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坛2010h 批评论坛 历史观念重构、罪感 意识表达与语言形式翻新 评莫言长篇小说《蛙》 王春林 年前,莫言的《生死疲劳》曾经遭到过一些批评 之久的计划生育政策,就不仅是对中国的发展,而且更 家的诟病。在对《生死疲劳》、《第九个寡妇》(严 是对于世界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由于 歌苓)等作品进行了一番深入剖析之后,批评 姑姑身为妇科医生,高密东北乡一带具体落实计划生育 家邵燕君认为:“像王葡萄这样的·一根筋’形象在近来 工作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她的肩上。因为计划生 的长篇创作中也并不鲜见。莫言《生死疲劳》中的蓝脸, 育便意味着要不断地结扎、流产、引产,所以,姑姑也就 余华《兄弟》中的宋凡平也都是一条道走到黑的‘牛脾 由一个使用新法接生的救生的菩萨,而摇身一变为戕害 气',他们能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坚持一种非常的生 新生生命的刽子手。正是因为有了姑姑对于计划生育政 活方式,完全靠‘本能支撑。‘本能'是固定的,生物性 策不折不扣的坚决执行,所以,一幕幕戕害生命的悲剧 的,它似乎不受社会观念所左右,但实际上,这样僵硬的 自然也就逐一出现在了读者面前。虽然制定执行计划生 傀儡式人物恰是从理念里催生出来的,其纯之又纯的形 育政策确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的一面,但在另一方面,如 象和一往直前的姿态其实很像当年芭蕾舞台上的白毛 果我们转换一种视角,从人道主义的思想立场上来看, 女、洪常青。接受这样的人物不仅需要理解、认同,甚至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所带来的产妇以及新生儿生 需要信仰。这提醒人们,意识形态果然是没有终结的。像 命的死亡,则又无论如何都必须受到强烈的批判与谴 当年的‘革命历史小说’中那样鲜明的‘规定性’,可以以 责。晚年的姑姑之所以会产生一种特别强烈的罪感情 任何一种新理念的形式在‘重述'中重现,形成对历史新 结,实际上所体现传达出的,正是作家莫言一种突出的 的遮蔽。”①结合我自己对于莫言《生死疲劳》的阅读感 人道主义悲悯情怀的具备。 受,就应该承认,邵燕君的上述说法并非空穴来风,确实 就这样,围绕着计划生育这一特定时代产物的描 在某种程度上切中了莫言此作的要害所在。实际上,也 写,莫言一种呈现历史复杂性的历史观,也就十分清晰 正是因为受到了一种单一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影响遮 地体现在《蛙》这一小说文本之中。但是,莫言的值得肯 蔽的缘故,所以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对于历史意识进行 定之处,却并不仅仅在于对于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历史以 的深入思考,自然也就被迫打了不小的折扣。 及横贯于两个三十年之间的计划生育这个特定事物进 然而,令人感到特别欣慰的是,到了《蛙》这部长篇 行了足称深入的辩证性批判反思,也在于对所谓改革开 小说中,所具体呈现出来的却已经是一种带有鲜明自我 放与市场经济的后三十年历史,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批判 超越性的历史观。这一点,既突出地体现在作家关于前 性反思。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小说中关于“我”的老同学 三十年的描写中,也清晰地体现在他关于后三十年的描 袁腮所一手创办的牛蛙养殖公司的描写上。这一方面, 写中。其中,最能见出莫言历史观的,是他笔下那些不无 最有代表性的一位被侮辱被损害者,就是“我”的同学陈 血腥气息的关于计划生育场景的描写。一方面,从中国 鼻的女儿陈眉。天生丽质且具有出污泥而不染品性的陈 人口的发展历史来看,如果不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 眉,在小说中曾经先后遭受过两次沉重的打击。第一次 开始,就借助于官方的强制性力量,强有力地执行严格 是在广东。