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求。在最大吸热量与最大释热量相差较大时,宜采用辅助热源或冷却源与地埋管换 热器并联运行的调峰形式 43.4地埋管换热器应根据可使用地面面积、岩土体地质勘察结果及挖掘成本等因素确定 埋管方式 43.5地埋管换热器设计应与水源热泵机组参数相适应。 436地埋管换热器设计应通过计算确定。计算宜采用专用软件进行。计算时应考虑岩土 体及回填材料热物性的影响。垂直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计算可按照附录B的计算方法 进行。 437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计算时,环路集管不应包括在地埋管换热器长度内。 43.8水平地埋管换热器沟槽深度应满足埋管需要,最上层埋管覆土埋深应在冻土层以下 且不宜少于0.8m。沟槽内管间距及沟槽间的距离应满足换热需要,且应符合可用挖 掘设备的要求。 439垂直地埋管换热器埋管深度应大于20m;水平连接管的深度宜在2m以下。钻孔间 距应满足换热需要。 43.10地埋管换热器管内流体应为紊流,水平干管坡度宜为0.3%,不应小于0.2% 43.11地埋管环路两端应分别与供、回水环路集管相连接,且同程布置。每个环路集管连 接的环路数宜相等。 43.12地埋管换热器安装位置应远离水井及室外排水设施,并宜靠近机房或以机房为中 设置。铺设供、回水集管的管沟宜分开布置:供、回水集管的间距应不小于06m。 43.13地埋管换热系统应设自动充液及泄漏报警系统。需要防冻的地区,应设防冻保护装 置 43.14地埋管换热系统应根据地质特征确定回填料配方,回填料的导热系数应不低于钻孔 外岩土体的导热系数。 43.15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时应根据实际选用的传热工质的水力特性进行水力计算。地埋 管压力损失可按附录C计算。 43.16地埋管换热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循环泵电耗每kW供冷或供热量不应大于 43kW。 43.17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地埋管换热器的承压能力,若室内系统压力超过地埋 管换热器的承压能力时,应设中间换热器将地埋管换热器与室内系统分开 43.18地埋管换热系统应设置反冲洗系统,冲洗流量应为工作流量的2倍。 43.19地埋管换热系统的设计应表明以下内容: 1设计依据及计算方法。9 求。在最大吸热量与最大释热量相差较大时,宜采用辅助热源或冷却源与地埋管换 热器并联运行的调峰形式。 4.3.4 地埋管换热器应根据可使用地面面积、岩土体地质勘察结果及挖掘成本等因素确定 埋管方式。 4.3.5 地埋管换热器设计应与水源热泵机组参数相适应。 4.3.6 地埋管换热器设计应通过计算确定。计算宜采用专用软件进行。计算时应考虑岩土 体及回填材料热物性的影响。垂直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计算可按照附录 B 的计算方法 进行。 4.3.7 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计算时,环路集管不应包括在地埋管换热器长度内。 4.3.8 水平地埋管换热器沟槽深度应满足埋管需要,最上层埋管覆土埋深应在冻土层以下, 且不宜少于 0.8m。沟槽内管间距及沟槽间的距离应满足换热需要,且应符合可用挖 掘设备的要求。 4.3.9 垂直地埋管换热器埋管深度应大于 20m;水平连接管的深度宜在 2m 以下。钻孔间 距应满足换热需要。 4.3.10 地埋管换热器管内流体应为紊流,水平干管坡度宜为 0.3%,不应小于 0.2%。 4.3.11 地埋管环路两端应分别与供、回水环路集管相连接,且同程布置。每个环路集管连 接的环路数宜相等。 4.3.12 地埋管换热器安装位置应远离水井及室外排水设施,并宜靠近机房或以机房为中心 设置。铺设供、回水集管的管沟宜分开布置;供、回水集管的间距应不小于 0.6m。 4.3.13 地埋管换热系统应设自动充液及泄漏报警系统。需要防冻的地区,应设防冻保护装 置。 4.3.14 地埋管换热系统应根据地质特征确定回填料配方,回填料的导热系数应不低于钻孔 外岩土体的导热系数。 4.3.15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时应根据实际选用的传热工质的水力特性进行水力计算。地埋 管压力损失可按附录 C 计算。 4.3.16 地埋管换热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循环泵电耗每 kW 供冷或供热量不应大于 43kW。 4.3.17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地埋管换热器的承压能力,若室内系统压力超过地埋 管换热器的承压能力时,应设中间换热器将地埋管换热器与室内系统分开。 4.3.18 地埋管换热系统应设置反冲洗系统,冲洗流量应为工作流量的 2 倍。 4.3.19 地埋管换热系统的设计应表明以下内容: 1 设计依据及计算方法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