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6· 第一章量子力学的物理基础 (which way)实验的一种)①:在一条缝后放置一个照明光源,若光源足够强,可以 假定光子和电子的散射效率接近百分之百,于是穿过该缝出来的电子必定同时伴 随有散射光子.探测有无散射光产生,原则上就可以判断该电子是从哪条缝过来 的.结果很意外:每个电子都只穿过一条缝,从未观察到某个电子从两条缝同时穿 过的情况,正如同从未观察到半个电子一样.也许人们认为:“一束电子集体构成 个波束,这个波束同时穿过双缝,形成干涉花样.”这实际上是主张:电子的波动性 只是(!?)电子集体的相干性行为,不承认单个电子有内禀的波动性质。这种主张 难以解释下面事实:可以令双缝实验的电子束强度如此的低,以致每次最多只有一 个电子留在实验装置内.由于电子源热发射的随机性质,一个一个依次穿过双缝 装置的各个电子的行为显然彼此无关.但实验结果是,只要实验时间足够长,累计 接受屏上电子密度分布的结果,干涉花样依然不变.总之,对这个实验的解释似乎 陷入了两难的处境 那么,电子到底是怎样穿过缝屏上这两条缝的呢? 总结上面分析,若认为电子是经典的“粒子”,就不能同时穿过两条缝,便不会 产生干涉项;若认为电子具有内禀的波动性,像某种经典“波”,就能同时穿过两条 缝,产生干涉项.至此,可以明确地说,每个电子都是以“独特”方式“同时”穿过两条 缝的.这是基于实验事实分析所能得到的、无可回避的、惟一的、逻辑自洽的说法 这里所说的“独特”方式是因为,这种方式既根本不同于经典粒子通过方式,也不完 全相同于经典波的通过方式.和经典波的方式“不完全相同”在于:每个电子都可 以在其传播途径上任一点(包括缝前、缝中、缝后、接收屏等各处)以一定的概率被 探测到,而且一旦被探测到,它总是以一个完整的粒子形象(一定质量、一定电荷、 一个相当局域的空间位置)出现,特别是,从来没有实验在两个缝上同时发现同一 个电子.这就是与经典波本质不同之处.正是基于这种理由,有人批评说这种“同 时”说法从实验观点看缺乏实践意义.其实这恰好说明:以波的行为穿过双缝的电 子,同时还具有粒子性的一面.这里强调指出,情况之所以如此诡异,正是由于测量 严重干扰了电子原来的状态,使它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状态突变,表现出“波形象到 粒子形象”的突变.就是说,正是对电子位置的测量,造就了电子的经典粒子的面 貌!事实是,在位置测量之前,电子并不一定()以粒子的形象早就客观地存在 着②!所有判断路径的实验都只表明:每次测量(对电子状态干扰)的结果确实表 明电子以粒子的方式只从一条缝通过;但并不能表明:作这类测量(对电子状态干 D R.P.Feynman,A.R.Hibbs,Quantum Mechanics and Path Integrals,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65. ②从后面测量理论知道,对状态(x)进行某个力学量的测量,实质是将以x)按该力学量 的本征态进行展开,测得力学量的数值总只是本征值中的一个,它出现的概率是该展式相应项 系数的模方.而该次测量完毕时,(x)即突变(塌缩)为该本征态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