一场突然降临的大火,对其心理世界造成了 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话,那么,拥有祖先崇 巨大的打击。第二次打击,则是因为她返回故乡之后在 拜心理以及传宗接代观念的中国人口的急剧膨胀,就实 袁腮牛蛙养殖公司的代人受孕行为。在这次打击中,陈 在是无法想象的一件事情。地球就这么大,地球上可资 眉成为了一位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被剥夺者。必须注意 利用的资源越来越枯竭,这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 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其负面因素 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已经坚持差不多半个世纪 已经出现了某种愈演愈烈的可怕状况。一方面是不合理 outhern Cullral Forum C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146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南方文坛 批评论坛 3 2010 几年前,莫言的《生死疲劳》曾经遭到过一些批评 家的诟病。在对《生死疲劳》、《第九个寡妇》(严 歌苓)等作品进行了一番深入剖析之后,批评 家邵燕君认为:“像王葡萄这样的‘一根筋’形象在近来 的长篇创作中也并不鲜见。莫言《生死疲劳》中的蓝脸, 余华《兄弟》中的宋凡平也都是一条道走到黑的‘牛脾 气’,他们能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坚持一种非常的生 活方式,完全靠‘本能’支撑。‘本能’是固定的,生物性 的,它似乎不受社会观念所左右,但实际上,这样僵硬的 傀儡式人物恰是从理念里催生出来的,其纯之又纯的形 象和一往直前的姿态其实很像当年芭蕾舞台上的白毛 女、洪常青。接受这样的人物不仅需要理解、认同,甚至 需要信仰。这提醒人们,意识形态果然是没有终结的。像 当年的‘革命历史小说’中那样鲜明的‘规定性’,可以以 任何一种新理念的形式在‘重述’中重现,形成对历史新 的遮蔽。”① 结合我自己对于莫言《生死疲劳》的阅读感 受,就应该承认,邵燕君的上述说法并非空穴来风,确实 在某种程度上切中了莫言此作的要害所在。实际上,也 正是因为受到了一种单一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影响遮 蔽的缘故,所以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对于历史意识进行 的深入思考,自然也就被迫打了不小的折扣。 然而,令人感到特别欣慰的是,到了《蛙》这部长篇 小说中,所具体呈现出来的却已经是一种带有鲜明自我 超越性的历史观。这一点,既突出地体现在作家关于前 三十年的描写中,也清晰地体现在他关于后三十年的描 写中。其中,最能见出莫言历史观的,是他笔下那些不无 血腥气息的关于计划生育场景的描写。一方面,从中国 人口的发展历史来看,如果不是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开始,就借助于官方的强制性力量,强有力地执行严格 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话,那么,拥有祖先崇 拜心理以及传宗接代观念的中国人口的急剧膨胀,就实 在是无法想象的一件事情。地球就这么大,地球上可资 利用的资源越来越枯竭,这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 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已经坚持差不多半个世纪 之久的计划生育政策,就不仅是对中国的发展,而且更 是对于世界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由于 姑姑身为妇科医生,高密东北乡一带具体落实计划生育 工作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她的肩上。因为计划生 育便意味着要不断地结扎、流产、引产,所以,姑姑也就 由一个使用新法接生的救生的菩萨,而摇身一变为戕害 新生生命的刽子手。