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南方文坛2010 批评论坛 那些直接讲给杉谷义人先生的话语中,我们就可以知 不难发现,鲁迅先生那些进行着严格的自我解剖的小 道,实际上,一种罪感心理以及随之而来的忏悔意识,已 说,比如《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狂人日记》等, 经变成了蝌蚪的理性自觉行为。蝌蚪在给杉谷义人的信 所采用的都是一种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鲁迅先生的叙 中说:“十几年前我就说过,写作时要触及心中最痛的地 事实践充分表明,这样一种叙事方式的采用,非常有利 方,要写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记忆。现在,我觉得还应该 于作家展开自我的精神世界,从而完成一种不失严格的 写人生中最尴尬的事,写人生中最狼狈的境地。要把自 自我批判与自我反思。在我看来,或许正是在接受了鲁 己放在解剖台上,放在聚光灯下。” 迅小说传统的影响之后,莫言方才在《蛙》中采用了第一 必须注意到蝌蚪这一形象身上鲜明自传性色彩的 人称的书信体形式。 存在。莫言其实是在借助于蝌蚪这一形象而进行着某种 第三,整部小说的叙事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 深入自觉的自我精神批判与自我精神反思。众所周知, 被看做是蝌蚪怎样收集相关生活资料,酝酿写作一部名 在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是以严格的自我剖 字仍然被称之为“蛙”的话剧剧本写作的过程。前五封 析、自我批判精神的具备而最为著称于世的一位作家。 信,是蝌蚪在向杉谷义人先生介绍与姑姑、与计划生育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能够如鲁迅先生这样以不无严酷的 问题有关的人与事。最后一封信,则是蝌蚪创作完成之 自我解剖精神面对自我精神世界,能多真正地做到所谓 后的话剧剧本本身。这样的一种设计,所体现出的正是 “抉心自食”者,确确实实是相当罕见的。在这个层面上, 如同西方的许多后现代主义作品一样的“元叙事”的意 我们就不妨说写作《蛙》的作家莫言,其实也正是鲁迅自 味。莫言之所以要采用这样一种元叙事方式,一个根本 审精神的一位积极继承者。从莫言自己的小说创作历程 的意图,也正是为了能够帮助读者拉开与自己所再现着 来看,他此前的作品中很少进行一种近乎于无情的自我 的历史场景的距离,进而会同作者本人一起以更加冷静 剖析。从这个意义上说,《蛙》的出现,就真的具有一种标 客观的姿态来认识思考历史。除此之外,从小说结构的 志性的价值,它标志着作家莫言已经成为鲁迅精神的自 意义上说,在一部书信体的小说中,插入一部话剧,在话 觉传承者,说明莫言确实由此而抵达了某种新的精神制 剧的进行过程中,再插入电视戏曲片《高梦九》的拍摄过 高点。 程,实际上也就很有一点俄罗斯套娃的意味。在一个大 莫言《蛙》值得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另外一个成功 框架中套入一个小一些的框架,在这个小一些的框架 之处,就是对于语言形式的创造性运用。小说采用了一 中,再套入一个更小一些的框架。在我看来,如此复杂的 种书信体的写作形式,通篇以“我”即蝌蚪写给日本作家 小说结构本身,不仅寓言式地说明表现着历史本身的复 杉谷义人先生的六封长信构成。这样看来,我们所读到 杂性,而且也很巧妙地解决了一些叙事的难题。这其中, 的也就是身为刷作家的蝌蚪,面对着作家同道杉谷义人 最值得注意的,便是关于电视戏曲片《高梦九》的神奇插 先生所做出的巨型内心独白。在我的理解中,这样的一 入。莫言插入《高梦九》的基本意图,其实正是要借助于 种形式设计,最起码能够取得如下三方面的艺术效果。 这位民国年间的政府官员,来最终宣判陈眉告状一案。 第一,杉谷义人先生的父亲曾经在侵华战争中犯有难以 借助于接受巨额贿赂之后的高梦九之手,来最终宣判被 饶恕的罪行,杉谷义人先生总是为此而感到惴惴不安, 侮辱被损害者陈眉的败诉。陈眉的败诉,可以说是作家 充满着鲜明的罪感意识。由此可见,杉谷义人先生乃是 莫言对所谓的后三十年中国历史所做出的最为沉痛的 一位悲悯情怀的作家。正是在杉谷义人先生一种认真思 一种批判。但从小说文本的实际来看,这样的一种沉痛 考对待历史问题精神的感召之下,蝌蚪进入了对于中国 批判,却正是只有借助于高梦九这一形象的巧妙插入, 当代历史的深入思考之中。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在 才最后得以有效实现的。这样看来,电视戏曲片《高梦 衫谷义人先生强烈罪感意识的影响之下,激发出了蝌蚪 九》的插入,一方面充分地体现了莫言超群的艺术想象 自身的罪感意识。这样,杉谷义人先生、姑姑以及蝌蚪本 能力,另一方面却也十分有效地实现了莫言预先设定的 人的罪感意识,就彼此激发相互交织,从而构成了整部 某种叙事效果。■ 《蛙》的思想主基调。 第二,对于创作主体自身罪感意识的挖掘与表达, 【注释】 ①邵燕君:《“宏大叙事”解体后如何进行“宏大的叙事”? 无疑是莫言此部小说所欲抵达的一个主要艺术目标。那 一近年长篇创作的“史诗化”追求及其困境》,载《南方文坛》 么,怎么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一种自我批判反思的艺术追 2006年第6期。 求呢?在这一方面,鲁迅先生的创作很可能对莫言产生 着某种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只要粗略地回顾一下,即 (王春林,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 outhern Eullural Forum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8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Southern Cultural Forum 南方文坛 批评论坛 3 2010 那些直接讲给杉谷义人先生的话语中,我们就可以知 道,实际上,一种罪感心理以及随之而来的忏悔意识,已 经变成了蝌蚪的理性自觉行为。