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与语文教育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 钱理群 135年胡适在香港华侨教育会曾做了一个题为《新文化运动 与教育》的演讲,一开头即声明“我对于教育还是一个门外汉, 并没有专门的研究。不过,我们讲文学革命,提倡用语体文这 些问题,时常与教育问题发生了关系。也往往我们看到的问题 而在教育专门家反会看不到的”.①我们由此而产生了研究的兴趣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倡导的文学革命,与教育发生了怎样的关 系?他们看到并提出了怎样的教育问题?并有过怎样的讨论?这 些讨论对于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意义?一这也正是本文所要讨 论的。 (一) 1917年1月1日发行出版的《新青年》2卷5号发表了胡适 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即“须言之有 物”、“不墓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 滥调套话”、“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首次 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作为文学写作的工具,强调白话文学 “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今日作文作 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不如用20世纪 之活字,与其用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四化动5中管高教整华o3忍.A
现代文学与语文教育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 钱理群 1935年胡适在香港华侨教育会曾做了一个题为 《新文化运动 与教育》 的演讲 , 一开头即声明 “我对于教育还是一个门外汉, 并没有专门的研究 。不过 , 我们讲文学革命, 提倡用语体文, 这 些问题 , 时常与教育问题发生了关系。也往往我们看到的问题, 而在教育专门家反会看不到的”。 ①我们由此而产生了研究的兴趣: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倡导的文学革命 , 与教育发生了怎样的关 系? 他们看到并提出了怎样的教育问题 ? 并有过怎样的讨论? 这 些讨论对于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意义 ? ———这也正是本文所要讨 论的。 (一) 1917年 1月 1日发行出版的 《新青年》 2 卷 5 号发表了胡适 的 《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了文学改良的 “八事” , 即 “须言之有 物” 、 “不摹仿古人” 、 “须讲求文法” 、 “不作无病之呻吟” 、 “务去 滥调套话” 、 “不用典” 、 “不讲对仗” 、 “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首次 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作为文学写作的工具 , 强调白话文学 “为中国文学之正宗, 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 , “今日作文作 诗, 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 不如用 20 世纪 之活字 , 与其用不能行远 、 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 不如作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 37
喻户晓之《水浒》、《西游文字也”。文章另外两个重点一是 强调“言之有物”,即以“情感”与“思想”为文学的“灵魂”, 反对“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 感”的形式主义倾向。其次是强调文学写作要摆脱“奴性”,“不 作古人的诗,而惟作我自已的诗”,“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 亲身阅历之事物一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其 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真之目的,即是功夫”.② 胡适的这篇文章是被公认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创之作的,它 提供了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即以“文学革命”作为新文化 运动的突破口,又以“文的形式”的变革作为文学革命的突破 口。胡适后来有过更明确的说明:“我们认定文字是文学的基础 故文学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文字问题的解决”,③“这一次中国文学 的革命运动,也是先要求语言文字和文体的解放。新文学的语言 是白话的,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形式上的 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 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 铐”④这里说得很清楚:这是一个解放运动,文字与文体的解放 背后,是精神的解放与思想的自由。 