正是因为有了姑姑对于计划生育政 策不折不扣的坚决执行,所以,一幕幕戕害生命的悲剧 自然也就逐一出现在了读者面前。虽然制定执行计划生 育政策确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的一面,但在另一方面,如 果我们转换一种视角,从人道主义的思想立场上来看,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所带来的产妇以及新生儿生 命的死亡,则又无论如何都必须受到强烈的批判与谴 责。晚年的姑姑之所以会产生一种特别强烈的罪感情 结,实际上所体现传达出的,正是作家莫言一种突出的 人道主义悲悯情怀的具备。 就这样,围绕着计划生育这一特定时代产物的描 写,莫言一种呈现历史复杂性的历史观,也就十分清晰 地体现在《蛙》这一小说文本之中。但是,莫言的值得肯 定之处,却并不仅仅在于对于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历史以 及横贯于两个三十年之间的计划生育这个特定事物进 行了足称深入的辩证性批判反思,也在于对所谓改革开 放与市场经济的后三十年历史,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批判 性反思。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小说中关于“我”的老同学 袁腮所一手创办的牛蛙养殖公司的描写上。这一方面, 最有代表性的一位被侮辱被损害者,就是“我”的同学陈 鼻的女儿陈眉。天生丽质且具有出污泥而不染品性的陈 眉,在小说中曾经先后遭受过两次沉重的打击。第一次 是在广东。一场突然降临的大火,对其心理世界造成了 巨大的打击。第二次打击,则是因为她返回故乡之后在 袁腮牛蛙养殖公司的代人受孕行为。在这次打击中,陈 眉成为了一位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被剥夺者。必须注意 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其负面因素 已经出现了某种愈演愈烈的可怕状况。一方面是不合理 历史观念重构、罪感 意识表达与语言形式翻新 ——评莫言长篇小说《蛙》 王春林 46
南方文坛2010 批评论坛 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总体道德精神 了许多未出娘胎就被迫天折了的幼小生命—娃娃们 状况的每况愈下。就这样,通过陈眉这一人物个体的悲 的鲜血。而在汉语中,“蛙”字的发音,正同于“娃”字。这 惨遭遇,莫言从一种悲悯同情的人道主义情怀出发,对 样看来,姑姑的惧怕青蛙,其实折射出的正是她自己内 于当下中国社会不合理的一面提出了强有力的批判抗 心中对于既往岁月戕害幼小生命的一种本能忏悔。非常 议。 明显,早年的计划生育工作历程,已经成为晚年姑姑根 正因为莫言在《蛙》中从其深邃理性的历史观出发, 本无法释解的内心情结。莫言之所以要把他的这部长篇 对于新中国历史的前后三十年都进行了相当深入透彻 小说命名为“蛙”,其主要原因恐怕正在于此。 的批判性反思,所以,我们也就完全可以说,他的这部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如此一种罪感与忏悔意识的 《蛙》确实成功实现了对于《生死疲劳》的全面超越,可以 格外珍贵。相比较而言,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缺乏 被看做是莫言已经企及了一个新的思想艺术制高点的 严格的宗教禁忌。一种严格宗教禁忌意识的缺乏,所导 一部杰出作品。然而,一种深邃理性的超越性历史观的 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人道德底线与罪恶感的普遍缺 确立与体现,还仅仅只是为《蛙》更高思想艺术成就的取 失。无论古今,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便很少能够看到对于 得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还并不足以说明《蛙》就已经 罪感心理与忏悔意识的深度表现。正因为如此,所以,我 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了。