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的意图,心理上没有阻抗,对信息的接受较好,易于转变态度。 即态度指向,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或是否定指向。在态度测量中大多涉及这个维度。3.说服者的吸引力 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喜欢与厌恶等 接受者对高吸引力的传递者有较高的认同,因而容易接受他的说服 (二)沟通信息 即态度方向的程度。大多数人格量表涉及的是态度强度的测量: 1.信息差异 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传递者的 个体对某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威信较高,这种差异越大,引发的态度转变就越大:如传递者威信低,这种差异适中,引发的 4.向中度 态度改变也较大: 某种态度在态度体系及相关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2.畏惧 5.外显度 它与态度转变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说服效果。但是 个体在某一态度上的外显度是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的外露程度 如果畏惧太强烈,引起接受者心理防御以至否定畏惧本身,结果却只能是态度转变较少。研究 发现,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知识点:态度的形成(识记) 3.信息倾向性 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服从一认同一内化三个阶 对一般公众,单一倾向信息说服效果较好: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两方面 (一)服从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服从是表面的、暂时的 (二)认同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个1.原有的态度与信念 体虽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脱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在这一阶段情感因 已经内化了的态度作为接受者信念的一部分,难于改变:;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说服 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改变: (三)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2接受者的人格因素 度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自尊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 内化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过程,其中情感成分是中介因素,认同基于情感易改变态度,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也是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 上的喜欢。而内化过程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人及公众影响,易于接受说服 个体态度的形成,从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成为稳定性的心理倾向,不易改变 3.个体在面临改变态度的压力时,其逆反心理、心理惯性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影响 从而影响态度转变 (四)情境 第9学时:第九讲 态度转变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以下情境因素会影响态度转变。 教程第90页-93页 1.预先警告 第二单元态度转变 它有双重作用。如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预先警告可促使其态度改变:但预告也可能 知识点:态度转变模型(识记) 有抵制说服的作用,例如,预告与接受者的利益有关时往往使其抵制态度转变。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提出一个态度转变模型 2.分心 (一)传递者 它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分散了对沟通信息的注意,将会减弱他对说服者 1.信息的传递者 的防御和阻抗,从而促进态度转变:如果分心干扰了说服过程本身,使接受者得不到沟通信息 其威信、与接受者的相似性都会影响他提出的信息的说服效果。威信越高,与接受者的相则会削弱说服效果 似性越大,说服的效果越好 如接受者认为传递者刻意影响他们则不易改变态度:但如果他们认为传递者没有操纵自己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效果称。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频1.方向 即态度指向,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或是否定指向。在态度测量中大多涉及这个维度。 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喜欢与厌恶等; 2.强度 即态度方向的程度。大多数人格量表涉及的是态度强度的测量; 3.深度 个体对某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4.向中度 某种态度在态度体系及相关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5.外显度 个体在某一态度上的外显度是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的外露程度。 知识点:态度的形成(识记) 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一)服从 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 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服从是表面的、暂时的; (二)认同 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个 体虽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脱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在这一阶段情感因 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三)内化 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 度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内化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过程,其中情感成分是中介因素,认同基于情感 上的喜欢。而内化过程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个体态度的形成,从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成为稳定性的心理倾向,不易改变。 第 9 学时:第九讲 教程第 90 页-93 页 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知识点:态度转变模型(识记)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提出一个态度转变模型。 (一)传递者 1.信息的传递者 其威信、与接受者的相似性都会影响他提出的信息的说服效果。威信越高,与接受者的相 似性越大,说服的效果越好。 2.说服的意图 如接受者认为传递者刻意影响他们则不易改变态度;但如果他们认为传递者没有操纵自己 的意图,心理上没有阻抗,对信息的接受较好,易于转变态度。 3.说服者的吸引力 接受者对高吸引力的传递者有较高的认同,因而容易接受他的说服; (二)沟通信息 1.信息差异 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传递者的 威信较高,这种差异越大,引发的态度转变就越大;如传递者威信低,这种差异适中,引发的 态度改变也较大; 2.畏惧 它与态度转变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说服效果。但是, 如果畏惧太强烈,引起接受者心理防御以至否定畏惧本身,结果却只能是态度转变较少。研究 发现,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3.信息倾向性 对一般公众,单一倾向信息说服效果较好;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两方面 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三)接受者 1.原有的态度与信念 已经内化了的态度作为接受者信念的一部分,难于改变;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说服 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改变; 2.接受者的人格因素 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自尊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 易改变态度,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也是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 人及公众影响,易于接受说服; 3.个体在面临改变态度的压力时,其逆反心理、心理惯性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影响, 从而影响态度转变。 (四)情境 态度转变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以下情境因素会影响态度转变。 1.预先警告 它有双重作用。如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预先警告可促使其态度改变;但预告也可能 有抵制说服的作用,例如,预告与接受者的利益有关时往往使其抵制态度转变。 2.分心 它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分散了对沟通信息的注意,将会减弱他对说服者 的防御和阻抗,从而促进态度转变;如果分心干扰了说服过程本身,使接受者得不到沟通信息 则会削弱说服效果。 3.重复 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 U 型曲线关系,即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频 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效果均不好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