由胡适的文章引发了《新青年》关于文学革命的持续讨论 后来又有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2卷6号)、钱玄同的《寄 陈独秀》(3卷1号)等文予以响应与发挥。我们感兴趣的是 讨论的开始还限于“文学”,后来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 里,与陈独秀讨论“文学之界说”问题提出了“文学”与“文 字”之辨主张以“诗歌、戏曲、小说、杂文、历史传记”为文 学而将“科学上应用之文字”,包括“新闻纸之通信”、“官署 之文牍告令”、“私人之日记信札”等均列入“文字”范畴陈独 秀在附识中则强调他的“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的区分,认 为刘半农的“文字”即是他所说的“应用之文”.⑤紧接着钱玄同 38,1忠现线齐学充:第怎界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
喻户晓之 《水浒》、 《西游》 文字也”。文章另外两个重点, 一是 强调 “言之有物” , 即以 “情感” 与 “思想” 为文学的 “灵魂” , 反对 “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 既无高远之思想, 又无真挚之情 感” 的形式主义倾向 。其次是强调文学写作要摆脱 “奴性” , “不 作古人的诗 , 而惟作我自己的诗” , “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 亲身阅历之事物, 一一自己铸词, 以形容描写之 。但求其不失其 真, 但求能达其状物写真之目的 , 即是功夫” 。 ② 胡适的这篇文章是被公认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创之作的, 它 提供了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 即以 “文学革命” 作为新文化 运动的突破口, 又以 “文的形式” 的变革作为文学革命的突破 口。胡适后来有过更明确的说明:“我们认定文字是文学的基础, 故文学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文字问题的解决” , ③ “这一次中国文学 的革命运动 , 也是先要求语言文字和文体的解放。新文学的语言 是白话的, 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 是不拘格律的” , “形式上的 束缚, 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 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 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 , 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 铐” 。 ④这里说得很清楚 :这是一个解放运动 , 文字与文体的解放 背后, 是精神的解放与思想的自由。 由胡适的文章引发了 《新青年》 关于文学革命的持续讨论, 后来又有了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 (2 卷 6 号)、 钱玄同的 《寄 陈独秀》 (3卷 1 号)等文, 予以响应与发挥。我们感兴趣的是, 讨论的开始还限于 “文学” , 后来, 刘半农在 《我之文学改良观》 里, 与陈独秀讨论 “文学之界说” 问题, 提出了 “文学” 与 “文 字” 之辨, 主张以 “诗歌 、 戏曲 、 小说、 杂文 、 历史传记” 为文 学, 而将 “科学上应用之文字” , 包括 “新闻纸之通信” 、 “官署 之文牍告令” 、 “私人之日记信札” 等均列入 “文字” 范畴;陈独 秀在附识中则强调他的 “文学之文” 与 “应用之文” 的区分, 认 为刘半农的 “文字” 即是他所说的 “应用之文” 。 ⑤紧接着钱玄同 38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第三期
就在《新青年》3卷5号上的《通信》中发出了“应用之文亟宜 改良”的呼吁,并引发出了刘半农的《应用文之教授》一文(载 《新青年》4卷1号)。这样就由文学写作的讨论引向了应用文 写作的讨论,或者说将文学革命、文学解放的要求扩展到了写作 的解放。如文刘半农、钱玄同的文章中反复强调“吾辈做事当处 处不忘有一个我作文亦然。如不顾自己只是学着古人便是 古人的子孙如学今人,便是今人的奴隶。若欲不做他人之子孙 与奴隶,非从破除迷信做起不可”,“言为心声,文为言之代表。 吾辈心灵所至,尽可随意发挥万不宜以至灵活之一物,受此至 无谓之死格式之束缚”,⑥“今日作文无论深浅高下,总要叫别 人看得懂故老老实实讲话。最佳”,⑦“要用老实的文章,去表 明文章是人人会做的,做文章是直写自己脑筋里的思想,或直叙 外面的事物,并没有什么一定的格式”,⑧这些要求当然都不局限 于文学,而是指向整个的思想与写作的。后来钱玄同在《随感 录》里更是直接向年轻一代发言:“我要敬告青年学生:诸君是 二十世纪的·人',不是古人的‘话匣子。我们所以要做文章 并不是因为古文不够,要替他添上几篇:是因为要把我们的意思 写他出来。所以应该用我们自己的话,写成我们自己的文章。我 们的话怎样说。我们的文章就该怎样做”.⑨同一期《新青年》还 发表了一篇读者来信,讨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要建立的“新文 体”,提出其最基本的特质就是“用现在的意思,说现在的言语 写现在的文字,做现在的文体”,四胡适也把他的“八事”概括为 “四条”,即“要有话说,方才说话”,“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 怎么说,就怎么说”,“要说我自已的话,别说别人的话”,“是什 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①时隔八年以后,鲁迅在香港青 年会的演讲中,谈及五四文学革命的目标时,也将其归结为“要 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 地说出来”:并且号召青年“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 ?1994-2014 China Academie Joua四商中个管整io32 .A