我们之所以认定莫言的《蛙》 个人一种突出的感觉就是,中国文学中,大凡是明确表 是一部难得一见的优秀长篇小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作 现出了罪感心理与忏悔意识的作品,就应该被看做是优 家对于人物形象的深度塑造与对于语言形式的创造性 秀的文学作品。这样一来,诸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 运用这样两个重要方面。 的一系列小说、郁达夫的一系列小说、巴金的《随想录》、 首先是对具有人性深度的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其 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张炜的《古船》、贾平凹的《废都》、 中最具有人性深度与美学价值的人物形象,主要是姑姑 铁凝的《玫瑰门》等,就都能够因为对罪感心理与忏悔意 与“我”即蝌蚪这两位主要人物。姑姑可谓是一个根正苗 识的表现而被视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以这样一个视点来 红的革命后代,早在她的幼年时期,姑姑就曾经和自己 回顾莫言的小说创作,就不难发现,作家此前的小说作 的母亲以及奶奶一起被侵华的日军抓到过平度城里,有 品中其实是缺少此种意识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 过与日军司令杉谷斗智斗勇的传奇经历。作家之所以为 可以把《蛙》看做是莫言第一部明确地表现罪感心理与 她设定这样一种特定的身份,正是为了使她那样一种雷 仟悔意识的小说作品。 厉风行、说一不二、疾恶如仇,甚至多少带有一点草莽豪 姑姑之外,小说中另一位同样具有强烈罪感与忏悔 气的男性化性格特征具有更加充分的说服力。姑姑的这 意识的人物形象,是身兼叙述者重任的“我”,也即蝌蚪。 种性格特征,在她甫一露面接生陈鼻的过程中就得到了 按照小说中的描写,蝌蚪不仅有过一个十分饥饿的童 充分的体现。实际上,这个时候姑姑的内在精神世界,其 年,而且成年后也有过参军入伍的特殊经历,然后又成 实很有一些被我们的国家机器所扭曲异化了的意味。要 了一名剧作家,正在搜集资料撰写一部可能永远都不会 想理解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注意到那位后来驾机投奔了 正式上演的话剧《蛙》。只要把蝌蚪的人生经历,与作家 台湾的飞行员王小倜,在他留下来的日记中对姑姑作出 莫言的人生经历简单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多 的“红色木头”这样一种评价。由此即不难认定,早年姑 有重合之处。现实生活中的莫言,也曾经有过饥饿的童 姑的精神世界确实存在着被当时的红色革命文化所异 年,有过当兵的经历,而且后来还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化的问题。在此种甚为巨大的革命力量的影响与作用之 这就是说,蝌蚪身上其实非常明显地有着作家自己的影 下,性格本来就具有明显男性化特征的姑姑,就更是丧 子。莫言此前小说作品中似乎很少出现知识分子形象, 失了女性应有的温柔与娴静,真正地变成了一种丧失自 蝌蚪恐怕应该被看做莫言笔下第一位塑造相当成功的 身主体性的异常驯服的革命工具。 知识分子形象。 然而,这只是姑姑性格的一个侧面,还并不足以构 蝌蚪形象的最值得注意处,正在于其精神世界深处 成所谓的人性深度。很显然,正是因为有了小说后半段 那样一种强烈的罪感意识。而且,很显然,在蝌蚪罪感意 关于姑姑晚年时强烈的罪感与忏悔意识的描写,才不仅 识形成的过程中,蝌蚪的精神偶像一日本作家杉谷义 使得姑姑这一形象具有特别的复杂性,而且也具有某种 人先生的高贵精神世界起到了一种突出的感召作用。应 足称深邃的人性深度。姑姑的罪感与忏悔意识,主要表 该注意到,在小说的叙事过程中,“我”即蝌蚪不断地穿 现在姑姑晚年时对于青蛙的莫名恐惧上。因为早年曾经 插进行着一种自我谴责。如果说,叙事过程中的这些言 长期从事计划生育工作,所以,姑姑的双手事实上沾满 说都属于某种下意识行为的话,那么,从每一部分开头 fouthern Bullural Forum C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 471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南方文坛 批评论坛 3 2010 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总体道德精神 状况的每况愈下。