蝌蚪在给杉谷义人的信 中说:“十几年前我就说过,写作时要触及心中最痛的地 方,要写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记忆。现在,我觉得还应该 写人生中最尴尬的事,写人生中最狼狈的境地。要把自 己放在解剖台上,放在聚光灯下。” 必须注意到蝌蚪这一形象身上鲜明自传性色彩的 存在。莫言其实是在借助于蝌蚪这一形象而进行着某种 深入自觉的自我精神批判与自我精神反思。众所周知, 在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是以严格的自我剖 析、自我批判精神的具备而最为著称于世的一位作家。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能够如鲁迅先生这样以不无严酷的 自我解剖精神面对自我精神世界,能够真正地做到所谓 “抉心自食”者,确确实实是相当罕见的。在这个层面上, 我们就不妨说写作《蛙》的作家莫言,其实也正是鲁迅自 审精神的一位积极继承者。从莫言自己的小说创作历程 来看,他此前的作品中很少进行一种近乎于无情的自我 剖析。从这个意义上说,《蛙》的出现,就真的具有一种标 志性的价值,它标志着作家莫言已经成为鲁迅精神的自 觉传承者,说明莫言确实由此而抵达了某种新的精神制 高点。 莫言《蛙》值得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另外一个成功 之处,就是对于语言形式的创造性运用。小说采用了一 种书信体的写作形式,通篇以“我”即蝌蚪写给日本作家 杉谷义人先生的六封长信构成。这样看来,我们所读到 的也就是身为剧作家的蝌蚪,面对着作家同道杉谷义人 先生所做出的巨型内心独白。在我的理解中,这样的一 种形式设计,最起码能够取得如下三方面的艺术效果。 第一,杉谷义人先生的父亲曾经在侵华战争中犯有难以 饶恕的罪行,杉谷义人先生总是为此而感到惴惴不安, 充满着鲜明的罪感意识。由此可见,杉谷义人先生乃是 一位悲悯情怀的作家。正是在杉谷义人先生一种认真思 考对待历史问题精神的感召之下,蝌蚪进入了对于中国 当代历史的深入思考之中。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在 杉谷义人先生强烈罪感意识的影响之下,激发出了蝌蚪 自身的罪感意识。这样,杉谷义人先生、姑姑以及蝌蚪本 人的罪感意识,就彼此激发相互交织,从而构成了整部 《蛙》的思想主基调。 第二,对于创作主体自身罪感意识的挖掘与表达, 无疑是莫言此部小说所欲抵达的一个主要艺术目标。那 么,怎么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一种自我批判反思的艺术追 求呢?在这一方面,鲁迅先生的创作很可能对莫言产生 着某种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只要粗略地回顾一下,即 不难发现,鲁迅先生那些进行着严格的自我解剖的小 说,比如《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狂人日记》等, 所采用的都是一种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鲁迅先生的叙 事实践充分表明,这样一种叙事方式的采用,非常有利 于作家展开自我的精神世界,从而完成一种不失严格的 自我批判与自我反思。在我看来,或许正是在接受了鲁 迅小说传统的影响之后,莫言方才在《蛙》中采用了第一 人称的书信体形式。 第三,整部小说的叙事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 被看做是蝌蚪怎样收集相关生活资料,酝酿写作一部名 字仍然被称之为“蛙”的话剧剧本写作的过程。前五封 信,是蝌蚪在向杉谷义人先生介绍与姑姑、与计划生育 问题有关的人与事。最后一封信,则是蝌蚪创作完成之 后的话剧剧本本身。这样的一种设计,所体现出的正是 如同西方的许多后现代主义作品一样的“元叙事”的意 味。莫言之所以要采用这样一种元叙事方式,一个根本 的意图,也正是为了能够帮助读者拉开与自己所再现着 的历史场景的距离,进而会同作者本人一起以更加冷静 客观的姿态来认识思考历史。除此之外,从小说结构的 意义上说,在一部书信体的小说中,插入一部话剧,在话 剧的进行过程中,再插入电视戏曲片《高梦九》的拍摄过 程,实际上也就很有一点俄罗斯套娃的意味。在一个大 框架中套入一个小一些的框架,在这个小一些的框架 中,再套入一个更小一些的框架。在我看来,如此复杂的 小说结构本身,不仅寓言式地说明表现着历史本身的复 杂性,而且也很巧妙地解决了一些叙事的难题。这其中, 最值得注意的,便是关于电视戏曲片《高梦九》的神奇插 入。莫言插入《高梦九》的基本意图,其实正是要借助于 这位民国年间的政府官员,来最终宣判陈眉告状一案。 借助于接受巨额贿赂之后的高梦九之手,来最终宣判被 侮辱被损害者陈眉的败诉。陈眉的败诉,可以说是作家 莫言对所谓的后三十年中国历史所做出的最为沉痛的 一种批判。但从小说文本的实际来看,这样的一种沉痛 批判,却正是只有借助于高梦九这一形象的巧妙插入, 才最后得以有效实现的。这样看来,电视戏曲片《高梦 九》的插入,一方面充分地体现了莫言超群的艺术想象 能力,另一方面却也十分有效地实现了莫言预先设定的 某种叙事效果。■ 【注释】 ① 邵燕君:《“宏大叙事”解体后如何进行“宏大的叙事”? ——近年长篇创作的“史诗化”追求及其困境》,载《南方文坛》 2006 年第 6 期。 (王春林,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 48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