就在 《新青年》 3卷 5号上的 《通信》 中发出了 “应用之文亟宜 改良” 的呼吁 , 并引发出了刘半农的 《应用文之教授》 一文 (载 《新青年》 4 卷 1号)。这样, 就由文学写作的讨论引向了应用文 写作的讨论 , 或者说将文学革命 、 文学解放的要求扩展到了写作 的解放 。如刘半农、 钱玄同的文章中反复强调 “吾辈做事, 当处 处不忘有一个我, 作文亦然。如不顾自己, 只是学着古人, 便是 古人的子孙;如学今人, 便是今人的奴隶。若欲不做他人之子孙 与奴隶 , 非从破除迷信做起不可” , “言为心声 , 文为言之代表。 吾辈心灵所至, 尽可随意发挥, 万不宜以至灵活之一物 , 受此至 无谓之死格式之束缚” , ⑥ “今日作文, 无论深浅高下 , 总要叫别 人看得懂, 故老老实实讲话, 最佳” , ⑦ “要用老实的文章, 去表 明文章是人人会做的, 做文章是直写自己脑筋里的思想 , 或直叙 外面的事物 , 并没有什么一定的格式” , ⑧这些要求当然都不局限 于文学 , 而是指向整个的思想与写作的。后来, 钱玄同在 《随感 录》 里更是直接向年轻一代发言:“我要敬告青年学生 :诸君是 二十世纪的 `人' , 不是古人的 `话匣子' 。我们所以要做文章, 并不是因为古文不够, 要替他添上几篇 ;是因为要把我们的意思 写他出来。所以应该用我们自己的话, 写成我们自己的文章。我 们的话怎样说 , 我们的文章就该怎样做” 。 ⑨同一期 《新青年》 还 发表了一篇读者来信, 讨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要建立的 “新文 体” , 提出其最基本的特质就是 “用现在的意思, 说现在的言语, 写现在的文字 , 做现在的文体” 。 10胡适也把他的 “八事” 概括为 “四条” , 即 “要有话说 , 方才说话” , “有什么话 , 说什么话;话 怎么说 , 就怎么说” , “要说我自己的话, 别说别人的话” , “是什 么时代的人, 说什么时代的话” 。 11时隔八年以后, 鲁迅在香港青 年会的演讲中, 谈及五四文学革命的目标时, 也将其归结为 “要 说现代的, 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 将自己的思想 、 感情直白 地说出来” ;并且号召青年 “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 39
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 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 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 活”.心这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就将他们所提倡的思 想的启蒙(解放)与文字、文学的启蒙(解放),落实为“说现 代中国人的话,而不是古人或外国人的话”,“说自己的话,而不 是他人的话”,“发出真的声音,而不是瞒和骗的虚假的声音”这 样三个基本要求上,而他们显然是将实现这样的理想的希望寄托 在年轻的一代身上。 这样他们对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关注,就是必然 的:要实现前述启蒙要求,教有是一个关键环节。于是,我们又 注意到刘半农的《应用文之教授》一文的副题,即表明要“商榷 于教育界诸君及文学革命诸同志”,而且以其所特有的明快尖锐 地提出问题:“现在学校中的生徒,往往有读书数年能做‘今 夫‘且夫,或‘天下者天下之天下也'的滥调文章而不能写 通畅之家信,看普通之报纸杂志文章者,这是谁害他的?是谁造 的孽”后来《新青年》6卷1号还专门发表了一位读者来信说 自己“自七岁入国民小学,十一岁入高等小学十五岁入师范学 校二十一岁任小学教职”,深感“我国青年教育,大都不能摆 脱奴隶性”。而另一位中学生来信,更是力陈当时国文教育的弊 端:“每读一文,老师必讲此文之起承转合,于‘若夫'·然则 诸字不惮反复解说,往往上课一句钟,即专讲此类虚字,但我 等听了许久。还是莫名其妙。前年秋,来了一位讲桐城派文章的 老先生,专选苏东坡、归有光诸人之文,而于每文之后加上一千 字左右之评语:讲解之时,于本文文字不甚注意,即取此评语细 细讲说,他老人家越讲得津津有味,我们越是不懂。所以同学诸 人最厌恶的功课就是国文不特仆一人存此想也。”这封来信 还抄录了一份“某校国文部修辞学试题”,单是题目就有20余 40?1现线齐学充:第怎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
大胆地说话, 勇敢地进行 , 忘掉了一切利害, 推开了古人, 将自 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 “只有真的声音 , 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 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 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 活” 。 12这样 ,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 就将他们所提倡的思 想的启蒙 (解放)与文字、 文学的启蒙 (解放), 落实为 “说现 代中国人的话 , 而不是古人或外国人的话” , “说自己的话, 而不 是他人的话” , “发出真的声音, 而不是瞒和骗的虚假的声音” 这 样三个基本要求上 , 而他们显然是将实现这样的理想的希望寄托 在年轻的一代身上 。 这样, 他们对教育, 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关注 , 就是必然 的:要实现前述启蒙要求 , 教育是一个关键环节。