就这样,通过陈眉这一人物个体的悲 惨遭遇,莫言从一种悲悯同情的人道主义情怀出发,对 于当下中国社会不合理的一面提出了强有力的批判抗 议。 正因为莫言在《蛙》中从其深邃理性的历史观出发, 对于新中国历史的前后三十年都进行了相当深入透彻 的批判性反思,所以,我们也就完全可以说,他的这部 《蛙》确实成功实现了对于《生死疲劳》的全面超越,可以 被看做是莫言已经企及了一个新的思想艺术制高点的 一部杰出作品。然而,一种深邃理性的超越性历史观的 确立与体现,还仅仅只是为《蛙》更高思想艺术成就的取 得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还并不足以说明《蛙》就已经 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了。我们之所以认定莫言的《蛙》 是一部难得一见的优秀长篇小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作 家对于人物形象的深度塑造与对于语言形式的创造性 运用这样两个重要方面。 首先是对具有人性深度的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其 中最具有人性深度与美学价值的人物形象,主要是姑姑 与“我”即蝌蚪这两位主要人物。姑姑可谓是一个根正苗 红的革命后代,早在她的幼年时期,姑姑就曾经和自己 的母亲以及奶奶一起被侵华的日军抓到过平度城里,有 过与日军司令杉谷斗智斗勇的传奇经历。作家之所以为 她设定这样一种特定的身份,正是为了使她那样一种雷 厉风行、说一不二、疾恶如仇,甚至多少带有一点草莽豪 气的男性化性格特征具有更加充分的说服力。姑姑的这 种性格特征,在她甫一露面接生陈鼻的过程中就得到了 充分的体现。实际上,这个时候姑姑的内在精神世界,其 实很有一些被我们的国家机器所扭曲异化了的意味。要 想理解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注意到那位后来驾机投奔了 台湾的飞行员王小倜,在他留下来的日记中对姑姑作出 的“红色木头”这样一种评价。由此即不难认定,早年姑 姑的精神世界确实存在着被当时的红色革命文化所异 化的问题。在此种甚为巨大的革命力量的影响与作用之 下,性格本来就具有明显男性化特征的姑姑,就更是丧 失了女性应有的温柔与娴静,真正地变成了一种丧失自 身主体性的异常驯服的革命工具。 然而,这只是姑姑性格的一个侧面,还并不足以构 成所谓的人性深度。很显然,正是因为有了小说后半段 关于姑姑晚年时强烈的罪感与忏悔意识的描写,才不仅 使得姑姑这一形象具有特别的复杂性,而且也具有某种 足称深邃的人性深度。姑姑的罪感与忏悔意识,主要表 现在姑姑晚年时对于青蛙的莫名恐惧上。因为早年曾经 长期从事计划生育工作,所以,姑姑的双手事实上沾满 了许多未出娘胎就被迫夭折了的幼小生命——娃娃们 的鲜血。而在汉语中,“蛙”字的发音,正同于“娃”字。这 样看来,姑姑的惧怕青蛙,其实折射出的正是她自己内 心中对于既往岁月戕害幼小生命的一种本能忏悔。非常 明显,早年的计划生育工作历程,已经成为晚年姑姑根 本无法释解的内心情结。莫言之所以要把他的这部长篇 小说命名为“蛙”,其主要原因恐怕正在于此。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如此一种罪感与忏悔意识的 格外珍贵。相比较而言,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缺乏 严格的宗教禁忌。一种严格宗教禁忌意识的缺乏,所导 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人道德底线与罪恶感的普遍缺 失。无论古今,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便很少能够看到对于 罪感心理与忏悔意识的深度表现。正因为如此,所以,我 个人一种突出的感觉就是,中国文学中,大凡是明确表 现出了罪感心理与忏悔意识的作品,就应该被看做是优 秀的文学作品。