方分别都有连续发展的脉 络 ,也发现与境外人群发生过少量文化交流的证据。 无论是人的基因还是其文化 ,交流都是双向的和多 次的。中国的古环境研究证实了虽然第四纪冰期是 全球现象 ,但是并没有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大片低 海拔地区造成不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些从另外 的侧面为推测中国古人类的进化提供了更加坚实的 依据。经过综合思考我们在 1998 年为中国的人类 进化提出了“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新假说。它以化 石为基础 ,还在考古学、古生物学、古环境研究中得 到有力的支持 ,大大地提高了现代人起源多地区进 化说的说服力。 此外我国还有许多地方出土了大量的各种古猿 化石 ,其中最重要的有禄丰古猿、元谋和开远的古 猿、巨猿 ,还有巫山、泗洪和同新的古猿。它们是人 猿超科进化辐射的一部分 ,由之可以提取出有关人 类祖先的许多参考信息。 3 我国古人类学未来发展特别需要注 意的若干问题 当前世界古人类学研究的较大热点有 : ①人类 何时何地从古猿变来 ; ②何种人类何时走出人类的 摇篮 ; ③解剖学上现代的智人只起源于非洲抑或起 源于多个地区。对于这三个热点中国都可能在未来 有所贡献。我们要制订出规划 ,在被认为希望较大 的地方进行有计划的普查。还要加强科学普及工 作 ,使更多的人民群众重视人类化石和旧石器 ,使他 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线索能及时地反映到有 关的科研单位以便及时跟踪发掘。事实上我国的许 多重要化石都是经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我国涉及 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地层发育良好而广泛。华北的厚 层黄土 ,广大的喀斯特地区的洞穴和裂隙都可能蕴 藏丰富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云南的褐煤层及其他 中、上新世地层和早更新世洞穴和土状堆积都是寻 找古猿甚至早期人类很有潜力的地方。 为了卓有成效地作好这些工作 ,需要建设高水 平的科研基地。我国在中国科学院设有古脊椎动物 与古人类研究所 , 经过 70 多年的建设 ,在人员素 质、图书资料和对比标本等方面都已具有一定的规 模 ,但是仍旧需要继续提高并补充新的高素质人员、 标本、模型和出版物 ,建立石器实验室和方便科研的 标本管理制度。我国幅员辽阔 ,一个研究所的人力、 物力毕竟有限 ,需要发挥地方文博部门和其他对人类 起源研究有兴趣的单位的作用 ,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1) 对于第一个热点我国的潜力虽然不大但并 不是不能有所作为。我国已经发现过多种古猿化 石 ,它们的存在表明当时我国的古环境也适于人类 生存 ,不能排除发现同样早的人类化石的可能性 ,值 得投入一定力量去寻找。即使发现不了直系祖先 , 找到被进化淘汰了的近亲的化石还是很有可能的。 第 5 期 吴新智 :人类起源研究回顾与中国古人类学展望 136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