于是 , 我们又 注意到刘半农的 《应用文之教授》 一文的副题 , 即表明要 “商榷 于教育界诸君及文学革命诸同志” , 而且以其所特有的明快尖锐 地提出问题 :“现在学校中的生徒 , 往往有读书数年, 能做 `今 夫' `且夫' 或 `天下者天下之天下也' 的滥调文章, 而不能写 通畅之家信 , 看普通之报纸杂志文章者 , 这是谁害他的 ? 是谁造 的孽?” 后来 《新青年》 6卷 1号还专门发表了一位读者来信, 说 自己 “自七岁入国民小学 , 十一岁入高等小学, 十五岁入师范学 校, 二十一岁任小学教职” , 深感 “我国青年教育, 大都不能摆 脱奴隶性” 。而另一位中学生来信 , 更是力陈当时国文教育的弊 端:“每读一文, 老师必讲此文之起承转合 , 于 `若夫' `然则' 诸字, 不惮反复解说 , 往往上课一句钟 , 即专讲此类虚字;但我 等听了许久, 还是莫名其妙。前年秋 , 来了一位讲桐城派文章的 老先生 , 专选苏东坡 、 归有光诸人之文, 而于每文之后加上一千 字左右之评语 ;讲解之时 , 于本文文字不甚注意 , 即取此评语细 细讲说 , 他老人家越讲得津津有味 , 我们越是不懂。所以同学诸 人最厌恶的功课, 就是国文, 不特仆一人存此想也。” 这封来信 还抄录了一份 “某校国文部修辞学试题” , 单是题目就有 420 余 40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第三期
字。编者陈独秀看了以后大发感慨:“这试题不是现代学校试 验国文题目,仍然是古代科场策问的老套头”,“我想全班学生总 有一大半不知道这题目问的是什么”,“今天才晓得中学学生多半 作文还不能通顺的缘故。这班国文教习,真是‘误人子弟, 了”.⑤这里,实际上已经发出了中小学国文教育必须改革的呼声。 而刘半农的《应用文之教授》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新青年》同人 所提出的一个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的方案。在文章里刘半农特 意列表将“昔之所重而今当痛改者”与“昔之所轻而今当注意 者”做了对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昔之旧国文教育以“墓仿古 人”、“依附古人(即所谓‘文以载道及·代圣人立言”也” 为宗旨,而今之新国文教育则强调“以自身为主体而以古人 (或他人)之说为参证,且不主一家言”。这可以说是抓住了要害 的。刘文还用十分平实的语言提出了新国文教育的目标:“只求 在短时间内,使学生人人能看通人应看之书,及其职业上所必看 之书:人人能作通人应作之文及其职业上所必作之文”,他强 调在这一目标背后贯穿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刘文对选文 标准、讲授方法、作文要求、出题与批改原则,都提出了具体的 意见。其要点是:“凡文笔自然与语言之辞气相近者选;矫揉 造作者,不选”,“极意模仿古人者,不选”,“故为深刻怪僻之文 以欺世骇俗者,亦不选”,“凡思想过于顽固不合现代生活,或 迷信鬼神不脱神权时代之气息者,均不选”;“作文要有独立之 精神,阔大的眼光勿落前人窠臼,勿主一家言,勿作道学语及 禅语”,“以记事明畅,说理透彻,为习文第一趣旨”等。不难看 出,这一改革方案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自觉地将前述文学革命 的启蒙精神与理念贯穿、落实于国文教育之中。后来陈独秀曾专 门著文讨论“新文化运动是什么”,其实文学革命与作为教育 革命的一个方面的国文教育改革,都是构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有机组成部分的,它们之间的相通也是必然的。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a再四化中个略教整1o4 Tlouse.All
字。编者陈独秀看了以后大发感慨 :“这试题, 不是现代学校试 验国文题目, 仍然是古代科场策问的老套头” , “我想全班学生总 有一大半不知道这题目问的是什么” , “今天才晓得中学学生多半 作文还不能通顺的缘故。这班国文教习, 真是 `误人子弟 ……' 了” 。 13这里 , 实际上已经发出了中小学国文教育必须改革的呼声。 而刘半农的 《应用文之教授》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 《新青年》 同人 所提出的一个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的方案 。在文章里, 刘半农特 意列表将 “昔之所重而今当痛改者” 与 “昔之所轻而今当注意 者” 做了对比 , 其中最重要的, 就是昔之旧国文教育以 “摹仿古 人” 、 “依附古人 (即所谓 `文以载道' 及 `代圣人立言' 也)” 为宗旨, 而今之新国文教育则强调 “以自身为主体, 而以古人 (或他人)之说为参证 , 且不主一家言”。这可以说是抓住了要害 的。刘文还用十分平实的语言提出了新国文教育的目标:“只求 在短时间内 , 使学生人人能看通人应看之书 , 及其职业上所必看 之书;人人能作通人应作之文, 及其职业上所必作之文” , 他强 调在这一目标背后贯穿了一种 “实事求是” 的精神。刘文对选文 标准、 讲授方法、 作文要求、 出题与批改原则, 都提出了具体的 意见 。其要点是 :“凡文笔自然, 与语言之辞气相近者选;矫揉 造作者 , 不选” , “极意模仿古人者 , 不选” , “故为深刻怪僻之文 以欺世骇俗者, 亦不选” , “凡思想过于顽固, 不合现代生活, 或 迷信鬼神, 不脱神权时代之气息者 , 均不选” ;“作文要有独立之 精神, 阔大的眼光, 勿落前人窠臼, 勿主一家言 , 勿作道学语及 禅 语” , “以记事明畅 , 说理透彻 , 为习文第一趣旨” 等。不难看 出, 这一改革方案的基本指导思 想就是自觉地将前述文学革命 的启蒙精神与理念贯穿、 落实于国文教育之中。后来陈独秀曾专 门著文讨论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 14其实, 文学革命与作为教育 革命的一个方面的国文教育改革, 都是构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有机组成部分的, 它们之间的相通也是必然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 41