这样一来,诸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 的一系列小说、郁达夫的一系列小说、巴金的《随想录》、 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张炜的《古船》、贾平凹的《废都》、 铁凝的《玫瑰门》等,就都能够因为对罪感心理与忏悔意 识的表现而被视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以这样一个视点来 回顾莫言的小说创作,就不难发现,作家此前的小说作 品中其实是缺少此种意识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 可以把《蛙》看做是莫言第一部明确地表现罪感心理与 忏悔意识的小说作品。 姑姑之外,小说中另一位同样具有强烈罪感与忏悔 意识的人物形象,是身兼叙述者重任的“我”,也即蝌蚪。 按照小说中的描写,蝌蚪不仅有过一个十分饥饿的童 年,而且成年后也有过参军入伍的特殊经历,然后又成 了一名剧作家,正在搜集资料撰写一部可能永远都不会 正式上演的话剧《蛙》。只要把蝌蚪的人生经历,与作家 莫言的人生经历简单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多 有重合之处。现实生活中的莫言,也曾经有过饥饿的童 年,有过当兵的经历,而且后来还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这就是说,蝌蚪身上其实非常明显地有着作家自己的影 子。莫言此前小说作品中似乎很少出现知识分子形象, 蝌蚪恐怕应该被看做莫言笔下第一位塑造相当成功的 知识分子形象。 蝌蚪形象的最值得注意处,正在于其精神世界深处 那样一种强烈的罪感意识。而且,很显然,在蝌蚪罪感意 识形成的过程中,蝌蚪的精神偶像——日本作家杉谷义 人先生的高贵精神世界起到了一种突出的感召作用。应 该注意到,在小说的叙事过程中,“我”即蝌蚪不断地穿 插进行着一种自我谴责。如果说,叙事过程中的这些言 说都属于某种下意识行为的话,那么,从每一部分开头 47
南方文坛2010 批评论坛 那些直接讲给杉谷义人先生的话语中,我们就可以知 不难发现,鲁迅先生那些进行着严格的自我解剖的小 道,实际上,一种罪感心理以及随之而来的忏悔意识,已 说,比如《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狂人日记》等, 经变成了蝌蚪的理性自觉行为。蝌蚪在给杉谷义人的信 所采用的都是一种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鲁迅先生的叙 中说:“十几年前我就说过,写作时要触及心中最痛的地 事实践充分表明,这样一种叙事方式的采用,非常有利 方,要写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记忆。现在,我觉得还应该 于作家展开自我的精神世界,从而完成一种不失严格的 写人生中最尴尬的事,写人生中最狼狈的境地。要把自 自我批判与自我反思。在我看来,或许正是在接受了鲁 己放在解剖台上,放在聚光灯下。” 迅小说传统的影响之后,莫言方才在《蛙》中采用了第一 必须注意到蝌蚪这一形象身上鲜明自传性色彩的 人称的书信体形式。 存在。莫言其实是在借助于蝌蚪这一形象而进行着某种 第三,整部小说的叙事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 深入自觉的自我精神批判与自我精神反思。众所周知, 被看做是蝌蚪怎样收集相关生活资料,酝酿写作一部名 在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是以严格的自我剖 字仍然被称之为“蛙”的话剧剧本写作的过程。前五封 析、自我批判精神的具备而最为著称于世的一位作家。 信,是蝌蚪在向杉谷义人先生介绍与姑姑、与计划生育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能够如鲁迅先生这样以不无严酷的 问题有关的人与事。最后一封信,则是蝌蚪创作完成之 自我解剖精神面对自我精神世界,能多真正地做到所谓 后的话剧剧本本身。这样的一种设计,所体现出的正是 “抉心自食”者,确确实实是相当罕见的。在这个层面上, 如同西方的许多后现代主义作品一样的“元叙事”的意 我们就不妨说写作《蛙》的作家莫言,其实也正是鲁迅自 味。莫言之所以要采用这样一种元叙事方式,一个根本 审精神的一位积极继承者。从莫言自己的小说创作历程 的意图,也正是为了能够帮助读者拉开与自己所再现着 来看,他此前的作品中很少进行一种近乎于无情的自我 的历史场景的距离,进而会同作者本人一起以更加冷静 剖析。从这个意义上说,《蛙》的出现,就真的具有一种标 客观的姿态来认识思考历史。