(二) 《新青年》在2卷5号(1917年1月1日发行)上发表了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这篇发难文章,倡导以白话文“为将来文学必 用之利器”以后,在3卷1号(1917年3月1日发行)发表了一 条“国语研究会讨论进行”的消息,并公布了蔡元培领衔的《征 求会员》,宣称“同人等以为国民学校之教科书必改用白话文 体此断断乎无可疑者”,进一步把白话文作为国民教育的工具 并将白话文进入中学教科书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关系着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文学革命目标的落实《新青年》对此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3卷2号“通信”的编者附记中,陈独秀 提出:“白话文学之推行,有三要件。首有比较统一之国语。其 次则须创造国语文典。再其次国之闻人多以国语著书立说。兹事 非易,未可一蹴而几者。”这里还没有提到教科书的问题到3 卷3号就有读者来信建议商诸书局,“请其延聘长于国学而有新 文学思想之人,刻选自古至今之文,不论文言白话散文韵文,但 须确有可取,即采入书中”;同期发表的另一封读者来信则提出: “凡事破坏易而建设难。愿先生今后之论调当稍趋于积极的建 设一方面至学校课本宜如何编撰自修书籍宜如何厘定此 皆今日所急应研究者也,”⑤值得注意的是陈独秀在回答读者提 出的“建设”问题时,特意提出“鄙意欲创造新文学,‘国语研 究当与‘文学研究并重”,四陈独秀如此重视“国语研究”是 与前引他的推行白话文“三要件”直接相关的,这其实也是当时 相当多的学者的意见即是先要通过国语研究确立“统一之国 语”标准,再据此编成“国语文典”,再推广到具体写作实践中。 对这样一条建设与推行国语的思路,提出挑战的是胡适。他在发 表于《新青年》4卷4号(1918年4月15日发行)上的《建设的 421忠现线学充外第界ie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
(二) 《新青年》 在 2卷 5号 (1917年 1月 1日发行)上发表了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这篇发难文章, 倡导以白话文 “为将来文学必 用之利器” 以后, 在 3卷 1号 (1917 年 3 月 1 日发行)发表了一 条 “国语研究会讨论进行” 的消息 , 并公布了蔡元培领衔的 《征 求会员书》 , 宣称 “同人等以为国民学校之教科书必改用白话文 体, 此断断乎无可疑者” , 进一步把白话文作为国民教育的工具, 并将白话文进入中学教科书的问题 , 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关系着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的文学革命目标的落实, 《新青年》 对此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 3卷 2号 “通信” 的编者附记中 , 陈独秀 提出:“白话文学之推行 , 有三要件。首有比较统一之国语。其 次则须创造国语文典。再其次国之闻人多以国语著书立说。兹事 非易 , 未可一蹴而几者。” 这里还没有提到教科书的问题, 到 3 卷3 号就有读者来信建议商诸书局, “请其延聘长于国学而有新 文学思想之人, 刻选自古至今之文 , 不论文言白话散文韵文, 但 须确有可取, 即采入书中”;同期发表的另一封读者来信则提出: “凡事破坏易而建设难。愿先生今后之论调, 当稍趋于积极的建 设一方面……至学校课本宜如何编撰, 自修书籍宜如何厘定, 此 皆今日所急应研究者也 。” 15值得注意的是, 陈独秀在回答读者提 出的 “建设” 问题时 , 特意提出 “鄙意欲创造新文学 , `国语研 究' 当与 `文学研究' 并重”。 16陈独秀如此重视 “国语研究” 是 与前引他的推行白话文 “三要件” 直接相关的, 这其实也是当时 相当多的学者的意见, 即是先要通过国语研究确立 “统一之国 语” 标准, 再据此编成 “国语文典” , 再推广到具体写作实践中。 对这样一条建设与推行国语的思路 , 提出挑战的是胡适 。他在发 表于 《新青年》 4卷 4 号 (1918年 4 月 15 日发行)上的 《建设的 4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第三期
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另一个思路。他把文学革命的“宗旨” 概括成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即一方面要用国 语(白话)做“国语的文学”,另一方面惟有通过国语文学的创 造.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现代民族国家的统一的语言(国语)。针 对陈独秀等大多数学者的前述思路,他指出:“国语不是单靠几 位语言学的专门家就能造得成的:也不是单靠几本国语教科书和 几部国语字典就能造成的。若要造国语,先须造国语的文学… 天下的人谁肯从国语教科书和国语字典里面学习国语?所以国语 教科书和国语字典,虽是很要紧决不是造国语的利器。真正有 功效有势力的国语教科书,便是国语的文学:便是国语的小说 诗文,戏本。国语的小说,诗文,戏本通行之日,便是中国国语 成立之时。”①在紧接着的《新青年》4卷5号与一位读者的通信 讨论中,胡适对他的思路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讨论的是“文学 改革的进行程序”问题。这位读者提出:“要想实行新文字必 定要从大学做起”,而且从大学的招考入手:“大学里招考的时 候倘然说一律要做白话文字那么,中等学校里自然要注重白 话文字了。