除此之外,从小说结构的 志性的价值,它标志着作家莫言已经成为鲁迅精神的自 意义上说,在一部书信体的小说中,插入一部话剧,在话 觉传承者,说明莫言确实由此而抵达了某种新的精神制 剧的进行过程中,再插入电视戏曲片《高梦九》的拍摄过 高点。 程,实际上也就很有一点俄罗斯套娃的意味。在一个大 莫言《蛙》值得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另外一个成功 框架中套入一个小一些的框架,在这个小一些的框架 之处,就是对于语言形式的创造性运用。小说采用了一 中,再套入一个更小一些的框架。在我看来,如此复杂的 种书信体的写作形式,通篇以“我”即蝌蚪写给日本作家 小说结构本身,不仅寓言式地说明表现着历史本身的复 杉谷义人先生的六封长信构成。这样看来,我们所读到 杂性,而且也很巧妙地解决了一些叙事的难题。这其中, 的也就是身为刷作家的蝌蚪,面对着作家同道杉谷义人 最值得注意的,便是关于电视戏曲片《高梦九》的神奇插 先生所做出的巨型内心独白。在我的理解中,这样的一 入。莫言插入《高梦九》的基本意图,其实正是要借助于 种形式设计,最起码能够取得如下三方面的艺术效果。 这位民国年间的政府官员,来最终宣判陈眉告状一案。 第一,杉谷义人先生的父亲曾经在侵华战争中犯有难以 借助于接受巨额贿赂之后的高梦九之手,来最终宣判被 饶恕的罪行,杉谷义人先生总是为此而感到惴惴不安, 侮辱被损害者陈眉的败诉。陈眉的败诉,可以说是作家 充满着鲜明的罪感意识。由此可见,杉谷义人先生乃是 莫言对所谓的后三十年中国历史所做出的最为沉痛的 一位悲悯情怀的作家。正是在杉谷义人先生一种认真思 一种批判。但从小说文本的实际来看,这样的一种沉痛 考对待历史问题精神的感召之下,蝌蚪进入了对于中国 批判,却正是只有借助于高梦九这一形象的巧妙插入, 当代历史的深入思考之中。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在 才最后得以有效实现的。这样看来,电视戏曲片《高梦 衫谷义人先生强烈罪感意识的影响之下,激发出了蝌蚪 九》的插入,一方面充分地体现了莫言超群的艺术想象 自身的罪感意识。这样,杉谷义人先生、姑姑以及蝌蚪本 能力,另一方面却也十分有效地实现了莫言预先设定的 人的罪感意识,就彼此激发相互交织,从而构成了整部 某种叙事效果。■ 《蛙》的思想主基调。 第二,对于创作主体自身罪感意识的挖掘与表达, 【注释】 ①邵燕君:《“宏大叙事”解体后如何进行“宏大的叙事”? 无疑是莫言此部小说所欲抵达的一个主要艺术目标。那 一近年长篇创作的“史诗化”追求及其困境》,载《南方文坛》 么,怎么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一种自我批判反思的艺术追 2006年第6期。 求呢?在这一方面,鲁迅先生的创作很可能对莫言产生 着某种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只要粗略地回顾一下,即 (王春林,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 outhern Eullural Forum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8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南方文坛 批评论坛 3 2010 那些直接讲给杉谷义人先生的话语中,我们就可以知 道,实际上,一种罪感心理以及随之而来的忏悔意识,已 经变成了蝌蚪的理性自觉行为。蝌蚪在给杉谷义人的信 中说:“十几年前我就说过,写作时要触及心中最痛的地 方,要写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记忆。现在,我觉得还应该 写人生中最尴尬的事,写人生中最狼狈的境地。要把自 己放在解剖台上,放在聚光灯下。” 必须注意到蝌蚪这一形象身上鲜明自传性色彩的 存在。莫言其实是在借助于蝌蚪这一形象而进行着某种 深入自觉的自我精神批判与自我精神反思。众所周知, 在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是以严格的自我剖 析、自我批判精神的具备而最为著称于世的一位作家。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能够如鲁迅先生这样以不无严酷的 自我解剖精神面对自我精神世界,能够真正地做到所谓 “抉心自食”者,确确实实是相当罕见的。在这个层面上, 我们就不妨说写作《蛙》的作家莫言,其实也正是鲁迅自 审精神的一位积极继承者。