小学校里又因为中等学校有革新的动机也就可以放 胆进行了,”胡适认为这“不是几个人用强硬手段所能规定的”, “我的意思,以为进行的次序,在于极力提倡白话文学。先要造 成一些有价值的国语文学,养成一种信仰新文学的国民心理然 后可望改革的普及”,而普及的关键在“学校教育”,而且要“从 低级学校做起”,“进行的方法,在一律用国语编纂中小学校的教 科书”。胡适同时提出,“现在新文学既不曾发达,国语教科书又 不曾成立,救急的办法只有鼓励中小学学生看小说”⑩可以看出 胡适的思路有两个关键环节,首先是创造具有生命活力的白话文 学即所谓“国语的文学”,然后将这样的新创造的白话文学作品 大量引入中小学国语教材,成为新的国语典范先在中小学生中 普及,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积淀与传递白话文就能够真正在国民 ?1994-2014 China Academie Joura化中略整华io43 All
文学革命论》 中, 提出了另一个思路 。他把文学革命的 “宗旨” 概括成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 , 文学的国语” , 即一方面要用国 语 (白话)做 “国语的文学” , 另一方面惟有通过国语文学的创 造, 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现代民族国家的统一的语言 (国语)。针 对陈独秀等大多数学者的前述思路 , 他指出:“国语不是单靠几 位语言学的专门家就能造得成的;也不是单靠几本国语教科书和 几部国语字典就能造成的 。若要造国语 , 先须造国语的文学…… 天下的人谁肯从国语教科书和国语字典里面学习国语? 所以国语 教科书和国语字典 , 虽是很要紧, 决不是造国语的利器 。真正有 功效有势力的国语教科书 , 便是国语的文学;便是国语的小说, 诗文, 戏本。国语的小说 , 诗文 , 戏本通行之日 , 便是中国国语 成立之时 。” 17在紧接着的 《新青年》 4卷 5 号与一位读者的通信 讨论中 , 胡适对他的思路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讨论的是 “文学 改革的进行程序” 问题。这位读者提出:“要想实行新文字, 必 定要从大学做起” , 而且从大学的招考入手:“大学里招考的时 候, 倘然说一律要做白话文字, 那么 , 中等学校里自然要注重白 话文字了。小学校里又因为中等学校有革新的动机, 也就可以放 胆进行了。” 胡适认为这 “不是几个人用强硬手段所能规定的” , “我的意思, 以为进行的次序 , 在于极力提倡白话文学。先要造 成一些有价值的国语文学 , 养成一种信仰新文学的国民心理, 然 后可望改革的普及” , 而普及的关键在 “学校教育” , 而且要 “从 低级学校做起” , “进行的方法 , 在一律用国语编纂中小学校的教 科书”。胡适同时提出 , “现在新文学既不曾发达 , 国语教科书又 不曾成立, 救急的办法只有鼓励中小学学生看小说 。” 18可以看出, 胡适的思路有两个关键环节, 首先是创造具有生命活力的白话文 学即所谓 “国语的文学” , 然后将这样的新创造的白话文学作品 大量引入中小学国语教材 , 成为新的国语典范, 先在中小学生中 普及,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积淀与传递, 白话文就能够真正在国民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 43
中扎根,成为名副其实的“国语”,即现代民族国家统一的语言。 胡适的新思路,很快就产生了很大影响。白话文教科书的编 写,一时成为《新青年》与教育界议论的热门话题。《新青》5 卷2号发表钱玄同与刘半农的讨论.明确提出“国文科必须改为 国语科。十岁以内的小孩子,绝对应该专读白话的书:什么‘古 文,一句也用不着读”.四接着5卷3号胡适又在一封通信中提 出:“现在的一切教科书自国民学校到大学都该用国语编 成”四《新青年》6卷2号又发表一篇读者来信提出“对于未 受旧文学传染的小国民应当可怜他别叫他再受传染病了。鄙 见以为从速编新文学教科书,正是改革新文学的急务”。钱玄同 在回信中则说:“编新文学教科书一事,同人都有此意,现在方 在着手进行。但此事不甚容易做。不但文章要改革,思想更要改 革,所以不能一时三刻就拿出许多成绩品来。”④钱玄同这里所说 的同人正在着手编写的新文学教科书,指的是在蔡元培主持下的 孔德学校自行编写的白话文教科书《国语读本》:②这是1918年 春蔡元培召集孔德学校教员举行教育研究会,在会上作出的决 定,与会者说:“今日所议之教科书决非专为孔德学校而为 全国各学校计,”有学者认为这是预示着关于教科书的改革的议 论将进入“实质性”的“新的阶段”的.3正是一年以后,1919年 4月,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该委员会是教育部的 附设机关自然格外引人注目。在这次会议上,周作人、胡适、 钱玄同、刘半农等提出了一个《国语统一进行方法的议》,主 张“统一国语既然要从小学校入手,就应当把小学校所用的各种 课本看做传播国语的大本营,其中国文一项尤为重要如今打算 把《国文读本》改作《国语读本》,国民学校全用国语.不杂文 言,高等小学酌加文言,仍以国语为主体”②这样白话文进入 中小学课本就从民间的呼吁开始进入了国家体制内的操作时机 也日趋成熟。到了1919年1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6卷6号, 44,1现线齐学宽件lD第系牌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
中扎根 , 成为名副其实的 “国语” , 即现代民族国家统一的语言。 胡适的新思路 , 很快就产生了很大影响。白话文教科书的编 写, 一时成为 《新青年》 与教育界议论的热门话题。《新青年》 5 卷2 号发表钱玄同与刘半农的讨论, 明确提出 “国文科必须改为 国语科 。十岁以内的小孩子, 绝对应该专读白话的书;什么 `古 文' , 一句也用不着读” 。 19接着 5 卷 3 号胡适又在一封通信中提 出:“现在的一切教科书, 自国民学校到大学, 都该用国语编 成。” 20 《新青年》 6 卷 2 号又发表一篇读者来信, 提出 “对于未 受旧文学传染的小国民, 应当可怜他, 别叫他再受传染病了。鄙 见以为从速编新文学教科书 , 正是改革新文学的急务”。钱玄同 在回信中则说 :“编新文学教科书一事 , 同人都有此意 , 现在方 在着手进行 。但此事不甚容易做。不但文章要改革, 思想更要改 革, 所以不能一时三刻就拿出许多成绩品来 。” 21钱玄同这里所说 的同人正在着手编写的新文学教科书, 指的是在蔡元培主持下的 孔德学校自行编写的白话文教科书 《国语读本》; 22这是 1918 年 春, 蔡元培召集孔德学校教员举行教育研究会, 在会上作出的决 定, 与会者说 :“今日所议之教科书, 决非专为孔德学校, 而为 全国各学校计 。” 有学者认为这是预示着关于教科书的改革的议 论将进入 “实质性” 的 “新的阶段” 的 。 23正是一年以后, 1919 年 4 月, 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该委员会是教育部的 附设机关, 自然格外引人注目。在这次会议上 , 周作人、 胡适、 钱玄同 、 刘半农等提出了一个 《国语统一进行方法的议案》 , 主 张 “统一国语既然要从小学校入手 , 就应当把小学校所用的各种 课本看做传播国语的大本营, 其中国文一项尤为重要, 如今打算 把 《国文读本》 改作 《国语读本》, 国民学校全用国语, 不杂文 言, 高等小学酌加文言 , 仍以国语为主体”。 24这样, 白话文进入 中小学课本就从民间的呼吁开始进入了国家体制内的操作, 时机 也日趋成熟。到了 1919年 11 月 1 日出版的 《新青年》 6 卷 6 号, 4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第三期
钱玄同就以更加迫切的口气。指出:“改良小学校国文教科书 实在是‘当务之急'。该古文为今语,一方面固然靠着若干新文 学家制造许多·国语的文学';一方面也靠小学校改用‘国语教 科书。要是小学校学生人人都会说国语,则国语普及,绝非难 事。”有意思的是在这篇通信里,钱玄同特意指出:“《新青年》 里的几篇较好的白话论文,新体诗,和鲁迅君的小说这都是同 人做白话文学的成绩品”,而“周启明君翻译外国小说”,“在中 国近来的翻译界中,却是开新纪元的”.⑤显然在他看来,这些白 话文学的实绩都是有资格进入白话文教科书的。两个星期以后, 即1919年11月17日,蔡元培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做《国文 之将来》的演讲指出“国文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白话和文 言的竞争。我想将来白话派一定占优胜的”.⑤这个预言很快就得 到了证实:19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 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 效.”并以部令修改学校有关法规。同年4月,教育部又发出通 告,规定截至122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 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其他各科教科书也相应 改用语体文,四就在教育部通告颁布的同时,商务印书馆出版《新 体国语教科书》(八册,这是中国第一部小学国语教科书。接 着,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中等学校用白话文范》(四册,这是 中国第一部中学国语教科书。此后,国语教科书大增。据历届国 语统一会审查工作的报告,仅120年就审定了17B册国语教科 书,1921年又审定了118册.四白话文教科书的地位终于得到了正 式的确认。 这真是一个历史的巨变时期从理论的设计,探讨:到媒体 的呼吁,讨论,形成社会舆论:到政府权力的运作,四不过短短的 几年时间,从此五四时期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以及整个教育改 革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如胡适所说:“这个命令是几十年来第 ?1994-2014 China Academie Journa再四化5中个管教整io4 All
钱玄同就以更加迫切的口气, 指出 :“改良小学校国文教科书, 实在是 `当务之急' 。该古文为今语, 一方面固然靠着若干新文 学家制造许多 `国语的文学' ;一方面也靠小学校改用 `国语教 科书' 。要是小学校学生人人都会说国语, 则国语普及, 绝非难 事。” 有意思的是, 在这篇通信里 , 钱玄同特意指出 :“ 《新青年》 里的几 篇较好的白话论文 , 新体诗, 和鲁迅君的小说, 这都是同 人做白话文学的成绩品” , 而 “周启明君翻译外国小说” , “在中 国近来的翻译界中 , 却是开新纪元的” 。 25显然在他看来 , 这些白 话文学的实绩都是有资格进入白话文教科书的 。两个星期以后, 即1919年 11月 17 日, 蔡元培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做 《国文 之将来》 的演讲, 指出 “国文的问题, 最重要的 , 就是白话和文 言的竞争。我想将来白话派一定占优胜的” 。 26这个预言很快就得 到了证实:1920年 1月 , 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 :“自本年秋季起, 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 先改国文为语体文 , 以期收言文一致之 效。” 并以部令修改学校有关法规 。同年 4月 , 教育部又发出通 告, 规定截至 1922年止 , 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 , 要求 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 , 其他各科教科书也相应 改用语体文。 27就在教育部通告颁布的同时, 商务印书馆出版 《新 体国语教科书》 (八册), 这是中国第一部小学国语教科书。