从莫言自己的小说创作历程 来看,他此前的作品中很少进行一种近乎于无情的自我 剖析。从这个意义上说,《蛙》的出现,就真的具有一种标 志性的价值,它标志着作家莫言已经成为鲁迅精神的自 觉传承者,说明莫言确实由此而抵达了某种新的精神制 高点。 莫言《蛙》值得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另外一个成功 之处,就是对于语言形式的创造性运用。小说采用了一 种书信体的写作形式,通篇以“我”即蝌蚪写给日本作家 杉谷义人先生的六封长信构成。这样看来,我们所读到 的也就是身为剧作家的蝌蚪,面对着作家同道杉谷义人 先生所做出的巨型内心独白。在我的理解中,这样的一 种形式设计,最起码能够取得如下三方面的艺术效果。 第一,杉谷义人先生的父亲曾经在侵华战争中犯有难以 饶恕的罪行,杉谷义人先生总是为此而感到惴惴不安, 充满着鲜明的罪感意识。由此可见,杉谷义人先生乃是 一位悲悯情怀的作家。正是在杉谷义人先生一种认真思 考对待历史问题精神的感召之下,蝌蚪进入了对于中国 当代历史的深入思考之中。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在 杉谷义人先生强烈罪感意识的影响之下,激发出了蝌蚪 自身的罪感意识。这样,杉谷义人先生、姑姑以及蝌蚪本 人的罪感意识,就彼此激发相互交织,从而构成了整部 《蛙》的思想主基调。 第二,对于创作主体自身罪感意识的挖掘与表达, 无疑是莫言此部小说所欲抵达的一个主要艺术目标。那 么,怎么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一种自我批判反思的艺术追 求呢?在这一方面,鲁迅先生的创作很可能对莫言产生 着某种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只要粗略地回顾一下,即 不难发现,鲁迅先生那些进行着严格的自我解剖的小 说,比如《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狂人日记》等, 所采用的都是一种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鲁迅先生的叙 事实践充分表明,这样一种叙事方式的采用,非常有利 于作家展开自我的精神世界,从而完成一种不失严格的 自我批判与自我反思。在我看来,或许正是在接受了鲁 迅小说传统的影响之后,莫言方才在《蛙》中采用了第一 人称的书信体形式。 第三,整部小说的叙事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 被看做是蝌蚪怎样收集相关生活资料,酝酿写作一部名 字仍然被称之为“蛙”的话剧剧本写作的过程。前五封 信,是蝌蚪在向杉谷义人先生介绍与姑姑、与计划生育 问题有关的人与事。最后一封信,则是蝌蚪创作完成之 后的话剧剧本本身。这样的一种设计,所体现出的正是 如同西方的许多后现代主义作品一样的“元叙事”的意 味。莫言之所以要采用这样一种元叙事方式,一个根本 的意图,也正是为了能够帮助读者拉开与自己所再现着 的历史场景的距离,进而会同作者本人一起以更加冷静 客观的姿态来认识思考历史。除此之外,从小说结构的 意义上说,在一部书信体的小说中,插入一部话剧,在话 剧的进行过程中,再插入电视戏曲片《高梦九》的拍摄过 程,实际上也就很有一点俄罗斯套娃的意味。在一个大 框架中套入一个小一些的框架,在这个小一些的框架 中,再套入一个更小一些的框架。在我看来,如此复杂的 小说结构本身,不仅寓言式地说明表现着历史本身的复 杂性,而且也很巧妙地解决了一些叙事的难题。这其中, 最值得注意的,便是关于电视戏曲片《高梦九》的神奇插 入。莫言插入《高梦九》的基本意图,其实正是要借助于 这位民国年间的政府官员,来最终宣判陈眉告状一案。 借助于接受巨额贿赂之后的高梦九之手,来最终宣判被 侮辱被损害者陈眉的败诉。陈眉的败诉,可以说是作家 莫言对所谓的后三十年中国历史所做出的最为沉痛的 一种批判。但从小说文本的实际来看,这样的一种沉痛 批判,却正是只有借助于高梦九这一形象的巧妙插入, 才最后得以有效实现的。这样看来,电视戏曲片《高梦 九》的插入,一方面充分地体现了莫言超群的艺术想象 能力,另一方面却也十分有效地实现了莫言预先设定的 某种叙事效果。■ 【注释】 ① 邵燕君:《“宏大叙事”解体后如何进行“宏大的叙事”? ——近年长篇创作的“史诗化”追求及其困境》,载《南方文坛》 2006 年第 6 期。 (王春林,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