接 着, 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 《中等学校用白话文范》 (四册), 这是 中国第一部中学国语教科书。此后 , 国语教科书大增。据历届国 语统一会审查工作的报告 , 仅 1920 年就审定了 173 册国语教科 书, 1921 年又审定了 118 册。 28白话文教科书的地位终于得到了正 式的确认。 这真是一个历史的巨变时期:从理论的设计 , 探讨;到媒体 的呼吁 , 讨论 , 形成社会舆论;到政府权力的运作 , 29不过短短的 几年时间, 从此五四时期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 , 以及整个教育改 革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如胡适所说:“这个命令是几十年来第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 45
一件大事。它的影响和结果我们现在很难预先计算。但我们可 以说:这一道命令把中国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②其意 义其实是超出了教育范围的,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汉语发展史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在某种意义上, 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最具有实质性与决定意义的成果。且不说它的 深远影响:五四文学革命所创造的现代文学是通过进入中小学教 科书而真正在国民中扎根的:在当时就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白话文作为新思想的载体进入课堂成为青少年思维、表达、交 流的工具,这是一次空前的精神的大解放于是被压抑的创造力 就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如胡适所说,很短的几年间,“全国的青 年皆活跃起来了,不只是大学生,纵是中学生也居然要办些小型 报刊来发表意见。只要他们在任何地方找到一架活字印刷机他 们都要利用它来出版小报。找不到印刷机他们就用油印”。@茅 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里,曾谈到122年到 125年间“青年的文学团体和小型的文艺定期肝刊物蓬勃滋生”的 盛况其中就有许多是由中学生和师范生(也包括他们的老师) 主办的,如河北冀县第六师范的文学研究会出版《微笑周刊》, 陕西榆林中学所办的《姊妹旬刊》和《榆林旬刊》南京第四师 范的无名作家社,徐州许东中学的春社出版的《春的花》,宁波 第四中学的曦社、飞娥社台州第六中学的知社出版的半月刊 《知》,潮州金山中学的晨光文学社长沙一中鸡鸣社出版的《鸡 》,川南师范星星文艺社出版的《星星》,昆明联合中学办的 《孤星周刊》东北文会中学的东光社主办的《东光周》等。 《新青年》6卷3号曾以《欢迎“新声”》为题,发表了胡适和武 昌中华大学中学部新声社的同学的一封通信,胡适在回信中谈 道:“北京有一个中学的学生做了一篇文章,对于孔丘颇不很满 意。他的先生看了大怒,加了一个长批,内中有‘出辞荒谬狂 悖绝伦八个大字的断语;又说,‘有如此之才气,有如此之笔 46,1忠乳线齐学充外科:第怎期i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
一件大事。它的影响和结果, 我们现在很难预先计算。但我们可 以说:这一道命令把中国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 30其意 义其实是超出了教育范围的, 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汉语发展史, 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在某种意义上, 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最具有实质性与决定意义的成果 。且不说它的 深远影响:五四文学革命所创造的现代文学是通过进入中小学教 科书而真正在国民中扎根的;在当时就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白话文作为新思想的载体进入课堂, 成为青少年思维 、 表达、 交 流的工具, 这是一次空前的精神的大解放, 于是被压抑的创造力 就得到了空前的释放 , 如胡适所说 , 很短的几年间, “全国的青 年皆活跃起来了, 不只是大学生 , 纵是中学生也居然要办些小型 报刊来发表意见。只要他们在任何地方找到一架活字印刷机, 他 们都要利用它来出版小报 。找不到印刷机, 他们就用油印” 。 31茅 盾在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 里 , 曾谈到 1922 年到 1925年间 “青年的文学团体和小型的文艺定期刊物蓬勃滋生” 的 盛况, 其中就有许多是由中学生和师范生 (也包括他们的老师) 主办的, 如河北冀县第六师范的文学研究会出版 《微笑周刊》, 陕西榆林中学所办的 《姊妹旬刊》 和 《榆林旬刊》, 南京第四师 范的无名作家社, 徐州许东中学的春社出版的 《春的花》, 宁波 第四中学的曦社、 飞娥社, 台州第六中学的知社出版的半月刊 《知》 , 潮州金山中学的晨光文学社, 长沙一中鸡鸣社出版的 《鸡 鸣》 , 川南师范星星文艺社出版的 《星星》 , 昆明联合中学办的 《孤星周刊》, 东北文会中学的东光社主办的 《东光周刊》 等。 《新青年》 6 卷 3号曾以 《欢迎 “新声”》 为题 , 发表了胡适和武 昌中华大学中学部新声社的同学的一封通信 , 胡适在回信中谈 道:“北京有一个中学的学生做了一篇文章 , 对于孔丘颇不很满 意。他的先生看了大怒, 加了一个长批 , 内中有 `出辞荒谬, 狂 悖绝伦' 八个大字的断语;又说 , `有如此之才气 , 有如此之笔 4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